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一抹绿意 | 植树节,让我们跟随大师,一起深入思考环保问题
春风十里
一抹绿意
今天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开始,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我们努力植树,努力改善环境,可以看做我们人类对地球美好未来的一份期许,可以看做是我们人类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破坏的一种补偿。
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自然正在不断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强保护,等待着我们的可能就是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末日景象……
但是,一切真的那么可怕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环境真的那么脆弱吗?在主流声音之外,关于“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吗?”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更多不同的声音,我们对此问题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绝大多数关于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争议,都聚焦在它是否正在发生,发展的速度又有多快。尽管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它正在发生,但还是有那么一小撮重要的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的威胁太过危言耸听,虽然他们并非高污染工厂与碳基燃料业的捍卫者。
这样看来,关于“环保与自然”的是非对错或许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那样不言自明。而凡有争议之处,我们都该多加思考,这样才能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成为一个更加通达的人。
朱利安 · 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国哲学家、作家,被誉为“英国哲普天王”。《卫报》(The Guardian)《独立报》(The Independent)《泰晤士报》(The Times)的特约撰稿人,英国广播公司(BBC)四台特约评论员。《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Magazine)创办编辑。
“英国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就是一位热爱思考的人,他时常像是一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把问题仔细拆解,直抵核心,而通过这样的思考,不管如何错综复杂的问题,都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他独特的思考角度,还常常给人们带来新奇的景象。
《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朱利安 · 巴吉尼 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6月出版
朱利安 · 巴吉尼
这场论战基本上是关于事实与实际层面的,也就是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它的影响综合而言是否是坏的,以及我们该做什么才能阻止危害发生,或至少降低危害。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并非核心议题,比如:改善气候变化的费用该由谁来支付,是富人还是穷人,是这一代还是下一代。
关于环境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论战,就是:不管破坏环境究竟会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它是否是不道德的事?许多人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会用诸如“强暴地球”“掠夺地球”“残害自然”之类的强烈措辞来谴责这种行为。人类的罪行不仅危害到自己的生存,真正的受害者更是自然本身,也就是盖亚(Gaia)。
是否将伤害自然视为一种道德过错,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全球变暖与环境破坏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弄清这个问题,在此之前则先要弄清:自然到底是什么?
发明自然
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公元前6 世纪“发现”了自然,或该说是“发明”了自然。几乎我们在现代世界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可追溯至这个人类思想飞跃的事件。
在被称为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的爱奥尼亚(Ionia)哲学家出现前,自然与超自然之间并无差别。如果你想知道为何会下雨,那么神明的旨意与雨云的移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此在《圣经·申命记》里,上帝表示如果他的诫命得到遵守,他承诺“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如果他的诫命未被遵守,他“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在荷马(Homer)的《奥德赛》(The Odyssey)里,一位名叫喀耳刻(Circe)的女神“会让风鼓满船帆,是位慈善的护卫”。在这样的世界里,自然尚未被赋予生命。
喀耳刻
米利都学派提出,我们不必诉诸任何超自然实体的欲望与意图,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神明的意志依旧神秘难解,自然却是可以解读的。人类不仅可以理解自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掌控它。这一概念突破,使得科学与哲学成为可能。
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关系到是否能真正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它彻底颠覆了自然与科学、科技截然不同或相互冲突的谜团。当我们明白自然是个适合人类研究的对象时,我们才能知道自然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该怀念原始社会,它们似乎能与自然和谐生存,却对其一无所知。
因此,每当我们“干预”自然就会有人说我们是在傲慢地“扮演上帝”,这是种完全无端的指控。法国数学家与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告诉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在他的宇宙论里无须假设有一个上帝存在,这其实可以适用在任何科学解释上。就算相信上帝创造宇宙并建立了科学法则的科学家,通常也不会认为上帝掌控一切。只有模糊了自然与超自然的区分,科学干预神意的说法才说得通。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
对于今日担忧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人而言,上述“自然”概念的来源可能无足轻重。我们都知道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在接受法国地理学会(Societe de Geographie)的大奖章(Grande Medaille)时致词里的意思:“如果我们未能理解真正的永恒必须建立在限制人类的野心之上,以及更加努力地与自然和谐共存,那么我们就会遭遇无可想象的社会与自然灾难。”他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我们尽可能地不去改变自然,不去“干预自然”,那么我们便能够与自然共处。但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更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应该尽可能不干预自然的这个想法,其实相当空洞。所有曾经出现的人类进步,不管是搭建让人得以歇息的遮风避雨处,还是从采集谷物过渡到农耕社会,甚至生火,其实都改变了自然。女性死于难产以及孩童死于卫生不良的情形大幅下降,或是人类平均寿命大幅增加,都与对自然的改造有关。鉴于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已经做了许多改造,忽然在某个时间点上说这类改造违反自然,而之前的改造则没有,是否有些可笑?
如果“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力量,而非加以抵抗呢?这是许多人仰赖“自然疗法”而非现代医疗的原因。他们似乎认为,自然疗法只是利用自然的潜在力量,而现代医药却是取而代之。
这样的说法完全没道理。如果某种药物能够发挥作用,原因正在于它利用了自然里存在的治愈力量。任何想要违背自然法则的药物,都不可能发挥药效。所有的药物都希望以自然之中会带来疗愈的成分,去对抗自然之中带来伤害的成分。正如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所言:“任何科技如果想要成功,尊重现实就必须比公关宣传来得重要,因为自然是无法蒙骗的。”
同样地,每项科学进展都必须遵循自然,科学不能违背自然法则:科学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真正视自然为无物的,并非科学,而是一些另类医生,他们会提及所谓超自然的力量。确实,当查尔斯王子说“自然的神秘过程”时,他似乎把我们带回荷马时代,对荷马而言,自然确实是神秘的,因为它是由喜怒无常的神明所控制,而非可预测的客观规律。
世界所面临的“自然”问题,确实越来越多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发生的。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与生物科技等严峻问题。那么,对于“自然”的正确理解,是否能帮助我们处理这些真正的难题?
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的确,唯有正确地理解自然,我们才不会误入歧途,并确保自己的关注点放在真正的问题上。全球变暖就是个例子。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全球变暖现象最权威的科学机构,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十年里,太阳与火山的总和影响本有可能导致全球降温。只有在包含人为影响的模型中,才会观察到全球变暖的模式及其变迁。”而且,在2020 年的非洲,“气候变迁会使得约7500 万~2 . 5 亿人口面临无水可用的危机”,“在某些国家,仰赖雨水作为灌溉的农业,其产量可能会减少到只剩五成”。
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不过,如果认为这是人类对抗自然的结果,可能很难说清楚,这种推理方式构成了我们思考的障碍。例如,许多环保分子坚决反对科技手段解决自然问题。他们认为,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我们对自然的不尊重,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尽量不要让人类“干预”自然。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这可以分出另一个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人类健康,以及农民的生计。有人认为这些危险被高估了。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贝丁顿爵士(John Beddington)就表示:“在帮助提升产量、避免虫害与农作物疾病方面,转基因作物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优点,它已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 他的办公室也发表报告,表示我们必须“降低有机作物与转基因作物之间的意识形态壁垒,进而全面探索结合转基因生产模式与有机生产模式的潜力,如此才能达成粮食生产的永续发展”。不过,他也一再抱怨,在这些议题上几乎无法进行真正的辩论,因为立场极端两极化,而且有许多人在意识形态上就反对转基因作物。贝丁顿认为我们必须评估新科技的风险,但如果我们把“人类究竟可以干预自然到什么程度”这种不相关的问题也纳入讨论,只会使事情更加复杂。
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并不是在科学与科技准备好要改变世界之前就已经出现的东西:只有在我们相信科学是可能的时候,它才存在。真正的差异,并不存在于科学、科技与自然之间,而是存在于自然(也就是我们可以了解并改变的世界)与充满迷思与幻想的超自然之间。所以,与科学最为紧密联结的乃是“自然”这个概念本身,而不是未被科学与科技“玷污”的神话时代。
我们到底伤害了什么?
把自然视为人类可以伤害的东西,这种想法的讽刺之处,在于它等于是把我们自己视为外在于自然的东西,而非其中一员。这种思路最为错之处,就是它怂恿我们对自己所作所为采取这样的观点:自然是被害者,而我们是侵略者。我深信这是错误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能伤害特定物种,但我们无法伤害自然本身,就算我们想这么做,其实也办不到。
试想我们处于一个完全因自然本身变化而气温不断下降的行星里:除非我们赶紧做些什么,否则到了2050 年,许多地方一年四季都会被冰雪覆盖,使得农业不再可行,出现食物短缺和大量移民的情况;只有少数热带区域才有正常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该做什么其实很清楚:开采煤矿,使用石化燃料,砍伐树林,让牛群尽量排出温室气体,丢掉自行车,驾驶耗油量大的汽车…… 此时人为的全球变暖会成为道德律令,而非灾难。
这个假设说明,人类今日的生活方式并非本质上就是不道德的。它之所以不道德,是因为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将会危及未来的生活。相较之下,奴役、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在本质上就是不道德的,而以地球正在冷却的例子来看,大量的碳排放根本不能算是邪恶。
你可能会说这一切只是虚构,我的基本观点就是错误的。那么你就得证明为何摧毁树林之类的事情本身是错的。但为什么是错的呢?答案必然会是我们没有权利去毁坏地球、自然栖息地之类的原则。
这类论证总是让我们陷入极端的两难。如果我们认为失去栖息地之类的事情本身就是错的,那么我们只会得出一个怪异的结论,那就是自然本身出了问题。因为生物栖息地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完全改变,物种也会灭绝。比如,从古到今有99 . 99%的物种都已绝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状况如果是自然发生的,那么没什么好怪罪的,但如果是因为我们使之加速,或因为我们改变了自然过程,那就不对了。这样的观点实在荒谬。首先,我们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改变环境的方式,就跟其他物种一样自然。其他物种确实可能完全改变环境,例如蝗虫,它们可以让上万平方公里的植被变成荒芜一片。
要说人类与其他物种所造成的改变实属不同,其实完全说不通,因为归根结底,万物都在演化,终将趋于均衡。如果这就是事实,那么我们无法加以改变。不管我们做了什么,自然总是会找出适应的方式。它或许会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来适应,甚至可能让我们灭绝,不过在此受到伤害的,并不是自然,而是我们人类。
就算我们能够接受把人类与自然截然分开,那为何我们可以接受自然自身的变迁,却无法接受人为的变迁?造成变迁的原因其实无关宏旨;真正重要的是变迁究竟是好是坏,而我们根本无从判定这些改变对地球而言到底是好是坏。这个星球就只是存在着,早在数万亿年前人类尚未出现之时,这颗星球就没有生命相伴而存在着,而且当我们灭绝之后还可能继续存在数亿年以上。“我们有能力伤害地球”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傲慢。从地球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意识,所以地球当然不可能有什么看法),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在比我们庞大得多且其历史超乎我们理解的东西上,短暂发生的骚动而已。自然并不在乎我们对它做了什么,因为它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感觉,就算它有,它也根本不在乎。
谁的环境?
我在之前已经论证过,把环境问题当成人类对地球造成伤害的问题来看待,实在是大错特错。这种错误可能会带来实践与道德上的严重后果。偏袒环境胜过居住其间的人类同胞,是极为不道德的。在面对转基因作物、核能电厂、全球变暖与臭氧层破坏之类的议题时,若觉得自然该受到保护,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有知觉和感情的生命,尤其是人类,会如何受到冲击?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中,其实正在蒙受苦难的并不是地球,而是那些因为洪水泛滥、无水可用或遍地饥荒而受苦的人们。如果我们认为植物要比人类来得重要,那么就真的大错特错了。
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必须保护的并不是环境本身,而是我们人类的环境。真正重要的,乃是让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虽然为了自然本身而尊重自然似乎有其价值,但实际上,它可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本文摘自《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6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法]朱利安·巴吉尼 著
李尚远 译
定价:56.00 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6月 出版
站队?道德绑架?杠精?带节奏?在社交网络中你是否看见过这些词语引发的骂战?无论是攻击还是被攻击的人,缺乏的都是思辨和说理的能力。朱利安·纳吉尼从二十个身边话题出发,把问题掰开揉碎以后,你会发现是非善恶绝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世界上没有绝然的道德判断,做一个拒绝站队的话题参与者,做一个以理服人的君子,应该先从身边的伦理思辨开始。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世界眼光
民族精神
专业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