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文化数字化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观点——
夯实数字基建,让文化产品更加多元
从影视、游戏、动漫,到近年来受到人们喜爱的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直播、数字文创、虚拟现实,再到疫情催生出的“云观展”“云演出”“云赏花”等新业态、新形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组、存储、传播、再现与延展的程度日益加深。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种类,提升了产业规模。同时他也指出,这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最基础的层次。更深一层的是实现文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数字化再造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升级。例如,不少纸媒进一步推动“中央厨房”式的采编与传播体系落地,完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的流程再造;围绕“社交+内容”的数字文化经济核心逻辑,产生了社交电商、IP经济等众多新兴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线性的文化生产模式和专业机构的供给模式,用户生产内容(UGC,或衍生的XGC)成为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形式。
如何支持、鼓励和引导这股文化数字化的创意潮流,为大众创造更多多元化且优质的文化产品?《意见》一方面“强基础”,提出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国家文化专网,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抓主体”,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把“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作为8项任务之首。在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看来,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要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发展消费场景,让文化体验更加丰富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意见》明确。
数字化能给文化消费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云直播、AR、VR等数字技术,能带来更强的实时体验、更逼真的具身交互、更奇观的感官沉浸,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身未动,心已远”,这是妥妥的技术保障。去年,从浙江走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在全国巡展,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民众与传世名迹“亲密接触”,尤其是近两百件宋画数字化打样稿,可见山水流淌、四季更迭、生活百态,中华传统美学与当代科技之美交相辉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线上,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这是庞大的内需市场。去年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累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18.46亿,直接消费金额89.5亿元,其中线上直接文化消费占比近八成。
张铮指出,优化与提升文化消费的场景与消费者体验,重在破除当前终端文化消费的短期“网红”效应,要由表及里地将文化科技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消费者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产品。
“数字化文化消费是轻资产的,可以卖衍生品、可以卖IP(知识产权)、可以做沉浸式餐饮,场景不限于线下,也不限于实际体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认为,可以把城市旅游与数字技术结合,实现沉浸式和交互式的旅游体验。
统筹数据平台,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应当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价值旨归。《意见》强调,要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什么是“公共文化云”?据陈少峰解读,公共文化云就是所有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后形成的线上综合系统,这类公共服务将会惠及更多人群。早在2017年,由文化部主导打造的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统筹整合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惠民工程,不断面向基层提高供给效率、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具备汇资讯、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等多项功能,推出了云上广场舞、云上合唱节、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全国性服务品牌。各省区也相继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开辟专区、上传作品,展现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文化资源和动态。
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智慧图书馆体系与公共文化云建设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字化加工整理,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文化资源就会走出博物馆、图书馆,跨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共享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傅才武说。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周宇晗 | 监制:肖国强
编辑:周宇晗
往期更多精彩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城乡双向流动
魏后凯: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的两条路子
郑永年: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第二次“入世”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