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心!我们这十年
从携手共进到再次启程
欧亚文化传媒学院“密苏里教学周”十年记
艾米·西蒙斯副教授在现场与同学们互动
2019年12月2日-6日,第十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西安教学周在西安欧亚学院举行。这次,密苏里新闻学院艾米•西蒙斯副教授和章于炎博士带来了“媒体融合新闻报道”为主题的研讨交流。【点击浏览相关报道:1 2 3 4】
从2010年的“报界最新潮流”,到2019年的“媒体融合新闻报道”,欧亚文化传媒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携手十年,一起见证了媒体技术的快速迭代、媒介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传媒教育的重新构建。
回首十年,文化传媒学院围绕学校“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质量内涵坚定前行,基于自身资源特点和能力特质,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到空间改造、教师发展、学生体验,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理念和创新做法一点点落地,走出了一条与公办院校不同的发展路径。
01
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在新技术、新需求、新平台的推动下,传统媒体或主动或被动地面对变革、创新、重构甚至淘汰。传媒业、传媒教育发展既需要拥抱新媒体,也需要融入国际化。
目前,中国传媒业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这对于传媒类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指出:“我国大学传统的国际化思维,是吸引国外知名高校到内地来合作办学,从国外名校招聘优秀华裔人才回国,进行校际合作建立交换生制度等等。”国内重点传媒类高校的国际化探索也基本围绕“搭建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交互、探索联合培养模式”等内容展开。
围绕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文化传媒学院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了“比肩高手、提升视野、侧重应用”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学院认为,传媒教育的国际化绝不仅仅是课程的引入与外语的培训,而是从认知层面联动国际传媒教育的前沿发展。
2010年,文化传媒学院首次联手密苏里新闻学院推出教学周,这是学院国际化尝试的第一步,也开创了国内民办高校与世界知名新闻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先河。
根据双方的协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包括“2+2”本科学位的联合培养,双方互派学生短期留学项目、教师赴美进修项目、双方互派学生短期游学项目、教师赴美进修项目以及西安欧亚学院密苏里教学周项目等。合作中的密苏里西安欧亚教学周被视作提升学院师生视野的重要举措。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迈克尔•麦金教授讲授“媒介融合”
从2010年“报界最新潮流”到2011年“媒介融合”,再到2012年时的“战略性传播”,文化传媒学院通过一次次教学活动全面对标国际标杆。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克洛普教授2012年时曾表示:“文化传媒学院的学生非常优秀,他们能在案例分析后找准关键的节点。”
与此同时,文化传媒学院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相关经验迅速转化落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参加大量专业实践和项目操作的机会,支持学生在毕业时以实践作品而非毕业论文的形式答辩。这些改革措施在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学界和行业界瞩目。
02
2015年密苏里欧亚教学周数据新闻与传感器新闻实践学习
2015年的“数据新闻与传感器新闻”、2016年的“移动信息传播的技术与艺术”,文化传媒学院在教学周中不再仅仅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青年教师指导的相关课程学生作业华丽亮相。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周所带来的新理念很快在文化传媒学院教学中落地,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新课程。
2016年校级重点课程《新媒体数据报道与分析》主讲老师翟峰回忆,基于2015年教学周的收获,学院在2016年开发了这门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翟峰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据新闻大赛,并在第三届赛事中获得优秀奖、第四届比赛斩获两个三等奖,进步明显。
文化传媒学院青年教师李盎访问密苏里新闻学院时,详细考察了该校的教学硬件和课程内容,在参与课程研讨时深受启发。《移动信息传播》这门课程就是深入调研后的自主研发课程。对学情研究和标杆学习之后,课程组教师将密苏里教学周相关主题植入课程,以模块化的方式为学生建立工作坊式的教学情境,发布工作任务,学生制作的短视频也作为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教学示例进行传播。
《移动信息传播》课程“深耕与突破”作品展
2017年的密苏里教学周上,文化传媒学院无人机工坊刘夙培老师带来了惊艳的航拍视频,这也是文化传媒学院第一次在密苏里教学周上派出主讲老师。从“听讲者”变成“主讲人”,文化传媒学院的教育教学和学术水平在教学周中的成长可见一斑。“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场地、器材,更给予了宽松的影像创作环境。成立无人机影像工坊,给那些对无人机影像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接受专业、系统培训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参与影视项目,获得宝贵的拍摄经验。”刘夙培说。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传媒学院的无人机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标杆团队,工作坊师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国家地理》、英国广播公司等重要平台上,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片国际版、《永远的军魂》纪录片等大型作品提供了航拍支持。
这些教育教学和课程的成熟,最终使文化传媒学院的学生从中获益。通过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7届毕业生张诗楠、李旭洋先后创建白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陕西御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着重在无人机应用领域进行探索;2017届毕业生刘星成为区域内知名美食自媒体,并创建陕西原点凹凸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开启新媒体运营的新篇章;2018届毕业生王阔签约陕西FM101.1“西安乱弹”,成为小有名气的商业摄影师……
03
对于文化传媒学院而言,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
这是文化传媒学院和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的第十年,是在媒体环境剧烈变化下的课程体系重构年,也是开启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之年……
文化传媒学院文创作品展
2019年秋季学期,经过深度讨论和反复论证,文化传媒学院新的课程体系落地实施。平台课程组、网络与新媒体课程组、数字出版课程组、新闻学课程组、广播电视编导课程组、选修课课程组、实践课课程组等进入到具体运作阶段。
在这套课程体系设定的背后,是文化传媒学院结合自身发展模式不断借鉴国际优秀高校经验的结果。其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体系正是研究中的重点。文化传媒学院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课程体系与国情、校情、院情和学情进行结合,逐一打磨相关细节。
这意味着,文化传媒学院2019级新生获得了与传统高校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在四年的象牙塔生涯中将面临更高的挑战——提供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形成独一无二的课表或课程地图。
同时,文化传媒学院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升级迭代。学院将国际化的传媒工作空间与中国传媒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打造包括互动与文化创意中心、网络新媒体中心、无人机影像工作室和创意传播工作室等空间。
文化传媒学院院长助理高昱说:“在国际化探索方面,我们对标国际标杆、紧盯国际前沿、借鉴国际经验;在应用型教学方面,我们尝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毕业设计、专业竞赛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培养模式;在学生体验上,团队将多元的学习方式、创新的考核方式、领先的学习环境等内容进行落地。”
媒体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媒体,站在新起点,文化传媒学院的师生依旧怀着传媒人的热爱和激情,在探索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