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00万人追捧的“网红”保险产品,今起被套上缰绳

娱贯财经 喻观财经 2022-07-18


| 俞燕

编 | 吴戈


出品 | 娱贯财经



要说2020年以来哪款保险产品最火,不用说,肯定是“惠民保”——官方名称叫“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


早在2015年,深圳便推出了“惠民保”的前身——“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谁曾想,五年后倒成为火遍全国的“网红”产品。各地争先恐后上线“X惠保”,有的甚至一地多款,真是让人挑得眼花缭乱。


根据官方口径,截至2020年,共有23省82个地区179个地市推出 “惠民保”,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5月27日,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满月”了。该产品共有575万人投保,占可参保人数的30%。以每份115元计算,总保费达6.61亿元。


这个成绩单,在众多“X惠保”中着实亮眼。不愧是保险重镇。


有业内人士估算,投保率至少要达到30%,“惠民保”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作为超级大城市且保险根基深厚的上海,也才勉强到达这个盈亏平衡线,其他地方遑论盈亏平衡?


对于这股“惠民保”狂潮,已有诸多保险业内人士充满忧思:它会重蹈百万医疗险的覆辙吗?是否也沦为“赔本赚吆喝”的命运?


一项业务如果想要健康持续发展,把好事办好,需要规范。2020年11月20日,银保监会向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业内征集意见。


半年后,正式版本在6月2日发布。这半年来,监管环境、保险市场亦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些变化也被纳入新规。



01


新规有哪些要点


新规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惠民保”进行了规范:


是强化依法合规。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商业保险的经营规律和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规范业务开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是压实主体责任。总公司对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负管理责任,须审核保障方案和承保产品,加强统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完善内部问责机制。


是明确监管要求。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低价恶性竞争、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业务平稳运行。


是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作用,积极参与属地保障方案拟定,探索建立定制医疗保险服务规范,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娱贯财经』对比看了一下,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规还是有不少变化。


一、鼓励纳入保障范围的,新增了“健康管理服务“这一内容。


此前在《健康险管理办法》里,便有关于支持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规定。因此,在“惠民保”里也同时纳入健康管理服务,也是对相关规定一脉相承。保险公司可以向非标准体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加“惠民保”的用户粘性。


二、删除了“应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平台接受在线投保”。


这个改动,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投保须在自营平台上完成的规定,以及互联网平台整肃有关。


三、删除“科学确定责任范围”,以及删除“运用科技手段有效管控不合理费用”


四、将保险公司对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负“管理责任”改为负“主体责任”。


删除“分支机构的保障方案和承保产品报经总公司审核同意,取得总公司授权书”,这也意味着,将“惠民保”产品制订和管理权限,全部上收到总公司。


五、增加“鼓励保险行业协会探索建立定制医疗保险服务规范,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等功能。


这也意味着,保险行业组织将在“惠民保”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的作用。


六、在重点查处的问题中,增加“承保价格低于成本”、“违规支付的费用中增加经纪费或其他费用”、“拖赔惜赔”、“合同期间内单方中途退出”等情形,同时删除“利用不正当手段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等措辞。


总体来说,这条的规定更加严厉,将保险公司惯用的一些恶性竞争招式以及理赔痼疾,都纳入重点查处的范围。


01


狂飙之下的乱象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一飞冲天的“惠民保”,一年间遍布大半个中国,且已从一线城市“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这发展阵势挺让人震憾。


当然,“惠民保”这么受到追捧,也不全然是保险公司的推广之功,除了产品本身门槛低,更具普惠性,新冠肺炎下民众保险意识觉醒产生的需求等因素,还有很大的一个推手是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


拿上海的情况来说,其能获得这么高的投保率,便与上海政府的重视有关,有关数据显示,“沪惠保”的公域流量占比比高达七成左右。


政府支持,固然有利于“惠民保”立足和推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保险公司如果仍然搞恶性竞争或虚假宣传,也会伤害保、政关系,失去在当地的信任根基。


根据银保监会的说法,目前大多数“惠民保”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


“惠民保”受众广,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实现与医保系统对接并完成一站式结算,同时对线下客户咨询、理赔等服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但目前部分承保公司业务经验、风控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


此前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惠民保”最大的一个风险在于,“惠民保”不做风险筛查。而保险最重要的一个风险经营手段便是核保。没有核保,还能叫保险吗?


何况,愿意买“惠民保”的,多是无力或无法投保商业健康险的中低收入、中高风险人群。


在没有核保的情况之下,“惠民保”的定价从十几元到百元不等,定价区间过于宽泛。在没有历史数据打底的情况下,定价很有随意性。


定价是否能够涵盖赔付支出,能否持续经营,被业界认为是“惠民保”的痛点。


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当地政府,尤其是政府主导型“惠民保”,都对赔付率有比较高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赔付率达到95%,同时又要尽可能多地将非标准体尤其是带病体纳入投保范围。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惠民保”是一把双刃剑,既揽得了保费,又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支持了普惠金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其他保险业务,即所谓的溢出效应。比如,“惠民保”火爆后,百万医疗险业务就出现了很明显的下滑。


有人说,保险公司愿意亏钱做“惠民保”,是因为获客,并对其进行二次销售。


真的是这样吗?


一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其实业内目前对于“惠民保”的客户转换率究竟是什么情况,还很难进行追踪和匡算。


其实,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买了“惠民保”就有足够的保险了,不需要再买别的保险。就像当年百万医疗险火爆的时候,很多消费者觉得这产品真是又便宜、保障又高,转身就把以前买的重疾险给退了。


所以,花几十块或百来块买了一份高保额的“惠民保”后,保险公司还想再劝动这些消费者再买点别的保险,你觉得会更容易吗?


此前复旦大学许闲课题组发布的一份关于“惠民保”的报告指出,升级无使用门槛的健康增值服务,大幅提高被保险人尤其是健康人群对其的感知,增强用户粘性,并通过加入以筛查检验为核心的服务,帮助保险公司通过全流程风险管理,降低事后赔付风险,控制赔付成本,或许是解决“惠民保”“恶性循环”的途径之一。




END





相关阅读



一顿饭钱换百万保障,“惠民保”如何穿越狂热?
健康管理、财险同日发新规,堵健康管理玩委托理财之路,财险审批改备案,放权银保监局
13年后健康险发新规,长期医疗险要迎来春天?

  


【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 | 新浪微博 | 今日头条号 | 百家号 | 雪球 | 知乎 | 一点资讯 

钛媒体 | 36氪 | 格隆汇 | 东方财富号 | 富途牛牛 | Tiger Trade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姓名。

其他平台如从本公众号转载的文本若修改后引发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