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作品展”太原开展

2017-12-05 山西市场导报


12月3日下午3时,“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作品展”在太原美术馆正式开展。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吴达才、杜五安,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健、省文化厅厅长刘润民等领导,以及省城文艺界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书画评论家等百余人出席开展仪式。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罗向东主持开展仪式。




石云本名任建国,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之余以古体诗词创作为主,善书法,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等。此次展出的石云“江山行吟”组诗书法作品,是近两年来石云读诸名贤画作有感而作,挥毫成书,择其精品70余幅而展陈。著名学者、香港作家董桥先生特意为此次展览题写了展标。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美术理论家柯文辉先生,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原《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刘正成先生,著名歌唱家、词作家江涛先生分别寄语展览取得成功。省城作家、诗人、书法家先后写出多篇评论文章见诸报端及各大网络媒体。



 诚如柯文辉先生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今人办展写自作诗者百无一见,石云任建国咏黄公望、倪瓒两绝句,上溯古贤风骨画魂,力现清畅恬淡格调。”此次展览,石云在诗、书之外,又为观者平添“画”的形象和况味,可谓:读画象存画里,作诗意寄诗外,写书韵浸墨中。展厅布置精致高雅,一幅幅书卷配以精美条框,几案、赏石、菖蒲等中国元素点染其间,处处洋溢儒雅书卷之气,仿如寒意中初绽的古梅,格外清芬。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太原美术馆主办,山西省诗词学会、山西文学院、山西省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协办,绿景文化、耕山文化、润雪楼文化、月舟轩文化、文侯书院、老家山西、映霞文化、彩虹太极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展出时间将从12月3日持续到13日。




据悉,2014年,因石云古体诗词创作成绩显著,山西文学院、省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山西省诗词学会曾联合举办“石云诗歌研讨会”。2015年,由省文联主办,山西文学院、山西省诗词学会、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协办和承办,又为其举办“月满耕山——石云诗书展”,诗书辉映,在省城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此次展览,为石云第二次诗书展。



石云诗书名家评论精选


诗有意趣,字无俗格。——姚奠中百岁


石云任建国君,聪慧好学,雅爱传统文化,且多有创见。又善诗及书法创作,其诗意境清雅,格调颇高;书笔古拙自然,无习气,若能长期不舍,必大有可观焉。——九十四翁张颔记


晋阳石云任建国先生,为人质朴率真,风度儒雅。今观其所书自作诗文,文情交融,雅静真淳;其书遒润平和、意趣洒脱,足见用功之勤。遂题数语如上。——霍松林于长安年九十又二


读石云先生诗,意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足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音也。草草数语,略抒鄙意,望见之者勿笑。——冯其庸九十又一于六梅草庐


书法与诗旗鼓相当,晓畅见才气。多练隶书,自强筋骨,沉着雄浑。直抒胸臆,入古深,出古远而神在。诸学交映,如弹钢琴,指法娴熟,不许习气入侵,持之以恒,他年未可量也。——著名书画评论家、美术理论家  柯文辉


在这样一个“抄诗人”时代,石云先生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他的作品既是写自家的诗,书法又有书卷气息,可以说翰墨共赏,相得益彰,这是石云先生在当代书法的现实意义。——刘正成


石云先生的诗作,以我猜测,走的是王摩诘的路子,徜徉于山水之间,寻觅于造化之外,追求的是字句的平实,意境的高远。说是诗中有禅意,当不为过誉。——韩石山


建国先生的山水诗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最突出的是风格的清新脱俗。山水诗从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倡导,佳句迭出,到唐代王维、杜甫、柳宗元,已是炉火纯青,几无敌手。后世如苏东坡、杨万里等,极力开拓创新,更难以为继。建国先生的创作之令人可喜,不敢说超越,但有其独到的风韵,称得上继承前贤,踵事增华,确乎难能可贵。——降大任


石云君与我同乡。我对其这种山川原色以及质直朴古、恬然自适,却又旷达雅远、耿介拔俗的禀性有所了解。但是,让我大惑不解的是,这样的品性与石云们成长的年代,与一层又一层地围裹在这一代人身上的轰轰烈烈、红红绿绿、风驰电掣、大开大合的外壳是何等的不调不协、不可思议!答案仍然是石云和石云的诗。从他和他的诗作中,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历久而弥真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格,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穿云破雾的伟力。——殷宪


石云少时即诵读唐诗宋词,熏染经年,润物无声,自然将古人的精神情趣内化为自身品格和行为方式。不管时代怎么变,古代诗人创作的资源,依然是今人的不二资源。石云诗中撷取的意象,其山水田园林溪,与古人笔下的并无二致,可见“意象”本身没有现代一说,高品位审美是跨越古今的。石云先生与我们一样,身处喧嚣尘世,但诗中呈现的世界却清澈温润,应该是他长久浸润于古典诗词而造出的心境。——潞潞


正是因为有了对于古典诗词名篇潜心研习,建国兄自己的旧体诗创作,才底蕴丰厚、腔圆字正、才气斐然。这就是他的《石云诗草》。所收诗作计120余首,虽不可能说篇篇精到,但品性才情,却可谓随首可见。——李杜


他有力地避开了书法技巧多样性的束缚,用简单质朴的笔触描绘着空灵的乐章。他一边像一位耕耘的田夫,挽着裤脚,不紧不慢地挥着鞭子,心无挂碍,一步一步地慢行在广阔的田野上;同时,他又像一位看客,一位文人隐士远离尘嚣的看客,格调、品质、境界在他质朴的笔下变成了优雅舒畅的乐章。——姚国瑾


石云的诗歌从来不涉足政治,不谈国是,只谈山水风物,他属于山水诗人。我们过去总是习惯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山水诗,难免对这类诗歌贴上落后的标签,做出逃避现实的主观判断。这种迂腐的文学观念必然产生狭隘的思想,甚至毁掉诗歌应有的文学价值。石云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慰藉,他是在寻找诗意地栖居。——高海平



就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内心复杂,石云在诗上更加单纯、更加透明。打一个不太正确的比方,某种意义上,石云是一个被缩小了的陶渊明。陶渊明身上的次要因素到了石云笔下扩展成重要因素,陶渊明对山水尤其对田园风光的直接描绘,到了石云这儿成了笼罩全篇的情调,贯穿其中。——金汝平


其书为尺牍手札一路,内容皆自作诗句,为娴雅舒缓、超逸优游、圆转秀逸、结体妍丽面貌。初观虽未见炫目彪焕之视觉冲击,技术含量、个性特色也不会跃然纸端,甚至会有些许妩媚唯美之感,但待回味咀嚼,便会体验出其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背后的内功所在,骨丰肉盈、入妙通灵后的风骨所在。恂恂有礼,穆穆以忱,尺牍手札乃文案之书,心燥意乱者不能赏,蜩螗鼎沸时不能赏。——介子平


这一批《江山行吟·南画诗草》作品完成于新疆。综合来看,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画作,通过主要意象的提炼、罗列和生发,在顺应古典风格传统的背景内,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并浮现整体的画面。但这些并非诗作的更高价值。在日或夜的揣摩、状写过程中,石云所置身的环境决定着诗作的质素。显然,它们不同于南方实景深处的观感,也不同于并州雅舍内的回味——它们是“空间的”作品。在新疆短暂的驻留期间,以传统山水画排遣内心的某种疏离,进而产生发现,尽管保持了自我惯习这个小空间,对于一个无比浩大且相对陌生的外部世界,特别是西域符号意义十分强烈的文明交叠之地,人对自我的了解未免缺乏、无暇顾及。每一天、每一时刻,这个世界不遗余力地向他展示着细微之处,也每每唤起他内心的惊奇。外部世界以其无所不臻的精湛细节完全占据了他的头脑,个人不复存在。陌生而又新鲜的痕迹将他与自我隔离,观画品画思索成为他找回自我的唯一途径。——唐晋


石云喜陶潜,心充淡然成趣、悠然成德之兴味,泥土扁担、呼儿唤酒、东墙南山如紫砂之泥,浑然成器;喜王维,禅意流胸,境幽分层,诗画相织,精致高远;喜李白、刘禹锡、贺知章、李煜口语民谣入诗,叠声拟声,生动成趣,节奏郎朗;喜性灵,喜真趣……但是,透过石云的诗歌,我们依然从内心深处清晰感受到他建安之后、竹林之时的阮籍、嵇康似的忧伤,其风骨立于现世。——吴笑冬


我觉着石云诗作从气象看更近王维。石云诗作里没有陶潜归隐中暗含那种悲愤和无奈,而是彻底的恬静与平和。——杜天生


他的书法是阅尽千山万水后,终得的倚红偎翠,是经过深切历练和体悟后的结晶美。大师就是大师,好的东西是让你晕眩乃至窒息的,你说不出它的美,也没权力说出。石云兄书法的典雅、安静、沉敛、大气和精致,一如他的做人。——羊之玉


晋阳有隐逸之士石云先生,擅诗而能书,经年不辍。其人胸藏秋壑,诗意高古,时人多有推崇之辞。而于书法一节,评书者多就字论字,未免庸俗;不知书家之内怀,亦由气节所使也。尝著《论书》诗曰:“不履不衫开悟性,无尘却染古文心。江南蘸尽千池水,不意天成屋漏痕。”概以为书法意境,拟同于古文之心,诚然高见也!——徐建宏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晋唐之间,正是从五言诗到七言诗发展最为兴盛、成就也最为辉煌的时代。《石云诗草》所收录的诗作,基本上是五言诗与七言绝句,而五言诗几近大半。无论是从这些诗作的形式、内容以及意境上看,石云诗歌承学于魏晋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陶渊明,其平淡自然、隐逸高远的田园诗风显然对石云起到了最深刻的影响。——王国伟 


石云诗文意境空灵、意象清奇、余味无穷,寄托了一个都市现代人绵绵无尽的乡愁冲动。

——铁乌鸦


初见石先生诗稿,惊为民国以前墨迹,谛视之则今人诗稿也。其书法笔墨厚重、用笔沉实,其气息拙中寓巧、巧中有拙,与飘浮油滑之今人书法大相径庭,有前清学人之风概。其书法来源当有章草,亦有近代诸家。其饱满的墨色颇有刘石庵的意味,雍容华贵又不失文人之清雅,非一般写字匠可以为之者也。——杨吉平


写古诗之人,大多儒雅,石云又擅书法,行书见长,讲究章法,可谓儒中儒。——闫海育


开篇的《小园即景》即吸引了我,让我马上想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蔬园、蒿草、秋雨、飞禽在眼前成为一幅中国画,一份难得的意趣从诗中扑面而来。现代诗人写诗,许多写得像,但没味道,像大白话、顺口溜,这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味道十足,菜园子里蒿草丛生,是因为秋雨连绵,妻子怪我懒,“我”却喜欢草丛、蔬菜中的小鸟。这样一份悠闲的心态,在做什么都追求目标,干什么都急匆匆的今天,显得非常可贵。——杨遥


我在想象他的独坐之时,谈笑风生的诗人若在眼前。不能不说,我的偏见到他这里得到了根本性的矫正。我之所谓诗人,或者黯然伤愁,或者澎湃激烈,但在任建国这里,又全都不作数。诗人之心,只与他最真实的、寂寞的心境相对应,我在不住地搜寻。——闫文盛


扑面而来的,是全篇充盈着的远离尘嚣、亲近自然之情。在石云先生的诗作中,我个人觉得,以人与自然关系之远近,这一主题又可笼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品读图画:借他人之山水,唱吟内心之自然;第二,独居深山:远离凡尘俗世,尽享田园之极乐;第三,出游山水:置身自然万物,书写内心之富矿。此三者,如石云先生为我们打开的一扇又一扇的门,我们寻路而去,越走越远越走越轻松,天地宽大,心胸开阔。最终,我们走向一个永恒之所在,让人忘却身之所属。——孔令剑


石云以我们不大接受的古体诗的方式给我们的诗歌重新带来了清新的氛围。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等等,石云用诗歌将这些远古的诗人联系起来,既有继承,又有印证,那些高古的意境令人神往使人回味,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愚蠢的约定俗成限制着读者的文学风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喜爱。——郭新瑞

 

石云兄写字,字写得极尽古朴之劲。我对写字并不真正能欣赏,因为不懂,只是觉得他的字文气很重。原来,他写古诗,原来他写古诗还很好。作为一个写现代诗的人,我对现代人写的古诗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过看石云这些读画的诗,倒也看出他的真性情、真怀念、真感叹。这一点足矣。——叫兽


《江山行吟》诗一组,是诗人石云公丙申年秋冬读南画诸贤名作之心得。作为书家,得诗而付于笔墨,亦是因山得水,自自然然事。诗书辉映,如明珠映碧玉,都甚好看。——成向阳


在《石云诗草》集中,诗作皆是抒发着诗人作者的“思无邪”,诗人的真性情,充分表达着作者对古追思的“诗性情怀”,情感方面是颇为到位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在意境风格上,由作者作品多表达山水田园以及归心情怀所看,众多作品都表现出了清新淡雅特色,少有悲壮苍茫的意境。——王生宁


石云的诗歌,尽管从文本的内在叙事组织来说,并未明确提出其讽喻所指,但都市化、政治性、社会性、世俗性都是其诗美学冲动的潜在言说对立物,他对山水画大师的精神复读、他对山水画文本的美学再造,放置于“现代个体”重写“自然山水”的语义结构境况中,所构镜出的静谧、幽古、洒脱、清淡之作,不仅充当了对现代化历史情境下人的整体“孤绝”景观的反讽,更重要的是它打造出一个现代都市化极度发达的牧歌式的自然心灵的参照世界,即农耕文明山水世界的审美“乌托邦”,对这一生活世界的倾心向往,正是石云现代都市人身份的逃逸和暗讽,也是对大地之子、自然之子的身份复归。——金春平


石云先生,付梓诗草,风韵气度,直逼晋唐。行观闻思,寻常无琢,沐手静读,的的大方。——古董


没有精神内守之气,断然是读不懂古人的。一个人淡泊从容去面对这个世间,少思寡欲,无虑无求,才能在平静的理性中找到充分的感性。而石云先生正是这样的人。这样一个风清骨俊的人出现在你身旁,必然是要加重清醒的分量。——唐依


推荐阅读


临汾市工商局召开县(市)工商和质监局及主要媒体广告监管工作会议


忻州市忻府区912户移民搬迁户喜圆新房梦


沁水交警精心组织开展2017年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陵川:举全力向贫困县摘帽发起总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