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品安全能自测吗?

2016-06-22 郭靖 山西市场导报




随着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诉求也日渐提高,老百姓要想了解自己所食用的食品是否安全,就离不开检测和检验。然而,真正去检测检验机构送检又难又贵,不免让消费者犯难。


太原市民刘晓婷提供了一个好办法———食品自检。办法就是,在网上购买几盒检测试纸,自己在家就能检测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食用油中的酸价过氧化值、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等,“自从用了这种试纸后,吃东西就放心多了。”刘晓婷告诉记者,这种试纸热销网络,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在购买。然而,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专家却表示,使用食品试纸自检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实际价值不大,结果仅供参考。


1
食品检测试纸畅销于网络


“燕窝好坏,一测便知”“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你知多少?”“试纸自检更放心”这些都是卖家在网上宣传食品检测试纸时的广告语。6月19日,记者在淘宝网键入“食品检测试纸”进行搜索,一共搜索到1000多件食品安全检测产品,从尿素到二氧化硫,从亚硝酸盐到重金属,从大肠菌群到肉类注水,从抗生素到蛋白质残留……这些检测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食品指标的检测项目。


进入刘晓婷的家庭厨房,在不到2平米的操作台上摆放着7种常用的食品检测产品。“其实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检测一下自己所食用的各种食品是否安全。”刘晓婷说。


据刘晓婷介绍,她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在购买。“我昨天还网购了食用油酸价快速检测试纸、牛奶检测试纸……差不多花了80块钱。”刘晓婷的朋友说,现在吃什么之前都想试一试。记者查看电商的销售记录后发现,确实食品安全检测试纸很畅销,几乎所有类别的食品检测产品本月内都有售出记录。


2
产品不作为法定检测依据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食品检测产品的最大卖点在于“操作简单,几分钟就出结果。”


“1分钟左右就能出结果,挺方便。”刘晓婷告诉记者,她所购买的食品检测产品看上去很高深,但其实亲身试验检测试纸的使用方法后发现并不复杂。


在刘小婷的厨房里,她向记者演示了如何测试亚硝酸盐的含量。刘晓婷按照亚硝酸盐检测试纸的说明书,将从市场买回来的台肠按照比例搅碎后倒入洁净碗内,加入相应的纯净水,搅拌均匀浸泡10分钟,将试纸全部浸入容器后立即取出,2分钟后与亚硝酸盐检测试纸自带的色卡进行比对,通过对比色卡发现,该台肠内的亚硝酸盐含量符合标准。


随后,记者通过查看网络电商在售的食品检测产品的使用说明,大多数食品检测产品都能在几分钟内检测出结果。但是,记者也发现,数种食品检测产品的说明中都标注了“本产品适用于消费者对生活环境中所食用到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检测,不作为法定检测依据”的购买提示。




3
食品自检尚需商榷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是政府的事,老百姓家里备上一堆食品检测产品算怎么回事?”对于食品检测产品的使用,太原市民李成程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通过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用食品检测产品体现出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食品检测产品虽然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食品检测产品检测出来的数值并不靠谱。


“食品检测技术和产品对食品安全来说是个好东西,但在消费者中大规模推广和普及尚需商榷。”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业务科科长史岑向记者解释,食品检测产品本身的准确率和消费者个人操作等因素都会对快检结果产生影响。检测样品本身和采集过程的公正性、规范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消费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检测样品的采集、保管及其期限等不能满足得出客观准确检验结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史岑建议公众发现疑似问题食品或发生消费纠纷时,向销售或服务单位所在辖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由食药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实施采样,样品在现场签封,当事双方签字确认,再由监管部门送检并负责将检验结果告知双方。


记者手记

让权威信息“跑赢”谣言


近年来,在微博、微信及朋友圈传播的众多谣言中,食品安全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食品安全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食品谣言借助博人眼球的标题和以假乱真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大量传播转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不仅给公众带来了食品安全的困扰,损害了相关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声誉,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然而,食品安全必须“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风险,落到一个消费者、一个家庭头上,都是100%的不安全。可见,老谣言能“变种”重回网络,新谣言“科学含量增强”可快速传播,这些都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如今,食品安全谣言仍然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这也说明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里,公众往往面临信息缺乏和信息过度的双重困境,如何在信息缺乏时获取信息,如何在信息过度时筛选信息,是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食品谣言现身网络时,如果公众能对相关食品的信息能多一些了解,如果监管部门能相关食品的知识能多普及一些,如果公众能通过相关宣传的方式获知食品的真实信息,就能降低公众的对食品安全的不安和焦虑,食品谣言便能不攻自破。


消费提示

如何吃 更安全?


针对可能的食品安全盲点和消费误区,结合当前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等特点,日前食药监管部门发布了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总体来看,消费者在选购、存储和加工制作食品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并保存凭证,看清外包装标签标识中的食品生产单位和产品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和地址、成分或配料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适用人群等。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二是购买后按照标签所示方式保存,保存期限不要超过保质期。按照标示方法加工食用。老人、孕妇、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和易过敏人群应特别关注食品适用人群。散装食品注意适量买入,妥善保藏。


三是食品加工制作时应注意清洁卫生。加工人员应洗净双手。制作前确认食材新鲜,没有变质。食材要洗净,刀具、案板和餐具等要清洁并生熟分开。加热烹制过程要做到烧熟煮透,凉菜要现做现吃。


本报记者 郭靖


推荐阅读


6月21日第1553期《山西市场导报》精彩内容


距企业年报截止仅剩 10 天!!!


《校长去哪儿》走进五台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