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墉:赵小兰的家教&母亲的教女之道

2016-12-03 亲子传承


赵小兰(Elaine Chao)与父亲赵锡成博士、母亲朱木兰女士。


赵小兰与丈夫米奇•麦康内尔。


| 题记


提起“赵小兰”三个字,华人大概都不陌生。这位生于台湾,祖籍上海,8岁赴美的传奇女子,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部长,也是小布什政府唯一“八年任满”的内阁首长。


2014年11月,在赵小兰的积极帮助之下,其同为共和党籍的丈夫——米奇•麦康内尔 (Mitch McConnell) 在中期选举中成功击败了民主党对手,夺得肯塔基参议院议席,并出任参议院领袖。二人被美媒称为新一代的“权势夫妻档”。

这位不平凡的女子,到底成长于什么家庭呢?刘墉此文让人得以一窥赵家家教的同时,也许对华人家庭教育下一代亦有所启迪。




刘墉——《她们这一家》


在我念研究所的最后一年,日文课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太太。当她正襟危坐,挤在一群二、三十岁年轻人之间,跟着教授朗读的时候,实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为她只是排遣时间的旁听生,后来看她也紧张兮兮地应付考试,才确定是正式的研究生。她从不缺席,笔记又写得好,所以溜课的人都找她帮忙,我们称她为赵太太,直到毕业,才知道她就是赵小三的母亲——朱木兰女士。

我今天提到赵小兰,并不想强调她是华裔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讨论她的白宫学者、花旗银行或哈佛大学的经历,而是希望读者能了解一下赵小兰的家庭生活。因为我相信,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就。最起码赵小兰今天立身华府高阶层,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必然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用“特殊”是绝不为过的,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家庭,能有她家那样完整而严格训练的已经太少了,即使在中国,相信也不多。看过“真善美”那部电影的人,大概会记得当茱丽安德鲁丝初去当家教的时候,父亲一吹哨子,孩子就由大到小,列队出现的画面。

这种情景,几乎也能在赵小兰的家里看到。

赵小兰的父亲赵易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六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招呼。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尤其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以前当赵家宴客,几个女儿不但不上桌,而且守在客人身后,为大家上菜、斟酒!

当我不解地问朱木兰女士时,她说:“不错!我们是教她们做Waitress,但那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的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是一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们家虽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大人的道理很简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帮助孩子,年轻人理当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每天上闹钟起床,小时候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姊姊带头,自动自发地念书,而且她们家的六个女儿,还分担家里的琐事。

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整理占地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薄公英拔掉。赵小兰最小的妹妹,现年十六岁的赵安吉,已经负责处理家里的帐单、将那诞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赵小兰家门前长达一百二十英尺车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几个姐妹在父亲的指挥之下自己铺成的。赵小兰曾在“我的事业与人生”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很能领会父亲良苦的用心了。”

“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朱木兰女士说。正由于她们对家庭贡献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会爱家,觉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家是属于自己的。特别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更能体会荣辱与共、同心协力,而产生共同意识。

赵锡成博士夫妇的身教是极成功的,他们家在晚餐后极少开电视,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太多的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则处理未完的公务。从事航运工作的赵锡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他这种对事业专注的态度,相信对赵小兰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不论多么忙,与子女的沟通还是不能忽略的。每个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拜,午餐后的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大伙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并征询父母的意见。所以当外人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时,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当她们为家里做事时,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里有着使命感。家是一个“共荣圈”,当每个成员都这么有向心力时,当然会兴旺。

我们确实看到朱木兰女士,一九六二年带着赵小兰和两个更小的女儿,坐船来美国,从孩子们半句英文不通,必须由父亲熬夜逐字教导,艰苦奋斗到今天,已经有四个分别从哈佛、哥伦比亚、维州大学等名校的研究所毕业。连朱木兰女士,都以两年全勤的纪录,修得硕士学位,当然,赵锡成博士更成为美国航运财经界的名人。

但是赵家尽管富裕,孩子却多半进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帐。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这不表示赵锡成夫妇小器,而是因为要求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他们常对孩子说:

“我们虽然俭省,但是你们如果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说要学,就有责任学好!”所以赵小兰和她的五个妹妹,不但功课好,而且各有才艺。赵小兰能打高尔夫球、骑马、溜冰,更弹得一手好琴。以前家住纽约长岛时,还经常出去演奏。

此外,他们每年在暑假和耶诞节,分别安排一次全家的远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所以,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乐,一方面也成为孩子们组织、分工的训练。

由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赵小兰姐妹的成功,与她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无怪布希总统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博士一家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还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朱木兰女士学学怎么管孩子!

怎么管?答案应该是——

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与西方社会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既培养个人的独立性,更要求每个人对家庭的参与,透过沟通后产生的共同意识,达成期望的目标。

父亲节就快到了!据我所知,在今年六月十六日美国父亲节时,赵小兰特别暂时放下交通部副部长的繁忙工作,由华府赶回纽约的家中,为赵锡成博士过节,请问,在国内有几个身在外地,位居要津的子女,能在父亲节时赶回家,井诚挚地送上一份礼物与祝福?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计划提名华裔女性赵小兰为交通部长。


现年63岁的赵小兰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担任劳工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祖籍中国上海的赵小兰,出生于中国台湾,8岁随父母移居美国,曾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她创造了是美国历史上华裔的多个第一:首位华裔内阁,首位亚裔女性内阁,首位二度入阁的华裔。

 



赵小兰家有六姊妹,个个不让须眉,学有专长,晋身主流,各有建树。


6个女儿全都出自美国名校,其中有4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小女儿安吉仅用3年时间就以特优成绩从这所世界著名大学毕业。


二妹赵小琴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


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


四妹赵小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律师;


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如今是大学教授;


六妹赵安吉,用3年时间读完哈佛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回到父亲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她们的父亲赵锡成说:“我这个做爸爸的一天到晚在外面忙,女儿管得好,都是妈咪的功劳。”


她们的母亲叫朱木兰,是安徽滁州来安人。她将六个女儿都培养成才,一生以先生、孩子为自己的事业。


她常说:“我们给女儿的嫁妆不是金钱,而是教育。”




“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赵小兰在题为《平凡与伟大——献给我的母亲朱木兰》的文章里写道:“从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我的母亲,我幸运地成为她的大女儿。许多年之后,她又相继成为我们姐妹六人的母亲。我叫小兰,就是源于母亲的名字。我是她的一部分,将传承她的血脉和精神,直至终生。”


母爱是什么?从赵小兰多次回忆母亲的口气中,大概可以说是:父亲赵锡成为女儿构建了一所遮蔽风雨的房子,母亲朱木兰就是房子的基石,它不显露,但支撑、呵护着6个女儿的成长。


赵小兰在台北的家,父亲赵锡成一年有九个月出海在外,在船上服务。家里的大小事,全靠母亲朱木兰一人打理,虽然赵先生的薪金比别人优厚一些,还得靠太太勤俭节约过口子,包括使用不易起火的煤球烧火煮饭。


特别是来到异国他乡的创始期,朱木兰是操持家务的一把手,怎样把有限的美元变成全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从来不说,以免扰乱全家大小苦苦挣扎的宁静。

  

赵小兰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可口的三餐,家里干干净净,被营造出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



学生时代的赵小兰


赵小兰赴美一年后,入境随俗,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妈妈完全赞成女儿的这个愿望。


于是赵小兰邀请了许多同学,并和妈妈做了精心准备。


可是那天晚上只来了两个同学,小女主人公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母亲的心灵感应着女儿的心灵,她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生日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


朱木兰女士就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灌输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


“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它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沿袭中国传统,取中西方教育之精华


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职位后,对母亲说的一席话令人回味:“妈妈,也许现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不一样,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我还是原来的我。相反,我认为还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只不过是我运气比较好而已。”


当了部长,赵小兰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赵小兰,这就是母亲的影响。


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传到了老布什总统的耳朵里。有一次,老布什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夫妇和他们的6个女儿,特地对夫人芭芭拉•布什提起,要向朱木兰学习。


朱木兰取中西方科学教育之精华,在中西文化和人生交叉的坐标中选择最佳点,中西合璧,因材施教。




朱木兰治家,基本上沿袭中国的传统,并不洋派。她自我总结说:“我对孩子是严而不苛。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


比如说她们年幼时,晚饭后,父亲在处理公务,我就让她们做功课,大家都不可以看电视,父母也一样。


后来家庭富裕了,家中人多,请了个佣人,但我要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


每逢周末,还要求女儿们一起做家务事,包括整理园中花草、清理游泳池,甚至家门口那条宽36米长120米的柏油车道,都是由小兰的父亲带领几个女儿一尺一寸铺设而成的。


在母亲的管教下,每个女儿的内务,自己管理,从小临睡前,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赶校车上学。


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父母请客,女儿们不上桌,但一定出来见客,并为客人上菜、添饭。


朱木兰说:“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作辛苦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


教育子女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


对女儿爱而不娇,严而不苛。既注重传统中国“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中国固有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注重通过西方民主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们获得共识,使孩子遵守与父母间的协议和共识,渐趋智慧和成熟。



1986年10月,赵锡成夫妇参加三女儿赵小美的婚礼。


三女儿赵小美结婚,晚上亲友们到赵府吃宵夜,赵小兰亲自为大家盛饭,她的大姨父张祥霈先生打趣道:“今天这碗饭价值连城,真不敢当,有劳副部长(当时任联邦政府运输部副部长)来端饭。”


家规如山,持续至今。


还有一条家规,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


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打工赚点生活费。父母常对女儿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这种方式的家教,目前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已很少见,朱木兰始终肯定它的作用。


对女儿的教育,朱木兰总结了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做到这两点而不偏离,谈何容易。


朱木兰很注重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做事锲而不舍的精神。


小兰在台湾读小学时,所住的小区停电,朱木兰为女儿点上蜡烛,像平时一样看着小兰完成当天作业才休息。第二天,全班只小兰一人交得出作业。


甚至是在赴美时,下午从台北赶车到高雄,上午小兰照旧背着书包按时到校读书。


她从小培养每个女儿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是”与“不是”,总是循循善诱加以启发,让女儿们自己做出判断和结论


也不以封建家长的高压姿态面对女儿的不同观点,而是和她们展开民主的辩论,让各自在辩论中明白事理、辨白是非;


比如在教育小女儿赵安吉上,朱木兰女士并没有因为她最小而多开绿灯。


安吉四年级时不愿像姐姐们那样学习钢琴而迷上法国号,于是向父母提出请求。朱木兰严肃地提出“不能半途而废,一旦开始至少坚持一年”的要求之后满足了她的请求。


但是对于当时才10岁的小女孩来说,这个同她一般高的金属乐器显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搬动起来都很不容易,更别说吹响它了。面对这一切问题,朱木兰都要求女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迫于当初的承诺,小女孩欲罢不能,只能每星期独自搬到学校参加3次训练,这种“小人背大号”的滑稽局面直到熬满当初约定的一年时间才结束。


朱木兰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学到珍贵的哲理。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50岁上大学拿学位


朱木兰性格温和,但又有主见。


50岁那年,女儿们都已长大成人,朱木兰决心要上大学拿学位。她说:“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坐在一个个教室,到同一个饭厅去吃饭,那种返老还童的感觉,真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她选的是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的硕士班,期限两年。两年的时间,朱木兰像个年轻的学生,从没有误过一堂课,甚至从未迟到过。


有一次纽约大风雪,朱木兰仍然从纽约上州威彻斯特郡家中开车到纽约市内的大学上学,最后发现课堂中只有教授和她两个人。


小女儿赵安吉看见妈妈常常在晚上学习,努力应付考试,劝妈妈不要太辛苦,考不好没关系。朱木兰马上对女儿说:“那不是我的个性,要读书就要深解,做事求学都要认真。


认真,可以说是赵家全家的个性。赵锡成认真,朱木兰认真,才有赵小兰和她五个妹妹的认真。赵氏家族这一个性的熏陶,是赵小兰及其妹妹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精神因素。


朱木兰怎样看待她50岁那年开始的就读生涯呢?“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女儿们都能照顾自己了,我完成了最大的读书心愿,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赵小兰与丈夫。


朱木兰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这一点上,她却认同女子要独立自强的开放理念,鼓励女儿们“要与人争,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男人能做的事,女士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相夫有道,伉俪情深


朱木兰晚年罹患淋巴癌7年,在这长达7年的时间里,丈夫赵锡成对妻子照顾得细致入微,常常在清晨下楼亲自热一杯牛奶,端到妻子的床前。


每次去医院,赵锡成总是提着沉重的公务包,里面装的都是病例。


看完病回家之后,他将药分别装好,并按时间及先后顺序制成表格,每吃完一种就在表上划去,免得弄错。每天20多种大小药,他计时计量,让妻子服用。


他为妻子的病情所作的记录,厚到可以写一本书。


每晚忙完工作,他一定先到床前去看望妻子。而朱木兰明知丈夫在床前注视着自己,却总是装作熟睡的样子,既是不想让丈夫担心,更是不愿耽误丈夫的睡眠时间。

 

这段浪漫曲折、美丽动人的爱情佳话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1953年初朱木兰携小兰探访当时在“慈云”轮上担任大副的赵锡成。


赵小兰的祖上世居上海嘉定马陆。祖父赵以仁老先生毕生在故乡从事乡村教育,长期任本乡西封小学校长。父亲赵锡成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吴淞商船学校驾驶系。


朱木兰,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具有孔孟遗风的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朱维谦学识渊博,有安徽才子之称;母亲田慧英,出自田营望族。


1948年冬,经友人介绍,赵锡成认识了来嘉定县中学借读的女生朱木兰。她秀丽端庄、娴静大方,大家闺秀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赵锡成。朱木兰对聪明好学、阳光帅气的赵锡成也颇有好感,他们一见钟情。


然而因战争频繁和时局变迁,1949年朱木兰举家迁往台湾,这对恋人也断了音信。但永不言弃和用情至深的赵锡成不管希望多么渺茫,都在持之以恒地等待和寻找心中日思夜想的姑娘。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与煎熬之后,赵锡成终于在一次航船停靠基隆港口时,从报纸上刊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的名单中看到了朱木兰的名字。朱木兰被赵锡成的真情和执着深深打动。1951年,他们在台北永结鸾俦。




朱木兰女士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她始终给予丈夫最充分的信任、温暖、支持与憧憬,兢兢业业协助丈夫为事业打拼。


早年丈夫从事海上航运工作,一年有9个月在船上,很少有时间呆在家里陪她,丈夫对此深感愧疚,可每一次,她都认认真真地说:“我们俩早有约定,你在外做事,我管家,不以儿女私情来影响你的前途。”


赵锡成因为出海而无法守护头胎女儿的降生,朱木兰特意“罚”他为女儿起个名字。赵锡成成竹在胸地说:“就叫赵小兰吧!希望她长大后,有花木兰的忠勇、爱国情操,以及代父从军的孝行。同时也要学习母亲的贤淑、包容和善良的美德。”

    


儿时赵小兰与父母。


赵小兰果然不负父母的厚望。


1983年,赵小兰成为13名“白宫实习生”中唯一的一名亚裔人士,3年后正式从政,出任联邦政府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


1988年又相继担任联邦政府海事委员会主席及交通部副部长等职。

 

2001年,出任劳工部长。


就在女儿被提名为劳工部长的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朱木兰却被确认身患癌症。但是这位坚毅而从容面对人生的母亲,却乐观豁达地说:“一个家庭,总会有人生病的。你们都有事业,都很忙,若必须如此,还是我来生病更为合适。”


2007年8月2日,朱木兰因病在纽约去世。布什总统在唁函中称赞她“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和心中充满深爱的母亲。她的精神和宽容给孩子们和知道她的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赵小兰曾深情地说——

 

“我母亲极能启发人性、鼓舞人心;


她积极乐观,并深信无论性别,敎育在造就世界领导人方面至关重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母亲总是向我们强调,我们担负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而且要对人仁慈慷慨。”

 



综合自文汇报、中华英才、档案春秋及网络等。转自“文汇教育”。


海外冬令营精选

英伦寒假插班冬令营:瑞德斯沃学校介绍

2017年寒假英国私立贵族学校插班学习计划

2017 加拿大多伦多英语冬令营

推荐海遇 | 伯克夏(Berkshire)浸入式游学冬令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