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如何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今天,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学明在浙江日报《“重要窗口”理论周刊》刊文,解答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问题。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现代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动物性的功能为标志的,所以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人的功能为宗旨,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符合自己本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即创立人类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决定其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为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的“地”理解为是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本的代名词。显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本”相对贫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中国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唯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是正确的道路。
二、如何理解当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引人注目地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全面”与“内在”联系在一起理解,也就是说,这种“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全面建设所决定的。
为什么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更“内在”呢?
这是由所实施的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一元的”“片面的”现代化,要求实现的是“多元的”“全面的”现代化,即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生态保护、社会进步以及人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全面地赋予现代性的内涵。既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那么它就顺理成章地包括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使现代性的价值渗透到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只有全面地实现现代化,才能使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中国,“强起来”是“富起来”的升级版,与此相对应,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片面的现代化”的升级版。其中“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以前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着眼于解放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则更要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视野应当更加开阔、立足点应当更加牢固、措施应当更加有力。
欲知详情,请看全文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内在要求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是对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新的理论总结,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此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关键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类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为什么还要人们超越这一制度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呢?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后者与前者是两种迥然有别的制度,而后者要比前者优越得多,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后者会把人引向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动物性的功能为标志的,所以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人的功能为宗旨,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符合自己本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即创立人类的生态文明。不能设想,在人们一意孤行、贪得无厌地向自然界索取,自然界与人处于尖锐对立状态之时,还能够创立起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展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而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它又因具有中国特色而展现出生动的民族色彩。我们可以通过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来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也可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说明其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为标志。所谓“中国特色”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的“地”理解为是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本的代名词。显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本”相对贫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中国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唯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是正确的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那么它就必然会把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地、坚持不懈地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规定,又完全植根于中国客观的社会现实。
深刻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全面实现”,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也进一步上升到了“内在”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引人注目地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果说,以前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理解尚不够深刻,那么现在应当完全“内在”地加以认可。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全面”与“内在”联系在一起理解,也就是说,这种“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全面建设所决定的。我们行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必须与“全面建设”相适应。
为什么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更“内在”呢?这是由所实施的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马克思既是对现代化的赞扬者,更是对现代化的批判者。他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片面的,只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即经济的领域实现现代化。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视为“一元现代化”,那么马克思批判的正是这种“一元现代化”。“一元现代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自然界无情地向人类作出报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一元的”“片面的”现代化,要求实现的是“多元的”“全面的”现代化,即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生态保护、社会进步以及人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全面地赋予现代性的内涵。实际上,现代化在马克思那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马克思把现代社会历史视为一个不断总体化的过程,并认为现代化具有总体性的特征。在马克思那里,与资本主义片面的现代化相对立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面的现代化。既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那么它就顺理成章地包括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使现代性的价值渗透到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只有全面地实现现代化,才能使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中国,“强起来”是“富起来”的升级版,与此相对应,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片面的现代化”的升级版。其中“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以前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着眼于解放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则更要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之时,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一种“内在”要求提出来,这是非常及时的。
当然,随着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视野应当更加开阔、立足点应当更加牢固、措施应当更加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此作出了明确而又精辟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求我们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求我们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的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可以预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鲜明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随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加深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能出现新转折、实现新飞跃。
【执笔:陈学明,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制作:周宇晗| 监制:吴晔
编辑:周宇晗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往期更多精彩
拍拍脑袋、足不出户是做不好理论创新的
金句盘点 | 为什么说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整治“层层加码”、加强核酸检测机构监管!
关于“中国梦”,总书记的这些金句直抵人心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