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森特·梵·高:一个孤独的孩子 | 送书

2016-08-15 纸城 纸城


纸城小报:他曾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曾有过孤独的旅行,他为未来迷茫过,他为自己的失败内疚过,他和家里关系很差,父亲死时前期还和他关系很僵,直到死也没有得到母亲的赏识。他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


他的情感强烈,行为怪诞;他的作品中透露着生命的迷狂和绝望;同时代的人以为他发了疯。我们不知道因为他是疯子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还是因为他创作了那些不朽的作品所以被称为疯子。


文森特·凡·高,这个从荷兰乡下走出来的平民子弟,他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赞同,一方面却又雷厉风行,不善交际,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和对艺术的执着,在37年的短暂生命里,他创作了《向日葵》《星夜》《奥维尔小镇的教堂》《有乌鸦的麦田》诸多传世名作。他以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渴望的不是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千古流芳,他只是将绘画当作自己的生命,并且以为在无尽星空中那些炫丽的光芒里,有每个生命应有的位置和归宿……

(送书活动详见文末)




凡·高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时刻惦记着劳苦大众的人,称为“人民艺术家”也不为过。


这不是调侃,而是凡·高悲惨一生的写照。



《悲伤的老头》


凡·高从小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父亲是牧师,母亲是订书匠之女,三个叔叔都是艺术品交易商。


凡·高一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阅读,接受过神学、艺术等各种知识。不过7岁时他被送到寄宿学校,在那里凡·高过的很不开心,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13岁时,凡·高已经变成一个严肃、沉默的孩子。




从小受父亲影响,凡·高有很强的宗教信仰,16岁时,凡·高去叔叔的古比尔画廊工作,白天做事,晚上研读《圣经》,偶尔看小说,也是狄更斯、艾略特这类描述底层人民穷苦生活的作品。


因为追求房东女儿不成,凡·高变得愤世嫉俗,常常在客人面前表达不满,凡·高被画廊开除(再次被抛弃)。


丢了工作后,凡·高的宗教信仰却更加狂热实践,他开始翻译《圣经》、吃素食,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


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凡·高的生活将会一直重复希望——失望——被抛弃的循环。


因为觉得拉丁文太枯燥,凡·高没有考上神学院,最终却只得到去煤矿做临时助理牧师的职位。


在煤矿,凡·高见识到最受压迫、生活最辛苦的底层民众。为此他创作了《背着袋子的矿工妻子们》。


画面右侧有个钉在树上的耶稣神龛,暗示这不仅是矿工的悲惨,还是全人类都处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




凡·高非常同情矿工,将自己的衣物和食品分给他们,自己穿的破破烂烂,吃的也营养不良。


在教会眼中,凡·高这是在抹黑煤矿,于是将他辞退(再度被抛弃)。于是凡·高只好转向另外一个他可以感受到激情的领域:绘画。


凡·高初涉绘画时,最喜爱描绘乡村风景的巴比松画派,尤其是擅长描绘农民的儒勒·布雷东。


不过凡·高觉得巴比松画派淡化农民的艰难生存境况,比如这幅《结束一天的工作》




凡·高自己创作的《吃土豆的人》,关注的是农民身负重担、被无情剥削的境遇。


这些乡亲,他们在微弱的灯光下吃着土豆,这些在盘中取食的双手正是在地里耕种的双手……他们用双手诚恳地获得了食物。



这幅《夜间咖啡馆》,描绘了咖啡馆里百无聊赖、喝酒度日的孤独客人。


凡·高用色坏上出于对立位置的红色和绿色来表现可怕的人类激情,血红色的墙面和台球桌,草绿色的天花板,黄色的地板和吊灯,增添了让人不安的压抑。




这一时期,不仅凡·高的作品中充满贫穷和疾苦,他自己的生活也是穷困潦倒。


在安特卫普学习色彩理论时,凡·高靠弟弟提奥的接济生存,他在10个月的时间里只记得吃过6顿热饭,牙齿变得松脱,他开始沉迷于苦艾酒,神智经常处于迷乱状态。


后来,凡·高搬到巴黎和弟弟提奥同住。在巴黎,凡·高第一次接触到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他开始努力模仿印象派在蓝色/橙色、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等对比色的运用。


在《蒙马特:风车和农圃》中,凡·高受印象派的影响,虽然画面仍然在描绘劳动中的农民和磨坊,但是:


一改过去画中沉痛压抑的黑色调,变成大胆亮丽的蓝、黄、绿。把风景变成阳刚灿烂的情境下光影的合唱。




在巴黎,凡·高还遇到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两人都认同用绘画传达灵魂至深的情感。凡·高曾说过:“我要做的不是描绘照相式的相似性,而是表现感情状态”。


和以前一样,凡·高和提奥住在一起没多久,他就变得无法忍受,逼不得已,凡·高只好搬去南方小镇阿尔勒。


在这里,凡·高更加孤独,交的朋友都是一些怪人,比如这幅《邮递员约瑟夫·鲁兰肖像》,画中的邮递员是“一个愤怒的共产党人”,对劳苦大众和工人阶级充满同情。


凡·高简化了画面的色彩和衣服的轮廓,采用这种朴实无华的技法来对应他眼中鲁兰直率的天性。



虽然朋友不多,但好在阿尔勒富饶的乡村风景美不胜收,凡·高在这里创作了很多绚丽生动的作品。


《丰收》中,成熟后的麦田温暖金色的黄和山峦天空的蓝形成和谐的色调,精准捕捉到普罗旺斯风景中的光彩夺目之美。




这时,高更也搬来和他一起创作,两人互相汲取灵感。不过,缠绕在凡·高身上的抛弃命格又开始发挥作用。


因为怀疑高更不喜欢自己的创作,又怨恨高更的女人缘,两人吵了一架后凡·高将高更赶走,可是凡·高无法承受生命中一次次的“被抛弃”,终于他拿起剃刀,把自己的耳朵割掉。




也许是对这个世界彻底失去希望,也许是自己都无法忍受这种暴躁状态,凡·高自愿选择了去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他很少见到户外世界,不过他却重拾绘画的热情,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大胆、令人震撼的作品,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


比如《星夜》


教堂矗立在村子的中央,头顶则是布满星辰的天空,这让凡·高想起自己早年对宗教使人们团结一致的信念。





《杏树枝叶》


在精神病院待了一年后,凡·高在弟弟的安排下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


加歇医生喜爱艺术,脾气也有点古怪,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凡·高还为这位焦虑古怪的医生画了一副肖像。




然而没过几个月,凡·高被发现在画画时开枪自杀,虽然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但是在治疗三天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回过头来,再看凡·高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从未放弃一个信念:


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

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不过这种激烈的情感也让凡·高将他人拒之门外,自己一直生活在无尽的孤独中。


在最后的作品《有乌鸦的麦田》中,狂暴的天空中乌鸦盘旋,广阔麦田中的小路,似乎预示了凡·高那注定孤独的命运。





本文首发自原画人微信公共账号:CCGAA-vx


《这就是:凡·高》

(英)乔治·罗达姆/著 吴啸雷/译

(波)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插图

后浪出版公司·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送书活动: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留言说说你影响最深的梵高画作


小编会看心情选出三人


送出后浪提供的精美插图版图书《这就是:凡·高》


快来留言说说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回复关键词:塔可夫斯基 |  伍迪·艾伦  |  小说开头 | 安迪·沃霍尔  |  李•米勒 | 梵高 | 草间弥生  |  菲茨杰拉德 | 王尔德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 村上春树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 伍尔夫 | 女性写作 |帕蒂·史密斯| 今敏 | 奈保尔 | 斯通纳 | 作家笔迹 |独居生活|查看以往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