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家风采】董方红:不悔青春献农业

2015-11-19 专家大院

董方红,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1982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即分配至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至今。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聘为中共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2009年受农业部表彰,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2011年受国务院表彰,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


(科学导报见习记者 郑天阳)10月20日下午,《科学导报》记者在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见到了董方红专家,“时间总是对不上,实在是抱歉……”在记者邀约董方红接受采访两个月的时间里,年近六旬的董方红不是在基层做调研,就是在准备去基层的路上,总是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自1982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至今,董方红走过了30多年“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推广”的生涯。30多年来,每年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他都在基层蹲点,他的脚步踏遍了山西省的每一个县,荒山、麦田是他停留最多的地方,黝黑的肤色就是他这些年工作最好的证明。


扎根基层 心心一艺只为农


  乘火车、坐汽车,进田间、做推广。面对专家的称号,面对全国劳模的荣誉,董方红这样跟记者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是他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的,觉得跟自己的感悟产生了共鸣便记了下来,“只要你能够倾尽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尽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倾尽一生的执着与追求,黾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气馁、不放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完美、极致……那你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董方红又补充道:“我这辈子就做了农业推广这么一件事,可能他们认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的就是专家了吧,其实我做得并不多。”

  “这不前段时间一直在忙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的推广,山西十年九旱,这是基本气候特点。”董方红一说起小麦就停不下来,“每年的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而且大部分是旱作方式。近年来山西在旱作增产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比较稳定的增产技术是地膜覆盖。但是地膜覆盖增加劳动强度,物化成本高,也不能确保不影响到麦田的肥力。”董方红担心记者不理解,又认真地补充道:“沟播技术最早是一项稳产技术,而不是增产技术……”董方红把手机里小麦的照片指给记者看,“你看看,群体充足,个体健壮,长势均匀,根系发达。很多年没见到这么好的苗情了。”

董方红言语间流露出的谦虚让记者很是敬重。其实,董方红是山西省农技推广系统的一名技术中坚,更是山西省农业科技带头人之一,曾主持实施“山西省农业‘双千工程’粮食综合开发配套技术”项目,这项工程是山西省农业重点工程之一,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也曾主持实施“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项目,此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还曾主持实施“山西省优质小麦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项目获2010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董方红主持的多项粮食增产科技项目均取得很好效果,而取得的荣誉也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



痴情推广 服务乡亲志在农


  董方红出生在山西万荣县。自幼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在艰难生活的磨砺中养成了大山一样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的优秀品格。1974年,在运城盐湖区插队的董方红走进了田间地头,跟所有插队青年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快、好学的他很快就成了年轻队伍中务农的好把式,对学习农学也随之产生了更大的兴趣。1977年,高考恢复后,董方红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学习农学专业。

  “那个时候大学毕业还包分配,有很多好的岗位供大家选择。”1982年大学毕业的董方红最终选择了山西省农业厅。“学农不搞农,太可惜了。”董方红向记者表示,其实当时也有同学去从事银行一类的职业,但总觉得不能“学以致用”。“最初我是在粮油处、农业局等处室工作,1988年调动至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这个岗位也待了将近快三十年了。”他说。

“1996年,我去运城市闻喜县做旱地扶贫的调研工作,听说有一户农民地里用了地膜,小麦收成很好,便过去看了看。”董方红进一步讲到,那家地里的小麦与其他农户地里的小麦不同,两行小麦中间的土地拱起,上面覆着一层白色的塑料薄膜,这个窍门能帮他比普通旱地增收100多公斤小麦。董方红一回到单位,便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上级领导。“之后连着三年,我便主持实施了‘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项目的推广工作,共涉及全省11个地市96个县。”董方红高兴地告诉记者,3年累计推广面积867.4万亩,总产量达20.38亿公斤,平均亩产234.9公斤,比涉及乡镇实施项目前3年平均亩增产83公斤,增产幅度达54.6%。这3年累计新增小麦7.2亿公斤,新增产值9.15亿元,新增纯收益6.75亿元。

  2011年初,山西春旱严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山西省考察指导农业生产和抗旱工作,董方红作为汇报工作的专家之一随行。“我一直在跟进小麦地膜旱地种植技术,不管是从技术的成熟角度,还是大面积地膜技术的使用经验,都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就把这项技术作为山西小麦旱地保障的一个重点进行了汇报。”他的汇报得到了领导和专家认可,“之后国家拿出3600万元推广这项技术,对我来说是非常激动的。”说到这儿,董方红仍然异常激动。


荣誉绕身 不骄不躁仍为农


“2011年,山西大旱,秋季小麦种不上,我三番五次下乡做调研,其实主要还是到地里听农民讲述问题,然后就是调试,教农民如何准备地膜等。”董方红当时深入田间查看了一膜两用效果、向农户询问了覆盖田的整地、施肥情况,并对小麦即将覆盖播种地块进行了墒情调查,“当时覆盖率还不是很完整,有些农户为了省事就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铺膜播种,农户认为铺膜加大了成本很不划算,其实他们不知道尤其在山西旱季铺膜对小麦的稳产是更加重要的。”正是有着对农业严谨的态度,2011年董方红受国务院表彰,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

“农业要高产,就必须恢复土壤生态,在节水农业、节能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上下功夫。”2014年4月30日,在山西省农业厅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座谈会上侃侃而谈、博得掌声雷动的情景,虽已过去一年多,但董方红仍记忆犹新。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自己推广农业的做法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赞同。

“真没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董方红小心翼翼地拿出崭新的全国劳模证书,展示给记者,只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两个大红印章赫然纸上。他说,回到家中,家人手棒荣誉证书,看了一遍又一遍,都为其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为把这张代表全国劳动者最高荣誉的证书长期保存完好,董方红回来的第二天上午,就来到附近的照相馆,把证书进行了塑封。

  “和原来的荣誉证书有所不同:原来的只有国务院的印章,这次多了中共中央的公章,这是名副其实的最高荣誉!”指着荣誉证书上的两个印章,董方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劳动者的重视程度。”他说,获得了荣誉,当然是光荣的,但同时感觉重任在肩。董方红说,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一名全国劳模,唯有更加努力,在有机农业创新发展上做出更大的业绩,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采访准备结束时,坐在董方红对面的同事杨军跟记者说,“淳朴”是董方红留给同事们最直观也最深刻的印象,“他总说搞推广首先要善于发现,每个细小的发现背后总是隐藏着技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再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董方红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走好农业推广的每一步,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农技专家。“近30年的农技推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董方红信心满满地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