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关注脱贫,概述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多样的地理资源和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类,有些品种是土著品种,有些品种引自国外并经过改良,在我国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农业。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各有特点。
区域特色农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加工水平提高、地理标志的推广及品牌建设的增强,我国特色农业不断发展,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体系;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特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也使得区域特色农业不断向着现代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区域特色农业仍存在生产相对分散、机械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未来,随着我国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的精品特色农产品,我国特色农业发展质量会不断提高,满足全社会消费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上海市文化基金图书出版专项资金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陈洁主编 冯逆光、乔光华、刘锐 副主编
定价:7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12月
(扫码购买)
购买后请一定在文末留言
您的“姓名+电话+邮寄地址”!
本书对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梳理和评述,概述我国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成效,梳理两种国外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和国内实践,分析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问题及政策短板,提出破除特色农业发展瓶颈、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本书分别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渔业三个大类对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总结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出建议。本书编写过程中吸纳了多家单位的研究力量,形成了对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书从区域发展视角研究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可作为三农研究者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参考书,也适合对中国农业有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根据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的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向着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随着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特色农业区域,如法国的普罗旺斯是世界薰衣草故乡,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Friuli-Venezia Giulia) 大区和威尼托(Veneto)大区是葡萄嫁接扦插技术领先的地区,日本枥木县(Tochigi) 以优质草莓和梨闻名,美国纳帕谷的葡萄酒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等等。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特色农业综合体系的发展。实际上,特色农业区域体系已经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区域特色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从解决“吃饱”问题向解决“吃好”方向迅速迈进,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众多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市场,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经营特色,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的拓展延伸。
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生产会议,会议的主旨是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对粮棉提出了计划增产的具体指标,也提出要恢复和发展经济作物。到1952年,我国糖料、黄红麻、水果、烤烟、油料、蚕茧、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产量都比1949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为鼓励经济作物生产,国家规定这些作物与粮食的合理比价,并对缺粮的经济作物产区保障粮食供应,供销合作社等收购部门对经济作物订立预购合同,发放预购金,支援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对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发放生产贷款,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经济作物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国务院规定对宅旁隙地种植的农林特产免征农业税,对开垦地和荒山培植的经济林木自有收益那年起免征农业税3~5年。这些举措使得特色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增长。但后来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下,特色农产品发展受到了局限,一些错误的口号、规定和措施直接导致特色农产品生产下滑、产量锐减。农村改革开放后,这一局面得到了扭转。1970年,国务院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0 年提高了棉麻的收购价格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业委员会的《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费的报告》。1987年3月24日,王任重在《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总序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全局性问题来对待,要下大决心,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要从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出发,按照国家计划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棉花、油料、糖料、麻类、蚕茧、茶叶、蔬菜、烟叶、果树、药材、花卉等农作物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促进农作物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七五’时期乃至2000年的宏伟目标。”“九五”计划期间,我国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提出要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由此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呈现“板块化”特点。自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可见,在政策制定上我国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有相关考虑的。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收入增长,特别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者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改善食物质量,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在副食品消费中体现为向“一多” (多维生素)、“二高” (高蛋白、高能量)、“三低” (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盐)方向发展,消费者的食物消费行为将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这就对各类食物提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膳食平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各地特色农业开辟了新的巨大发展空间,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受到了重视,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浙江 金华猪
2002年12月26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以此为标志,我国迎来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春天。2003年1月29日农业部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指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化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于2007年7月19日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2006-2015)》,具体规划10大类114种特色农产品,系统指导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为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农业部于2014年4月22日又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提出要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2017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部署,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农市发[2017] 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特优区”) , 把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力争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创建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优区”。2017年8月,农业部等九部门启动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遴选工作,经过公开竞争选拔,共遴选出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关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一批)的公示
到2020年,国家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 打造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特优区”。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威宁洋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省级特优区由各省自行创建、认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特优区建设要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三个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一个机制” (建设和运行机制)。
(本文部分摘自《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陈洁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罗丹 陈洁 等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年7月价格:128.00元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图书
《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粮食问题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在多年持续深入粮食主产区进行广泛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情况。沿着粮食产业链,本书从粮食生产支撑条件、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国际资源和市场利用等角度分别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路。《中国淡水渔文化研究》
陈洁 主编 刘景景 张灿强 副主编
定价:7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9年12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本书着眼于中国淡水渔文化,从淡水渔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等视角,回顾了我国淡水渔业文化与渔业发展的历史,对当前我国淡水渔文化的几种类型进行阐述分析,并分章节阐述我国淡水特色渔业物种、渔具和渔业技术;淡水渔业文化遗产传承;传统特色淡水渔村、特色渔业景观和休闲渔业;淡水鱼饮食与消费文化;传统渔业民间文化(民俗);我国淡水渔业产业文化发展等情况。通过完整研究淡水渔文化,填补渔业经济研究中的空白,并为休闲渔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渔旅结合、特色村镇发展等提供借鉴。
《我国传统牧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陈洁 原英 乔光华 等著
定价:58.00 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8年10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畜牧业曾是传统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长期以来赖以维持生计和增收的重要产业,以其为切入点来研究牧区发展转型问题,可“以一斑窥全豹”,较为深入地观察和了解传统牧区转型、传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全书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为背景,对我国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概述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模式和经验,从加强牧区水利建设、草业发展、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等角度研究了转变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所需的支撑条件,探索了传统牧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农村地权的稳定与流动》
伍振军等 著
定价:48.00 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7年7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本书主要吸收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伍振军副研究员2015年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与流转问题研究”课题成果。该课题以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三块地”的确权与流转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基于对我国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实地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土地确权及流转这一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得失、土地制度改革思路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本书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5)》
陈洁 刘景景 张静宜等 著
定价:68.00 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7年1月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作为渔业经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自2011年以来,以研究室重点任务“大宗淡水鱼经济信息采集与监测及产业政策研究”为基础,扩展研究内容,在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国内外产业现状和发展经验;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科技瓶颈、信息供给和服务、产业政策等制约问题;对我国渔业发展政策的全面审视与评价;产业的未来定位和发展长效机制;支渔惠渔的政策建议;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和膳食营养需求如何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业未来需求持续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对2020—2030年我国大宗淡水鱼需求量开展中长期预测等。
本书汇集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前瞻性,以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产业情况分析,对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水产科研单位和广大渔业经营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世界眼光
民族精神
专业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