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年危机?呵呵,保温杯是律师的勋章

2017-09-14 毛姗姗 智合法律新媒体

作者 / 毛姗姗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从健身房刚回到酒店房间的赵律师,随手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茶,终于瘫坐在椅子上。连续两周出差,从北京到广州,又辗转到上海,一路开庭未能停歇,周五的晚上终于能够先喘口气,尽管稍后还要准备明天一个研讨会的发言,但短暂的放松,对他而言很有必要。


赵律师,男,42岁。中国知名律所合伙人,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他一边喝茶,一边刷朋友圈,突然一口茶差点把赵律师噎着。责任倒不在茶,在一篇文章——《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


赵律师特地看了看保温杯里的枸杞,笑了。他转发了这篇文章,



——一名出差必备保温杯的中年律师记录

一个月前,从玩摇滚的人开始用保温杯到一代文青偶像许知远被diss,中年男人们也赶上“全民皆丧”的潮流,“中年危机”一词又步入人们视野。

提起中年,似乎总带着点悲伤,虽四十不惑,身体大不如从前,肩上担子却越来越沉,上有老,下有小,职业可能的天花板,兴许还要考虑家中红旗和外面彩旗的平衡。

IT圈有个著名之问,“40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到哪儿去了?”评论区内一片哀叹:35岁,若还没到管理,就趁早得转型。

当然,保温杯的石子并未在法律圈内产生涟漪,偶有小水花也如开头赵律师般的自嘲。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年危机从来与中年律师,无关。


 中年,律师最有作为的年纪


中年,字典上定义是40岁-65岁,尤其指40-55岁这一段时间的中年男子。被认为危机四伏的中年,恰是律师职业发展最黄金的时段,亦或是律师成就最集中的时段。

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检验标准:


1、看看中国顶级律所(包括红圈所)的创始人名单、主任名单,(参见起底:这九家中国大所的创始人是何方神圣?)他们的年龄分布均在中年;

2、梳理下钱伯斯近3年的榜单,会发现业界元老自不必说,业界贤达、第一等、第二等律师中,“中年”律师占95%乃至更高。

律师,是个重积累的职业,这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公认,美国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也成为每一代法科生的成长教义,和律师事务所人才培养的轨迹正好契合。

假设A,国内法学研究生毕业,正常情况下是26周岁,根据目前中国红圈所内从初级律师、中级律师、高级律师到合伙人的程序,需要8-10年的时间,这还要求自身能力和意愿都对该所有较高的匹配度,才有成为合伙人的可能。

非公司制律所,尤其是以团队部制为核心的律所,这个时间会缩短到5-8年。即使在提成制为主的团队部制律师事务所,一名律师的前三年,也是拼命学习,积累实务经验的过程。无论是非诉做一年的翻译、合同审阅乃至打一年的电话,还是诉讼做Legal Research,装订案件,写基础的法律文书,参与庭审。简言之,在30岁之前的律师,纵使再长得小鲜肉和颜值逆天,也得踏踏实实埋头于文本和案卷。

完成前三年实实在在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就应该是发力的阶段,这时候作为律所的干活主力,前有资深律师、合伙人的倚(ya)重(zha),后有年轻律师需要手把手教导和培养,尝试带领手下几年,自己的成长速度也飞快,专业能力猛涨,与客户打交道也开始得心应手,转而成为高年级律师或是资深律师。

执业5-8年的律师,被认为是律师人才市场中最为抢手,也是流动性最大的群体。这个年纪的律师,很多人跳槽成为另一家律所的合伙人,更早去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及获取更多的收益。

40岁之后的律师,不成为合伙人的很多也已经转行,留下的都是对自己和这个行业有足够信心,并足够热爱的人。管理团队、培养年轻人,获得更多客户、实现创收增长,到各地演讲,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这都是合伙人的使命。

40岁,世俗意义上中年的开始,对于律师群体而言,有作为的好日子正当时。


 保温杯,成功男人的标配


回到保温杯,和以高智商为主的理工科群体聚集的行业不同,律师群体对于保温杯的需求从执业的第三年开始就已然增大。为啥?

为了健康地活,不要说保温杯,就连烟也能戒。

前不久,一位合伙人谈起,“医生这么对我说,你是想今年继续抽烟呢?还是明年少一个肺?于是就真的戒了。”

今年以来,已经有11位律师因过劳或身体原因相继逝世,除了一位律师年仅32岁不幸猝死,其余均为中年律师。

律师的强度之大可谓有目共睹,在北上广深这些强竞争的大城市尤是如此。智合调查中发现,执业3-7年的律师,每周工作强度按照工作小时计算,每周60小时以上达到42.9%,甚至超过执业在3年内的律师,初年级律师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占比在30.1%。

当然,资深律师和合伙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在工作的性质上发生了调整,从原先低年级埋头做基础工作,到中高年级独立办案,承担案件责任,到合伙人管理整个团队,考虑创收。唯一的好处是时间相对自由,能够自我调配和管理。

高强度,压力大,付出的精力和血汗是真功夫,选择律师这行,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没有给你一夜暴富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只有到一定年岁,才可能实现财富自由(这里指仅仅赚律师费的律师。原本就是富二代或者做投资的律师不在此论。)

正是基于律师行业的赢跑规则是看谁笑到最后,从奔三开始,律师们就深知要保养身体,好好健身,注意饮食,多喝开水。智合此前的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律师会为了身体健康而运动”。

40岁之前的律师,尽管时间大部分被工作挤占的满满当当,健身时间相对少,咖啡喝得多,但也尽其所能保持健康,如能不浪就不浪,除了工作,尽量减少熬夜、泡吧的时间。多用保温杯喝水,喝茶也习以为常。

40岁之后的律师,尽管再忙,真的如有钢铁般的意志运动。微信运动的前十名,总有一半是律师。

保温杯,只是律师群体高度自律的缩影。


 在保温杯前,才知谁更值得嫁


变秃、发福、油腻,或许是人们对于中年男人的刻板印象。

见过30岁就油腻的男人,却鲜见40岁垂头丧气的律师。

法律行业在360行里只是个小群体,30万律师人口在16亿基数面前更只是个小数目。并且作为千年乙方,律师总是得看甲方的颜色,服务客户,忘了自己。

甚至,对于青年人,互联网行业和作家圈、娱乐业、体育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拥有更多“年少成名”、“一夜爆红”的逆袭机会,但法律行业的脚踏实地却足以令人安心。

保温杯前,有媒体人的哀叹,有IT人的惋惜,有体制内人的怅惘,以及律师们的自嘲。

保温杯和枸杞,只不过是中年律师高度自律的日常,正如他们多年如一日的长跑。

即使真有那么点感怀,也不过是对年轻时过分透支身体的一个和解,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尊重。

有什么比“只要踏实努力,就真的有希望”更鼓舞人心的呢~~

保温杯面前,方知律师好。


注:文中律师为化名



责编/Ethan 编辑/Angie  分类/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