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加精准地做好稳就业工作?
日前,人社部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的“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求人倍率均在1以上,营销员、快递员、车工、商品营业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家政服务员、电子产品制版工、保洁员位列最缺工100个职业前十名。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是“六稳”之首。如何让稳就业工作更加精准?一起来看专家观点——
领域上
必须关注制造业缺工状况
“就业压力既来自突发疫情的冲击,也来自我国一直存在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专家于凤霞看来,“招工难”与“求职难”两难并存不能用“疫情冲击”简单而论。
从需求侧来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等多重原因,一方面传统产业衰退使得企业用工萎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匮乏。从供给侧来看,劳动者的技能和素养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几大重点就业群体更加明显:高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及其对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但社会经验少,实践技能不足,且专业选择与实际需求存在着结构性错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去产能企业职工往往技能单一,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
这一点在人社部的数据中有所印证: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缺工情况较为突出。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电子仪器与电子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新进排行,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缺工程度加大,电子产品制版工进入排行前十。
制造业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解决制造业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副所长盛磊等人建议,一要增加制造业灵活用工比重,拓宽企业就业来源。通过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加强灵活就业政策保障力度等,增强灵活就业吸引力、稳定性。二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制造业人才供给质量。如强化高等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适应制造业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等。三要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为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降低企业经营、融资成本,多渠道拓展企业融资来源,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留足利润空间和工资上涨空间。
形态上
深度开发新就业形态潜力
随着“数字+”的全面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就业形态”概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
中国就业促进会认为,新就业形态具有四大特征:就业观念新,个体价值获得感更强;就业领域新,集中在电商、分享经济、网络社群等领域;技术手段新;组织方式新,组织聚散也更为随意。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新就业形态不在少数。于凤霞认为,新就业形态在稳定和增加就业方面功不可没:首先,新业态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提供更多的收入机会。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平台员工数已达到623万人,共享经济还创造了78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其次,新职业不断涌现,并且带动的就业机会数量和就业形态呈现出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特点,推动了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再者,新就业还带来就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拥有的各种资源,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灵活就业。最后,新就业形态因其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不仅有助于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应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劳动者收入和改善民生。她还补充指出,新就业形态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有利于新技术的更好应用和技术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稳就业,质与量同样重要。多名专家强调,不断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扩容就业“蓄水池”。“要把阶段性举措与制度性安排进行协调集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说。
在受到普遍关注的平台经济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要统筹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这样才能长期促进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规范监督,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由于组织形态、劳务关系等方面的新特点,劳动者保护问题是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高文书建议,不断加强劳动监管、评估和治理,尤其关注重点问题和领域,包括社会保险、劳动收入、工作时长等。
(综合整理自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周宇晗| 监制:吴晔
编辑:周宇晗
往期更多精彩
乡村民宿如何提升乡村旅游幸福感?
如何稳住市场主体,留住经济发展“青山”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两个方面很重要
怎样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稳经济、稳增长的巨大潜力?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