其他


李云龙(左)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纯苦荞麦片试验




*科学导报 见习记者 王强

初见李云龙,是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这个与《亮剑》主人公姓名相同的农业专家,远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和刻板,言语间如邻家大哥,亲切随和。李云龙今年刚刚38岁,却已经是国家现代农业(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食品加工的岗位专家,是目前加工领域最年轻的国家级岗位专家之一,学术成果和建树颇丰。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继承传统加工技术优势,探索现代加工技术创新是李云龙毕生的追求。



缘起荞麦 领队革新


1979年,李云龙出生在山西乡宁的一个小村庄,农村生活艰苦,但他毫不退缩,立志要在农业领域做出一番大事业。2005年,从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经过几番面试来到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李云龙有幸加入到荞麦加工资深专家陕方老师团队,跟随陕方老师围绕荞麦研究加工技术深入研究。荞麦加工研发的工作经历不仅让李云龙更加坚定了造福家乡的信念,同时也让他找到了事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通过发展荞麦加工、推动功能农业建设来带动家乡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015年,陕方老师从产业技术体系荞麦食品加工岗位专家位置上光荣退休,农业部对岗位负责人进行调整,作为团队骨干的李云龙因在多年研究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通过单位推荐、体系执行专家组评议和农业部主管部分考察,最终顺利被选聘为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食品加工岗的岗位专家。从一名技术骨干成长为岗位专家,李云龙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如何转换角色和思想,由一名团队骨干转变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继续前行,这既是对他本人提出的考验,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但带团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略显年轻的李云龙很快就遇到了困难,他发现,团队中50%的同事都比自己年长,而且有时也会有质疑声,“这么年轻是否有能力来带好这个团队?”李云龙告诉记者:“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一个团队之间彼此磨合、彼此认可的过程。”在管理上,李云龙做了大胆的尝试和调整,从以往的单打独斗到现如今明确的分工合作,从之前的被动研究到现在的主动布局,整个团队明确了发展方向,建立了优势研发平台,并按照研究方向被分成了2~3个科研小组,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科研转化 推动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2011年,李云龙及其团队研发出一种提高杂粮功效的加工方法。这项技术在传统杂粮发芽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醇胁迫”工艺技术,解决了籽粒大小萌发不整齐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新型生物转化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调动杂粮内源酶活性,同时提高杂粮籽粒物料中天然存在的一些特殊功能活性成分,能够为加工杂粮功能食品提供更好的高活性预处理原料。

“产品的研发需要研究人员付出大量的心血,企业在寻求合作的时候,通常都认为研发一个产品很容易,但是企业有时所说的产品只是个产物,要想成为产品并不是用同一个设备换一个原料就可以,而必须是在企业对目标产物有明确要求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对原料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满足条件的专用原料,然后在设备和工艺流程合理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制造,并且产品完成以后要做功效评价,了解具有什么功能,最后再为产品建立一个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针对市场上苦荞酒中未含有苦荞黄酮类功能成分这一问题,李云龙通过对苦荞酒生产工艺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受蒸馏工艺的限制,苦荞发酵物料中的黄酮类功能成分主要留存在酒糟中,而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李云龙带领团队利用提取黄酮技术提取苦荞酒糟黄酮,通过纯化、强化等生产工艺,将苦荞酒糟黄酮精提物赋予到苦荞酒产品中,创制了一套抗氧化苦荞酒的生产技术。这项技术于2010年12月15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于2012年在山西省广灵县壶泉酿酒厂推广转化,到2015年该系列产品占到该公司产品的80%以上,由于企业效益显著,该技术被授予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三等奖。

成功绝非偶然。多年来,李云龙带领团队成员,通过以荞麦功效成分为靶标,利用食品科学、生物学和化学多学科技术手段,揭示了荞麦中活性成分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剂量与功效之间的量效关系。从多角度阐释了荞麦降血糖、降血压作用机理,为荞麦生产、加工及居民预防慢性病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聚焦于大、高、低,以加工业为核心,围绕荞麦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布局。”这是李云龙团队一直铭记的准则。大是大众化,研究要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通过一些基础研究来扩大产品的发展规模、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高是高附加值,山西特色农产品发展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附加值产品比较少,提高附加值,才能使企业看到效益。而低主要针对的是现代生活中的“三高”问题,通过合理膳食和功能性食品补充起到降“三高”的作用。

针对荞麦加工中存在的专用品种缺失、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滞后、高价值化产品匮乏、加工专用装备适配性差等问题,李云龙审时度势,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加工岗岗位建设,更好地解决制约中国荞麦加工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谈及以后的发展,李云龙这样对记者说:“以市场‘倒逼’为根本,围绕市场做研究,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在过去国家提倡以育种为核心,当时人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温饱,育种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产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温饱得到了解决,怎么吃得好,怎么吃得健康成为了现代人考虑的问题。现在市场以加工业为核心,以育种和栽培为帮扶,加工需要什么品种,育种和栽培就朝目标去研究,这是大的方向的转变。”

12年的研究生涯,李云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先后多次主持省部级等各类课题6项,获得授权专利9项,鉴定成果10项,同时也为山西省制定地方荞麦标准2项。荣誉是激励,也是动力,更是一生的责任。李云龙表示,他将以今天的荣誉为起点,带领团队研发特色化、多元化的加工技术,推进加工技术升级,提高荞麦大众化、高价值食品的产业化和效益水平,为中国荞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图文:《科学导报》编辑

▍图片:《科学导报》编辑

▍转载: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




思想 深度 引导

推进创新驱动     彰显科学魅力





联系我们


电话:0351-7537085
QQ:634883836
微信:18636996139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山西科技传媒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