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知享汇 | 余志海:走向社群的学习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力量源自每一个普通人的分享。知乎创始人周源如是说。
大学校园,一个知识快速对撞、思想时刻跃动的地方,只要你稍加留心,各种知识分享扑面而来。他们可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知名学者,也可能是不同行业里站在前端的资深人士,还可能是正在某一领域深度学习钻研的小伙伴,他们以讲座、论坛、交流等种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2019年,欧亚官微“EU知享汇”专栏与大家见面了,希望通过此平台,记录在欧亚校园里的知识发声,传递欧亚人的多元思考。让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彼此,也发现教育更多的美好。
走向社群的学习
余志海
人物简介
余志海,网名安猪,社会创业家、知名公益活动“多背一公斤”发起人、慢学校创始人。
自2004年起,“多背一公斤”公益活动开始致力于发展乡村教育,鼓励旅行者在乡村旅行的时候将图书和文具带给乡村学校,并通过互动开阔乡村学生的视野。2011年,团队推出了“一公斤盒子”系列产品,成为中国唯一入围“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创新项目奖”的产品。2017年,创建慢学校,一个在线的终身学习社群。
本文为余志海参加2018年10月西安欧亚学院第二届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论坛期间的演讲整理稿,他分享了如何建立学习社群,更多学习社群知识可关注“slowschool”公众号了解。
为什么学习需要社群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人类在摆脱基本的生存困境,慢慢富足起来之后,就产生了新的想法,因为他们还没看过天堂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就想造一个塔,通到天上去,这就是传说中的通天塔。他们齐心协力,一层一层地往上建,眼看离天堂越来越近。这时候造物主看不下去了,想阻止人类继续建塔,他没有用暴力,而是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方式。他让这些人的语言产生分化,让不同人说不同的语言。因为他们的语言不同,就没有办法互相了解,互相沟通,通天塔就没有办法造下去,这个工程就停了下来。
当我们思考学习社群的时候,这个神话提供了启发。它向我们提出一个了问题,一群人在一起是不是就是一个学习社群?我们坐到一起听各位老师的报告,算不算一个学习社群?我们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面工作,算不算一个学习社群?结论是,我们在一起,但学习未必会发生。比如,文化、观念上的区隔会导致不同人、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经验无法流动起来;又比如,当我们有同事离开的时候,他的知识经验就被带走了,没有办法留在团队里;再比如,当一个新人加入团队时,他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团队工作所需要的一些隐性知识。
就如同建造通天塔,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要解决的往往是复杂问题,这就意味着没有办法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也没有办法一个人掌握所有知识,我们需要互相协作、互相贡献和创造新的知识。但是很遗憾,我们的心智是从一个仿真世界里面来的,就如同《黑客帝国》中的母体,里面的人类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程序里面,我们的仿真世界就是学校。
传统的学校培养了我们很多错觉,最大的错觉是:学习是一个人的事。学校鼓励学生个人奋斗,希望把每个人培养成超人。在这种价值观下,其他同学是你的对手,学生之间不是合作,而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但是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我们要合作才能解决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从《超人》到《超人总动员》,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坏人越来越强大,即使是超人,也要合作才能打败坏人。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其著作《心灵种种》中,提出了心智的进化史,它分成四个阶段:达尔文心智、斯金纳心智、波普尔心智、格利戈里心智。
达尔文心智是通过基因进行学习,适应了环境的基因变异被保留,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则被淘汰,这种学习是很残酷的。慢慢地进化开始有斯金纳心智,用行为进行学习,但是是无意识的行为。继续进化开始有波普尔心智,波普尔是著名的知识论的哲学家,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不是盲目地在真实世界里面尝试,而是在头脑里面做一个预演,用思维做预演。当我判断出这样做有危险就不会去尝试,会换另一种方式,这时候学习成本低了很多,只要付出思维能力就可以。最后是格利戈里心智,利用他人的经验进行学习,节省大量的学习成本,包括思维的成本。
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实际上,它让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付出的代价更小。传统学校的学习还是在行为层面,就是所谓的用奖惩方式进行教育。而现在很多的教育创新,慢慢往认知层面、社会层面发展,这是人类进化的方向。学习慢慢地从个人层面、认知层面往群体层面发展,我们要学会在群体里面学习,学会利用他人的智慧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走进学习社群
那么如何做呢?回到刚才发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的隔绝,知识的流失,新人的障碍等等,我们尝试用新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设计思维里面有一个方法,叫HMW,就是How might we的缩写,我们尝试用HMW来改变我们的视角。对于以上三个问题,HMW分别是:
1. 我们如何让知识在社群内流动?
2. 我们如何保留社群的知识?
3. 我们如何让新人快速成长?
这就是作为社群设计的设计者和行动者所要去设计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学习社群,学习社群有什么样的特质。温格写的《实践社团》一书里,他提出的实践社团很适合作为学习社群的定义。他认为实践社团就是一群人有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学习社群有三个要素,分别是领域、社团和实践。领域是一个社群、团队要创造什么样的知识,创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程度。社团就是社群有谁,谁会参与,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有什么分工。实践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有了共同的目标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流程、什么样的技术创造想要的知识。
当这三个要素重叠的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实践社团。很多人聚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实践社团,他们可能只有一个要素或者两个部分要素。当只有领域和社团,而没有实践的时候,我们是个联谊会,我们没有真正实践,只是在分享。当我们有领域和实践,但是没有社团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关系的,像是一个数据库,我们仅仅把各自的专业知识放进来,没有互动。当只有社团和实践,但是没有特定领域的时候,我们变成了一个练习场,很难做深入的知识的积累。这就是我们对实践社团的理解,它是领域、社团和实践三个要素的结合。
三个要素怎么进行设计和实践?
首先是领域,因为每个群体关注的领域不一样,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知识。在商业领域,通常会有四个主要的关注点,包括运营知识、客户知识、创新知识,增长变革的知识。如何把握已经成功的方法和实践,进而传播到更多的人,通常在商业上有四方面的知识创新、管理的知识,可以作为参考。
其次是社团要素,它是关于谁参与、如何参与的问题。一群人聚在一起不能说就是一个学习社群,需要不同程度的实践参与。第一,社团成员是分层的,不像传统学校里面,例如中小学对每个学生要求是一样的,最后所呈现的只是分数的不同而已,但是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能要求是一样的。在真实社会里不是这样的,有不同的成员分层,有核心成员,有积极成员或者沉默的成员。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学习社群里面,任务不同的时候,社群成员的身份也是不同的,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第二,进入社群是有门槛的,要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因为是专业的社团,要有专业知识的要求,包括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的要求,这就要求进入到社群的人要达到一定的共同基础。
最后一个特点是新人有更好的方式进入实践社团,就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个名词来自温格的《情景学习》这本书,他是专门研究实践学习的专家。所谓情景学习,就是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并不是真正情景化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无法在真实的场景里面应用。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想做一个厨师,不但可以上课,也可以看视频学烹饪,但是最后还是要到真正的餐厅里面。当你进入一个餐厅,不管之前学了什么,其实你还是新手,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技巧、不成文的规则等,这些你都没有学习。你融入社群的最好方法,就是打杂或者学徒,从边缘开始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这个社团必要的知识,并获得你在这个社团里面的合法性,未来可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和任务,这就是所谓的情景学习。
第三个要素是实践如何创造知识。日本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它说明了在一个社群里面,人们是如何通过协作进行学习的。社群里面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个人读书和实践,社群学习往往包含四个过程。首先是内化,从外部获得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阅读获得基本知识。接下来进入社会化阶段,我们在真实的场景、工作环境里面应用这些知识,这时候你对所学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第三个是外化,你有了个人经验之后可以通过对话、讨论、写作等等方式把你的隐含的隐性的经验输出成可见的文本化的经验。最后就是联结化,这些经验可以联结起来,被组织其他成员所使用。这就是群体学习的过程。
详细解释一下内化是什么,内化就是做前学,当我们要去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些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做前学,通过阅读、上课、培训或者通过跟专家访谈等等方式,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到了第二阶段就是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及时获得反馈,及时思考,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第三阶段是外化,做后学,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或项目之后,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完整的评估,或者把这个项目积累的经验做出文本化的输出,变成大家可以重复使用的知识。最后是联结化,存留到整个组织的知识库里面,当然这个知识库并不是要去管理和操作的。
说了这么多理论的东西,我想分享我们在慢学校中的案例,让大家了解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社群是如何学习的。
这个案例跟转行有关系。团队成员想要转行,发起了读书的活动,发现读还不够,还要做一些事情,于是创建了转行实验室。一个叫victor的重庆人,2016年他经历了比较大的职场风波,让他比较痛苦和迷茫,他想认真理解转行这个事情,于是慢学校社群为他推荐了《转行》这本书。Victor在慢学校发起了一个共读活动,邀请学员一起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对话加深大家的互相了解。
读完之后,victor对转行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他决定发起转行实验室,去实践自己的认识,并帮助更多人更好地转行。慢学校的一些成员加入了这个实验室,一起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他们要做的事情包括设计低成本的试错实践活动,采访转行经历,记录分享,建立社群互相支持等等。
从转行实验室这个案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学习的四个特点。第一,社群学习是按需学习,它从我需要什么开始,而不是别人给我什么,或者现在什么流行、什么最火开始。第二,社群学习是行动导向的,它更关注知识的可用性,是否能解决我的问题,如果不能就会追问,还需要什么。第三,社群学习也是生成式的,不是预先规划好的。最后,社群学习是协作式的,会关注谁会对我这个想法或项目感兴趣,大家共同去做一件更大的事情。
总结
学习如何走向社群,我用两个公式来总结。
第一个是什么是学习社群,包括三个要素:领域,就是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知识;社团,谁来参与;实践,创造知识的流程、方法、活动是什么。
第二个公式是在社群中如何学习。对个人来说需要有做前学,在开始之前掌握基础知识和信息;做中学,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考反思和调整行为的习惯;做后学,要有足够的反思,变成可被其他成员重复使用的知识,再乘上知识管理系统。
Tips:点击阅读原文,搭配另一篇同主题演讲补充学习,内容更丰盛。
欧亚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供稿 | 通识教育学院
图片 | SlowSchool公众号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