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所撤离,别都甩锅大环境

智合 智合
2024-08-25

作者 | 张照栋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别总说大环境不好,怎么你到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本山大叔在《乡村爱情》中这句红遍全网的台词,放在如今国际大所裁员、撤离消息频传的中国法律市场,也分外应景。

图自网络

4月3日,“四大”之一的毕马威被曝将关闭其在香港的律师事务所,成为又一家收缩在华业务的国际律所。

过去一年里,瑞生、普士高、艾金·岗波、博钦、奥睿、威嘉等诸多国际大所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此外,瑞格、凯易、年利达等大所在大中华区裁员的消息也时有传出。

在国外法律媒体的叙事中,国际大所撤离中国已然成为趋势,《全球法律邮报》甚至用“国际惯例(international practice)”来形容;至于所谓的“大所撤离潮”的背后原因,总离不开“大环境不好”的种种论调。

《全球法律邮报》报道截图

提炼下这些论调的中心思想,就是项羽乌江自刎前那句嘴硬的话:“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苗头早已出现

01

国际大所撤离中国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关于中国法律市场的悲观言论此起彼伏……这些情况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下行、行业不振,才出现了所谓的国际律所“撤离潮”。

但事实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国际律所的颓势就已显现。

图源:北京饭店官网

1979年,北京饭店,高特兄弟(Coudert Brothers)在此租下一间办公室,设立北京办公室,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律所。

1992年,司法部正式允许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12家外国律所驻华办事处拿到政府批文,有了正式身份。其中,高特兄弟抢到了001号执业证。

此后20多年,外国律所乘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在华高歌猛进,业务全面铺开,机构数量一路攀升,到2017年已达244家。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律所在时代洪流中折戟沉沙:001号外所高特兄弟于2005年解散,中国办事处核心骨干力量并入奥睿,为后者进军中国市场奠定雄厚基础;同样是第一批拿下执照的英国路伟律所,则早已合并更名为霍金路伟。

智合此前统计,外所驻华代表机构的增速,自2011年后就已经显现出疲软的端倪,2012年掉出10%的增速后持续呈下降趋势,自2016年来就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1]

司法部数据显示,2017年之后,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数量一直下跌,到2022年已减少至205家[2]。单就这几年的数据而言,2020年疫情前外所数量下滑的趋势甚至比疫情后更明显。

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数量  (单位:家)


数据来源:司法部

整理:智合研究院


此外,自2015年开始,国际律所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就没断过:

2015年1月,法朗克律师事务所关闭香港和上海办事处

2015年7月,查德本•派克律师事务所关闭北京办公室

2016年,美国凯威莱德律师事务所正式宣布撤出亚洲

2018年,美国长盛律师事务所宣布完全撤离中国和亚洲市场

……


复盘外所在华这数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撤离中国市场的苗头早已出现。近两年并不景气的市场环境,加速了这个过程,让撤所、裁员的情况在短期内集中出现,以至于给人以“撤离潮”的感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所没能挺过中国法律行业的冬天,除了寒气着实凛冽的因素外,他们自身也的确出了问题。

失败的本土化

02

国际大所向来自诩能做到“全球性且本土化(global but local)”,但他们在中国的本土化却很失败。

“大多数律所真的没有具体的中国计划,没有明确的扩张或增长愿景,没有目标,没有战略,也不会突然采取行动。”对多位业内人士调研采访后,《美国律师》负责亚洲法律市场的编辑杰西卡(Jessica Seah)得出如此结论。

她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多数在此扎根的国际律所却都是“干骨架(bare bones)”运营结构,即只保留最基本的要素或资源,成本低,规模大小维持在刚好被认为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程度。

比如一些华尔街强所在中国内地的办公室,仅仅是作为联络点而存在,其主要收入靠香港,律所在大中华区的经营策略也以固守香港为主。

此外,国际大所向来以高收费、高起薪、提供全流程服务等特点而著称,但他们在中国的代表机构却更像是个精品所:规模较小,业务结构单一,大多集中于高利润、高回报的跨境法律服务业务,抗风险能力弱。

当外商投资下降、资本市场放缓时,本土化不利的外所很难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收缩在华业务甚至干脆撤所走人也就成了必然。

“在中国的外国律所要么本土化,要么出局。”一位美籍华裔律师表示,尤其是美国律所的驻华代表机构,如果不能完全由中国律师组成,就无法在中国立足,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

美国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Zeughauser Group的法律行业分析师彼得·泽格豪瑟 (Peter Zeughauser)则表示,中国市场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瓜分的大蛋糕,外国律所需要精心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本土化策略,“服务于需要寻求盟友关系的中国律所、需要海外服务的中国客户,以及希望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的外国客户”。[3]

中国律所

强势崛起

03

“假以时日,他们(中国律所)可能会像盎格鲁-撒克逊律所延续西方的影响力那样,成功地传播中国的影响力。”

2021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律所能否称霸世界?”(Can Chinese law firms take over the world?)的文章,做出如上预测。

中国律所的崛起,早已引发全球同行侧目。

《经济学人》文章截图

改革开放以来,外所驻华机构曾随着中国开放的进程经历了一段繁荣的黄金发展时期,凭借其领先优势垄断国内涉外法律市场与高端商务法律市场。

外所的强势曾一度让中国律所倍感压力。2006年,上海律协曾起草一份《关于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严重违规从事法律服务活动的报告》,经上海市司法局递交司法部,要求查处外资律所违规从事中国法律业务的行为。

十多年后,攻守易形。中国律所飞速成长,规模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国内外法律市场上攻城略地,锐意进取。外所驻华机构的竞争优势不再,发展势头远不如中国律所。

有人认为,外所在华式微,是因为他们在价格上“卷”不过本土所,人工成本又必须对标全球标准。

“靠低价‘卷’死对手”,这已经成了外界对中国企业的刻板印象,中国律所也未能幸免。相较于外所,中国律所的确有价格优势,但我们的专业实力和服务质量也并不逊色。

“过去20年来,中国顶尖律所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他们在本土市场的业务能力和人才储备已经完全可以和顶尖国际律所一较高下。”彼得·泽格豪瑟说道,“如今,跨国企业很乐意与中国律师事务所合作。”

他还表示,“领先的中国律所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并制定服务于本土和外国客户的不同策略。对于中国市场,外国律所也得下这样的功夫,他们还有不少‘校准’工作要做。”

一时阵痛,

长期向好

04

接二连三的外所裁员、撤离的消息,让不少人对中国法律市场的前景感到悲观。

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属实没太大必要。

律师是“跟着钱走”的行业,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律所不可能完全撤出中国,将这座潜在利润丰厚的市场拱手相让

研究全球化对法律行业影响的哈佛法学院教授大卫·威尔金斯(David Wilkins)直言,只要中国继续与西方保持重要的经济关系,尤其是中国经济出现反弹,国际律所就会在中国开展业务。

法律行业招聘公司Lateral Link的亚洲专员埃文-乔沃斯(Evan Jowers)也表示,那些在大中华区开展业务的所有美国律所“都陷入困境”的论调“并非全部适用”。他预计,当大型跨境交易活动增加时,“顶级”律所将蓬勃发展。

国际大所向来身段灵活。即使是那些选择关闭中国办事处的律所,也没有把话说死,还再三保证“将继续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并强调“中国仍旧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而仍然坚守中国市场的律所,则充满信心。

贝克·麦坚时和奋迅律所设立了联营办公室,目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拥有约450名律师。该所中国管理合伙人屈爱青律师(Tracy Wut)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稳步建立和加强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我们持长远眼光看待中国,并将继续在此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所谓的“大所撤离潮”声势汹汹之时,仍有不少国际大所逆势而上,扩张在华业务。

去年3月,全球大所昆鹰宣布在北京新设代表处。

昆鹰管理合伙人张鲲展表示,设立北京代表处是昆鹰中国业务发展的“关键一步”,有利于律所进一步为中国客户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服务。

去年6月,司法部发布公告,准予5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代表处。其中,英国夏礼文和美国摩根路易斯这两家律所获批在深圳设立代表处。

夏礼文律所中国合伙人孙晋军直言,在深圳开设代表处就是看好大湾区的广阔前景, “我们认为这里对律所和客户而言,具有无限潜力。”摩根路易斯律所则希望深圳代表处能够将该地区科技和生命健康企业的需求,和其跨境服务能力连接在一起,帮助客户处理涉外法律事务。

深圳湾 图源:深圳发布

去年9月,又有两家外所获准设立驻华代表处,其中一家是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华博德律师事务所(Hughes Hubbard & Reed LLP)。

 “紧张和变动时期,往往也是最需要擅长处理复杂事务和危机管理的律师的时候。” 华博德律所CEO特德·梅尔(Ted Mayer)说道,“这里(中国)充满了机会。”

香港法律人才猎头公司衡纪氏(Hughes-Castell)的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宋丽云表示,“外所撤离潮”是一时阵痛,这种情况终会过去。

“每一次低谷都蕴藏着机会。”宋丽云说道,“历史证明,一切都是周期性的。”



本文作者

张照栋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欢迎交流



法律行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外所的撤离,对于中国的从业人员是否会是另一种机会?

也许我们能在这位已有30年教龄的哈佛大学教授Ashish的课堂中找到答案。


智合 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全国课程中国站 



智合未来更多故事将由你书写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参考资料

[1] 智合,数量降至十余年前水平,谁还记得外国律所何时起撤出中国?https://mp.weixin.qq.com/s/fyEpEvhq-6kfAHVPa2rmoA

[2] 数据来源于司法部历年统计公告,2023年年度统计数据目前暂未更新。

[3] 汤森路透ALB,BRIEFS: FOREIGN FIRMS RECALIBRATE CHINA STRATEGY AS ENVIRONMENT TOUGHENS

https://www.legalbusinessonline.com/features/briefs-foreign-firms-recalibrate-china-strategy-environment-toughens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顾文倩Aro

分类 / 原创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