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时代的专利狂欢:用什么来阻击问题专利?

2018-04-11 徐美玲 智合法律新媒体

作者 / 徐美玲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01


一场输入法引发的专利大战

与互联网相伴相生的输入法技术,早期主要集中在PC端输入法的基础功能部分,比如编码、全拼、双拼、智能组词等。当PC端输入法与网络技术结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库的丰富度和用户的输入体验。而与此同时,手机端输入法也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从封闭式平台、只能依赖于手机厂商整体烧录软件的功能机时代演进到半开放化平台、用户下载安装软件较为繁琐的初代智能机时代,而现在智能终端设备已具有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由此也使得输入法已经从单纯的输入工具上升到具有商业战略意义的互联网产品。

2015年10月和11月,搜狗公司基于其在输入法领域拥有的专利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向百度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之诉,指控百度输入法侵犯了其17项专利权,诉讼总标的额高达2.6亿元。由于该系列案件涉及专利之多、赔偿金额之大以及涉及程序之复杂,案件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甚至被媒体冠称为“中国互联网专利第一案”。

截至目前,17件侵权案件都有了阶段性结论,在17项涉诉的专利中,7项专利被全部无效,其中涉及细胞词库、图片输入等业界关注的重要技术,搜狗因此被迫撤回了相应案件的起诉;4项专利被部分无效,搜狗因此撤回了其中3项诉讼请求。2017年12月29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做出搜狗诉百度系列案件中第一个判决,判定百度手机端输入法不侵犯搜狗关于用户多元库技术的专利权。2018年4月3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进一步认定百度公司在涉案专利号分别为200610061369.9、200710176654.X和200610063620.5的三个案件中的涉案行为不构成侵权,由此驳回搜狗在这三个案中的全部诉讼请求。

02


硝烟背后的忧与思

在搜狗和百度之间的这场号称“互联网专利第一案”的输入法大战中,除了双方当事人的全情投入外,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围绕专利的比对分析、侵权行为认定以及市场竞争秩序等问题,已有为数不少的文章展开了讨论。但在这些问题之外,此案中弥漫的浓浓硝烟之下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

从上表可见,在这场多达17个案件的大战中,竟有高达64.7%的专利被无效。在一场专利侵权案件中,存在如此大规模和高比例的无效专利,实属罕见。细思这一现象产生之缘由,不禁令人反思,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号召下,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创新不断涌现,专利的申请量及授权量也相应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专利的质量却令人担忧。

何为专利质量,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学界对此理解主要分为:(1)静态维度,认为只要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满足了法定授予专利权的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即是达到了基本的专利质量要求,如R. Polk Wagner即是持此种理解[1];(2)动态维度:如Christi J. Guerrini认为一项专利质量的评估,不能仅仅基于静态维度可专利性标准进行判断,同时应对授权后以及专利的整个运行系统进行动态的考察。[2](3)综合维度,认为基于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 对专利质量的界定可从申请文件质量、审查质量、技术质量与经济质量等角度进行。[3]

本文认为,评估一项专利之质量,静态维度的授权条件不应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应动态多维度地分析专利的稳定性、社会效用、商业价值以及市场贡献等因素。那些无质量或低质量的专利也常被称为“劣质专利”“瑕疵专利”“垃圾专利”“问题专利”,这些专利或是不满足法定的授权标准而被错误或不当授权的专利[4],抑或是权利要求范围过宽的问题专利,就前者而言,一旦涉诉,被挑战和被无效的可能性就很大。

一项专利的质量优劣不仅关系着专利持有人和潜在侵权者的权益,也同时影响着整个专利制度的运行和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持。专利制度的本旨在于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问题专利却偏离了专利制度的航道,甚至走向了其相反的一面。

专利灌丛、专利流氓等危害已经凸显,一旦问题专利被纳入标准,形成所谓的标准必要专利,那么阻碍的不仅是后进开发者的创新,同时也会遏制整个标准的实施和整个行业的发展。[5]

此外,质量存在问题之专利,多是其权利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潜在的实施者很难准确地判别权利之效力和边界[6],一旦潜在实施者碰及这些专利,其持有人就会利用诉讼之压力来索要专利使用费,更有甚者直接借助禁令的大棒将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对手排挤出相关市场,进而打破了市场本应维护的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而这也正是反垄断介入的正当性基础。

质量瑕疵之专利并不是天然的存在,其形成必也是多因之果,包括专利撰写环节因语言表达之局限所致的权利要求模糊,专利审查环节案多人少、审查标准不一和无效环节成本高,而政策导向和利益诱惑也是问题专利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各地方政府开始紧锣密鼓的制定各种计划、规定各种指标考核和奖励政策、税收优惠等,以推动知识产权在“量”上“大跃进”。正是在此般激励下,企业也纷纷鼓足了劲去申请专利,但这些专利中有多少是“花瓶专利”,有多少又是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实在令人存疑。

03


大or 强or 强大:专利质量之重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到广东等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从我国最新的政策趋势来看,国家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由此,提高专利质量也将成为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进而成为知识产权“强大之国”的重要一环。

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7]2018年3月2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消息称,2017年,中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8882万件,跃居全球第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前15的原属地中,中国和印度是仅有的两个中等收入国家,且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年增长率达到13.4%,是唯一取得两位数增长的国家。[8]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的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但离“强国”仍存在距离。

美国商会全球知识产权中心(GIPC)发布《2018年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以19.08分位居50个经济体的第25位,较2017年上升2位。报告从专利、著作权、商标、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商业化、执法、系统效率、加入和批准的国际条约等8个方面,分40个指标对全球范围内50个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行了评价。美国以37.98分连续第6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较其他国家的领先优势进一步缩小,较位居第二位的英国仅高出0.01分,且在专利指标排名上较上年下降2位,居第12位。[9]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在知识产权的整体评价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纵观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走过了从注重专利数量到专利质量的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美国是最早意识到专利质量问题的法域,在经历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暴增的洗礼后,因问题专利带来的困扰也让其头痛不已,正如美国学者所述,美国面临着“专利系统贫困化和专利质量恶化的现实困境”[10]。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国一方面收紧专利的授权力度,一方面不断出台知识产权相关的竞争政策指南,试图用竞争法来缓解这一困境。

我国虽然对此问题的意识相对滞后,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知识产权今年在公布相关专利数据时,已不再公布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而仅公布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排名。此举值得赞赏,同时对我国从“申请量”指标转向“授权量”指标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对某项专利质量之考察并不仅仅停留在授权环节的静态维度,还应动态分析其他各环节的各因素。因此,在从“申请量”指标转向“授权量”指标之后,需要进一步完成从“授权量”指标向“质量”指标的转变。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专利质量是彰显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的核心指标之一,是保障知识产权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夯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基础。接着,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实施《2017年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进计划》,聚焦专利工作全链条,促进专利质量整体提升。

基于前文分析的瑕疵专利产生之缘由,除了国家知识产权在审查环节以及无效制度等方面努力对专利质量进行改善外,企业也应当在提升专利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利质量的提升,因为只有真正优质的专利才既能起到“矛”之作用,也能发挥“盾”之功效。

何为优质和高质量的专利?日本特许厅认为,满足以下三个因素时才能认定为“高质量专利”,即专利申请在授权后难以被无效,专利权的权利保护范围与其公开内容和技术创新水平相匹配,以及专利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新加坡则使用“稳健专利”来指称那些难以被无效、能够增强利益攸关方和投资者信心的专利。欧亚专利局认为,专利质量对不同环境中的利益攸关方的意义是不同的,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专利质量意味着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与发明对现有技术的贡献成比例。[11]

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专利不仅是企业市场竞争胜出的不二法宝,也是真正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因此,我国在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进而成为知识产权“强大之国”的进程中,专利质量之把控和提升则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研究人员

作者简介


注释:

[1] R. Polk Wagner, “UnderstandingPatent-Quality Mechanisms”, 157 U. Pa. L. Rev. 2135, 2138 (2009).

[2] Christi J. Guerrini, “Difining PatentQuality”, 82 Fordham L. Rev. 3091, 3114, 3126 (2014).

[3]朱雪忠:《辨证看待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4期。

[4]黎运智、孟奇則:《问题专利的产生及其控制》,载《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5期。

[5]韩伟、徐美玲:《标准必要专利禁令行为的反垄断规制探析》,载《知识产权》,2016年01期。

[6]丁宇峰:《专利质量的法律控制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11月,第32页。

[7]http://www.sipo.gov.cn/twzb/gjzscqj2017nzygztjsjjygqkxwfbk/index.htm

[8] http://www.sipo.gov.cn/zscqgz/1120861.htm

[9]http://www.sipo.gov.cn/mtsd/1120035.htm

[10] [美] 亚当.杰夫,乔希.勒纳编著:《创新及其不满:专利体系对创新与进步的危害及对策》,罗建平、兰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11]何隽:《世界各国如何理解专利质量?专家来介绍》,载《中国知识产权报》,参见https://mp.weixin.qq.com/s/ptY3cxiZ5dPOmpdw4GTLsQ。


责编/Ethan 编辑/Angie  分类/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