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虑无法治愈,但至少为自己珍视的东西而焦虑

2016-07-24 编辑·日京川 纸城


纸城小报: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令你痛苦的那些东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有时候,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活着=选择=焦虑。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生活的不安,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焦虑的代价。没有做出选择比做了一个没能让我们满意的选择更痛苦。我们至少会因为做出了选择、敢于尝试而感到骄傲。因此,现在由你来决定,是选择为过度保护自己而焦虑,还是为追求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而焦虑。




痛苦与美德

 

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

 

这个说法可能在你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或许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说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东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我要告诉你,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为什么要求你这样做?为什么劝你放弃在你看来最重要的东西?我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多年来,我在治疗中花很多时间将病患与其内心的声音—你知道,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听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声音—之间的斗争具体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内心的声音时时刻刻在批评你,很多时候它其实是过去某个责备的声音在回荡,在这一重消极的声音背后,还有一重积极的声音在对你说:“好好做事,你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还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这个内心的声音一面鞭策着你,一面折磨着你。你听从这个声音的指引,因为你已经试过,当你按照它说的那样做,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赢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当这个声音显得太强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时候,它让你很痛苦,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所取得的结果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这个声音只不过是把你给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反过来加之于你,并牵着你的鼻子走。

 

硬币的两面


完美主义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而且对于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他人相处以及良好地规划人生来说,完美主义非常有用。而当完美主义如同暴君一般为所欲为时,它也可以变得极其有害。完美主义者有些时候会过度吹毛求疵、谨小慎微。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陷。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坦白说,我认为,无论是我作为治疗师,还是其他人作为朋友、配偶或家人,都没有权利指使一个人选择哪一条道路。不过,我们应该为他/她指出几种不同选择的可能,并告诉他/她不一定要屈从于一个令他/她痛苦的无意识的选择。这会很有益处。

 

一个人积极的一面与其消极的一面密切联系在一起。你可能已经明白,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如何在不放弃自我、不违背本心的前提下提升自我感觉,解放自我?

 

我的目标是帮助你认识到你有选择的可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一旦你弄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及其对你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其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根源、对你的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还有对你的情绪的左右,你就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做出你该做的选择。


如何摆脱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

 

在全盘接受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甚至完全放弃自我,和彻底对抗人生准则这两条路之间,存在着第三条道路。接下来我将带你去发现这条新的道路。

 

这条道路有一点像儿童的人格建立期的认同与对抗过程。

 



心理学上,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孩子认同自己的父母,处处学习和模仿父母,不批判他们,完全接受他们的理念。接着,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往往会经历一段对抗时期,有时候出现非常激烈的反抗,全盘抛弃此前所接受的一切想法和教育。但是这并不会带来实质上的改变,有点像胶片的负片,仅仅是黑白颠倒过来。故意作对往往意味着什么都没变。这就是为什么人的正常心理发展往往需要经历第三个阶段—个人认同,主体把他/她从父母那里学到并保留的部分、抛弃的部分和自己发展出来的部分再次筛选,最后形成自己的人格,不再完全认同或反对其父母。

 

驯服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从自己的人生准则中解放出来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你会看到,一个人可以最终选择完全接受自己的人生准则,但这一次是完全有意识的接受。我知道我服从于我自己的人生准则,因为我理解了它的实质,也理解它对我产生的影响,是我有意识地做了这个决定。这是一种符合本人自由意志的服从。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摒弃、彻底背弃自己的人生准则。也许你曾经见过这样的实例,有的人突然改变了人生轨迹,与他们最初的价值取向一刀两断。




除此之外,改变人生准则的其他办法还有:与之对话,告诉它们:“听我说,这次还是放我一马吧,有些过头了。”有的时候可以说:“对,这次你说得对,没错,我确实要好好干。我确实需要为别人付出。”你也可以选择告诉它们:“瞧,我这会儿很忙,正在跟人讨论事情呢,现在来跟我提起我过去失败的种种,说我多么一无是处,一点帮助也没有。”我们可以稍稍驯服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与之论辩,与之协商。

 

所以,首先从理解我们内心的声音开始吧。


活着= 选择= 焦虑




活着= 选择= 焦虑。这个等式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要做选择了。我的目标不是强加给你一个积极的内心的声音,来取代消极的内心的声音。这个不现实。我更习惯于说的口号是:“我少一点消极。”你应该已经明白,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太消极,因此带来的问题是使我们无法行动,阻碍我们生活,阻碍我们追求自己的远大目标。降低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消极情绪的浓度,这就是我需要帮你实现的目标。积极的声音会鼓励我们前进,但生活并不是纯粹消极或纯粹积极这么简单。


忍受生活中的不安,而不是逃避生活




后悔心理学证明,没有做出选择比做了一个没能让我们满意的选择更痛苦。我们至少会因为做出了选择、敢于尝试而感到骄傲。这至少让我们有成功的机会,而不选择不能带来任何东西,除了左思右想、焦虑和懊悔。而且,即使我们选错了,错误也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没有错误,就没有改进的可能。


因此,现在由你来决定,是选择为过度保护自己而焦虑,还是为追求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而焦虑。

 



如果因过度保护自己而退缩,会堕入焦虑的深渊。这是为过度保护而焦虑,无法实现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也无法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也可能产生焦虑,因为放弃了其他选择,似乎失去了什么东西。做出自己的选择必然带来一些不安,必须学会接受。但是依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能够控制这种不安,这取决于我们把控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的能力。我并不是说可以在毫无疑问和焦虑的情况下完成选择。但是可以决定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选项,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焦虑。

 



接纳一定程度的焦虑,我们才能去进行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如果过度焦虑使我们无法行动,那么我们何必勉强忍受?要记住,我们的苦恼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心的声音相关,而跟现实无关。如果可以凭借对内心的声音的良好控制,减少一部分不安感,那么焦虑就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不会再阻碍我们生活,我们就可以实现过度焦虑时没有办法进行的事情。

 

的确,我认为,如果一心想拼命去除全部焦虑和一切负面想法,这最终会成为一种执念,反而会增强原本想摆脱的负面想法。这种过度的担忧可能令我们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文有出版社授权转载, 节选自《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序言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法)弗雷德里克·方热/著 周行/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7月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回复关键词:塔可夫斯基 |  伍迪·艾伦  |  小说开头 | 安迪·沃霍尔  |  李•米勒 | 梵高 | 草间弥生  |  菲茨杰拉德 | 王尔德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 村上春树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 伍尔夫 | 女性写作 |帕蒂·史密斯| 今敏 | 奈保尔 | 斯通纳 | 作家笔迹 |独居生活|查看以往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