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合力?当两家国际大所选择结合……
作者 | 关注时事的斯科特
来源 | 智合
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事儿,可能得数安理国际(Allen & Overy)和谢尔曼·思特灵(Shearman & Sterling)的合并消息了。
5月21日,这两家发布联合声明,宣布计划合并成立Allen Overy Shearman Sterling,简称A&O Shearman,中文名待定。
根据谢尔曼·思特灵官方公号披露,合并后的律所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同等强大的美国法、英国法和其他多国当地法律业务能力的跨国律所”,坐拥49家办事处和3900名律师,年总收入可达34亿美元——这一数字放进2023 Am Law里,足以挤下贝克·麦坚时,位列第四。
看起来又是一起典型的“强强联合”案例,但,是么?
“不那么强”的谢尔曼·思特灵
强弱都是对比出来的,万事万物总逃不出此消彼长。
安理国际,成立于“大萧条”时期的1930年,五大“魔圈所”之一,无可争议的英国顶级律所。
谢尔曼·思特灵比安理国际的历史还要长,成立于1873年。在维基百科里,谢尔曼·思特灵被归在“Historical White-Shoe Law Firms”,也就是美国老牌“白鞋”所的行列之中。
从纸面实力来看,说这两家是强者联袂,并不为过。
但如果考虑到当下的背景因素,情况可能就不那么单纯了。
在与安理国际达成合并意向前,谢尔曼·思特灵其实已经在2022年12月和美国头部律所霍金路伟进行过早期合并谈判,只是这一谈判最终在今年3月宣告“破裂”。
这一合并计划的中止显然对谢尔曼·思特灵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以此为节点,近两个月里谢尔曼·思特灵经历了人员尤其是合伙人层面上的大面积流失:
· 德国团队近30人成建制跳槽摩根路易斯;
· 巴黎办事处负责人宣布加盟阿联酋King&Spalding;
· 伦敦办事处EMEA和亚洲并购主管宣布离开;
· 能源创新部门主管跳槽威嘉;
· 纽约办事处裁员12名律师+24名员工;
……
一次不对等的合并?
谢尔曼·思特灵的形势不佳,会为两所的合并前景蒙上阴影么?
答案或许是:是,也不是。
是的一方面,在于谈判话语权。
相比谢尔曼·思特灵,安理国际近年的财务表现就要好上不少了。根据其去年7月的报告,安理国际收入整体增长约10%。PPEP增长不高,但也处于小幅上升态势。
人才方面,安理国际同样保持着快速扩张。4月底,安理国际刚刚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晋升36位合伙人。5月初,其新加坡办事处刚从贝克麦坚时拉来两位合伙人,以加强其亚太区资本市场、并购业务能力。事实上,在谢尔曼·思特灵取消与霍金路伟的谈判后,安理国际也已经吸收了谢尔曼巴黎办事处的数位合伙人、律师。
整体而言,相较谢尔曼·思特灵,安理国际显然处于上行趋势,这无疑会让谈判的天平向安理国际倾斜:
一方面,安理国际或有望以更低的“价码”“拿下”谢尔曼·思特灵,在管理运营上也可能占有更高话语权。
另一方面,经历了多轮减员、裁员之后,谢尔曼·思特灵迫切希望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来改变当前的处境,但与安理国际的合并是否能够如预想那样起到稳定人心的战略意义,尚不可知——根据安理国际内部人士的消息,A&O的合伙人仅在合并公开消息的两天之前获悉此次合并[1],这可能也会对合伙人表决所需的75%批准率带来不确定性。
不是,或者说乐观的一面则在于,双方的合并确实存在足够的共同利益与突破口。
前文提到安理国际增长的10%收入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其美国业务[2],同时,安理国际也长期受制于“魔圈所”的通用困境——难以留住美国当地的顶尖人才。与谢尔曼·思特灵的合并,有利于安理国际更快实现“本土化”,从而增加在北美区域的客户服务能力和人才影响力。
而对于谢尔曼·思特灵而言,对合并的期望一方面固然在于急需的“稳定军心”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到其在公众号官宣文章里所定位的合并意义:使双方拥有“同等强大的美国法、英国法和其他多国当地法律业务能力”,而这向来是单一“魔圈”或“白鞋”所难以企及的。仅从后一层面来看,无论最终成功与否,于整个行业而言都算是一次颇有价值的尝试。
此外,考虑到双方都对“一体化的全球统一服务”有所共识,单就制度层面,达成合并的门槛倒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
因此,说这次合并“不对等”,为时尚早。
周期律之下的避险手段
许多人对于大所与大所之间对等合并的最近印象,很可能得追溯到2015年大成和Dentons的那次了。
确实,虽然律所圈的横向合并很多,造就了一大批名字长的像火车以至于不得不缩写的国内外知名所,但受限于行业整体体量和律所扩张/收缩周期律,像安理国际和谢尔曼·思特灵这样的大体量合并其实不算太常见。
本次合并的匣子之所以打开,其实和当前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受最近数年频发的“黑天鹅”事件,国际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国际律所也随之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头部效应:大部分律所处境更难、创收下滑,少量行业头部律所或细分领域/逆周期业务精品律所则获得增长或进一步扩张。例如The American Lawyer公布的2023 Am Law 100中,创收增长与下跌的比率是41:59,排名前十更是7:3。[3]
对国际律所而言,这种下行环境下,合并,本质上就是一种规避周期风险、破解发展困局的手段——一如2008年之后的那轮潮流。
“魔圈”“白鞋”再怎么有魔力,时代变迁之下也总会有消退的一天,合并,分解,再合并,让整个生态处于不断变化、不断自我更新之中,可能才是长期主义的真谛。
合并≠合力
显然,如以长期主义为目的,合并并非在任何场合、任何时段都等同于“取得合力”,更需要酌情选择、全面考虑。
如果说最近外资所的合并“自有行情在此”,在经济环境相对更稳定的国内,律所合并自然也会被相应赋予一些其他意义。
一般认为,规模、实力相近的两家律所合并,运作起来并不容易。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合并除了进一步做大规模或起到一定程度的业务互补以外,并没有明显好处,反而会在不同律所文化的内耗中,将最初合并得来的收益消耗殆尽。
如果对过去6-7年的国内律师行业有所关注,不难发现一些半途折戟的律所合并——对等合并的运作难度,可见一斑。包括少数成功实现对等合并的案例,在正式官宣前往往也会花费一段为时不短的时日进行磨合。
反倒是一些“大鱼吃小鱼”式的吸收合并,更容易实现律所文化自上而下的同化,进而取得更大的合力。
此时,就需要律所根据自身情况判断,哪种合并更能实现自己最初的发展目的了。
归根究底,合并合并,律所要“合”的到底是什么?
人力?
品牌?
客群?
或是最近热门的概念——服务能力?
这点,可能还得在事前认真揣度、加以明确。
注释
[1] Jayda:“英美律所A&O和Shearman合并,内部人士这么说”,GoGoLawSchool,https://mp.weixin.qq.com/s/FkjEsCxTO515y9vnRrtzcg,访问日期:2023年5月30日。
[2] Jayda:“英美律所A&O和Shearman合并,内部人士这么说”,GoGoLawSchool,https://mp.weixin.qq.com/s/FkjEsCxTO515y9vnRrtzcg,访问日期:2023年5月30日。
[3] 智合研究院:“ALB年度雇主6家律所新上榜;2023 Am Law 100发布;富而德、安理国际、高伟绅、海华永泰等所晋升多名合伙人|律所动态”,https://mp.weixin.qq.com/s/idyKsjy_-G7y4OTUVuXaAw,访问日期:2023年5月30日。
编辑 / 李媛媛Yoyo分类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