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城:有生之年,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2016-06-22 纸城



纸城小报:今天我们推荐阿城,以及最近刚刚完成结集出版的精装函套版《阿城文集》。从他在80年代发表了中篇小说《棋王》之后,32年过去了,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完整结集出版。

 

对于喜欢文学的、有些年纪的读者来说,阿城是不需要被推荐的。这套文集的简装版本,第一印一万册刚一上市就已经售罄,足见大家对这位已经久未发表作品的作家的关注和钟爱。就在之前,阿城本人还云淡风轻地告诫出版方:“你们非要出这个书,就得抱一个别人爱买不买爱看不看的心态。”





1

阿城其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阿城发表《棋王》《树王》《孩子王》系列,立刻震动中国文坛,一时间凡是读书的青年人,口里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随后阿城写了《遍地风流》,奠定了他在汉语写作届的塔尖地位,真正做到了整个华语文学界,数风流人物,还看阿城。

 

《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阿城谈古论今,介绍国外见闻,信手拈来,渊博通达令人叹服。王朔读了他发表在《收获》的文章这样说他,“他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然后呢?“人精”阿城留下这些追捧他的世俗人士,一去美国十几年。直到2000年才回到北京。文坛的名声对他而言似乎不算什么,他写作,不是为了发表;他去看无用的闲书,是因为兴趣;他做编剧、拍纪录片、研究文明造型……




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本不是写作,而是活着。他曾说过,“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阿城让那么多人服气,当然不只是因为让人目瞪口呆的写作才华。 他跟建筑师聊建筑和城市发展、跟画家聊材料和当代艺术,聊得风生水起;他会画画,当年参加星星画展;他会修明式家具、修古董、拍照片,而且可以靠这些谋生;他会重装报废的车,而且卖得出高价;他去给侯孝贤做《聂隐娘》的编剧,侯孝贤说他的精彩自己拍不出来……


虽然在32年前,《棋王》和之后的《树王》《孩子王》的出现曾经造成过那样的震动,但在这之后,他并未试图和这个时代发生太多的关系。

 

在他抱得大名的1984年,他这样描述自己:




这么多年来,大家从来没有停止谈论他:



莫言


阿城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好话与坏话对他都不会起什么反应,尤其是我这种糊涂人的赞美。





 

把阿城的作品《孩子王》拍成电影的陈凯歌


阿城是不愿挂出勋章的军人。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中推荐阿城,他这么


你听过阿城讲故事吗?没听过?哎呀,那可是终身遗憾!






关于阿城讲故事,陈丹青


人称阿城‘天下第一聊天高手’。我跟阿城熟,他刚从乡下回城我们就认识了。他们俩(王朔和阿城)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解放后的北京人,全中国最能聊的都在北京这一块,属于人精级的。





王朔自己却这么


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




阿城写作、电影、音乐、绘画、收藏、摄影、文坛掌故,无所不精、无所不谈。


可以先通过下面的两个非常简短的视频,先领教一下他的谈锋,他的语言,文字之美。


➤ 阿城谈女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06md8viq&width=500&height=375&auto=0


➤ 阿城谈爱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06rxfcbq&width=500&height=375&auto=0



2

最完整的《阿城文集》


在这套最新出版的《阿城文集》里面,你可能才能了解,为什么阿城不仅仅是个当代的作家,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杂家”。


从他在80年代发表了中篇小说《棋王》之后,32年过去了,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完整结集出版。


这里收录的每个章节、每篇文章,都经由阿城自己一点一点的甄选、校订过,最后还由他曾经的责编,曾经在作家出版社出过他的几本书的杨葵先生又统一修订了一遍。最后,才有了一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阿城文集》。


到底这套新文集是个什么样子,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06xv4tw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套《阿城文集》经过了

阿城亲自编选篇目、调整体例、校订

旧书新编,新书内容收集、整理——近两年的编辑过程

杨葵、杜厚勤审校

王朔女儿、女婿为文集做整体设计,创造出这种“不着力气”的专用字体风格


阿城文集之一

棋王•树王•孩子王

阿城代表作,据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一出,吓傻了一帮人,不用琢磨,这基因(知识结构不一样)看着就好,没辙,只有鼓掌”。在这套新版本里,有以往版本不具备的画家曹力为作者画的漫画像、多张相关的作者照片,还包括以往各版本(意大利文版、日文版、旧简体版、台湾繁体版)的序言。




阿城文集之二

遍地风流

70篇文章,有的像散文,有的是小说,有的就是和你说个经历、故事,大半是说文革的。文革开始的时候,阿城十七岁,十年里,他去了雁北、内蒙、云南,一共十一年。像他一样经历的人,多;可是像他那样看,那样写的人,只是他一个。这里面,是一个小孩的成长,一个朋友说不出来的念想,还有一个时代的风流、风霜、风情。那个视角,还是得自己看,自己品。



阿城文集之三

威尼斯日记

文革十年,雁北、内蒙、云南,祖国的角落,阿城都去了。90年代,改革开放,阿城应邀去威尼斯住了一年。那个地方,曾经是欧洲文明的中心,现在还办着世界最好的电影节和双年展。对于西方,阿城是把它看作中华文明的一个参照的,而不是中华文明未来演进的方向。不过,阿城谈文化,不是堆砌大词,而是听歌剧、看球赛、吃麻婆豆腐、看建筑,这是日常。日常,就是文化。



阿城文集之四

闲话闲说(精装)

上本威尼斯日记,看的是阿城先生的生活对生活的感悟。这本书,讲的是“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更像是和阿城的一番闲聊。闲聊家常,是打发时间;可闲聊中国的世俗和小说,那就是需要功夫的事情。阿城的功夫,深。通透、自如、清快,但是,像好茶、好烟,仔细一品,元气淋漓。



阿城文集之五

常识与通识

上面的几本书,都可以说是对旧版的增补,这本书,则是大不同。新版增添了谈话集,字数较以往增添了一倍之多,收录了阿城先生最近二十年来精彩的谈话。内容上,两大领域,一是人体生物学,二是文化,一理一文,看上去是不搭。文体上,有散文、采访、专栏文章、杂文、文学评论,看上去也是杂乱。可是这些内容到了,阿城的手下,按照一位评论家的说法“犹如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到了新的境界,无拘无束了。” 



阿城文集之六

脱腔

这本新书,第一次出版,阿城却没有写个序言。脱腔,不是跑调,而是不装腔,不故意有腔调,好好说话。好好说了什么,有人生,有文学,有建筑,有雕版印刷,有谈钱德勒的,还有谈他合作最多的导演侯孝贤的,最后,还有一篇著名的查建英和他的对谈,曾收录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面。



阿城文集之七

文化不是味精

这是本套文集的第二本新书。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还是以谈为主,里面内容之多,知识之丰富,据说,“蛮吓人的,他什么都能聊,什么都懂,所谓通人,就是这种了”。


在这本《文化不是味精》里面,阿城自己的一句话,说的真诚,却是很多人不去想,不敢做的 ,他说,“人生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不妨闲读,这是读这套书的一个状态。




4

除了这套书,还有


这是一套大书(一套7册,总页数近2000页),为了保存和收藏,这套精装书有一个实用、美观的函套保护,下面是《阿城文集》精装函套版的品相:



在这套书推出之前,许多阿城先生的热心读者就和我们展开了互动。在大家的要求下,每套书还包括了:


赠品一:两张全幅收藏版海报




赠品二: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



赠品三:利用纸张切割余料制作的小型书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