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使人相信,我不在此处,而在别处

2016-08-16 编辑·日京川 纸城




纸城小报:村上春树大半个70年代都花在经营一家名为“彼得猫”(Peter Cat)的东京爵士酒吧上,到了三十出头,村上卖掉了酒吧,跑步和写作的兴趣也是在那时开始拾起的。酒吧虽然卖了,但对音乐的热爱却没有放下,村上继续经营着自己巨大的私人碟库,并在小说中频繁提及爵士乐。甚至还出版了《爵士乐群英谱》,书中26位当代美国爵士乐手的故事与村上春树的文字浑然天成。


爵士精神充斥在村上春树的每一部小说中,在他的小说里,音响永远是开着的,音乐不绝于耳。


村上春树曾经说:“没有音乐的人生让我无法想象!”读者们与评论家把村上春树称作“最佳推荐爵士乐的畅销作家”。如果你走进过村上春树的文学,你不会错过他文字中处处洋溢的爵士气息,你开始痴迷于他笔下发生在爵士乐背景下的故事,然后你抵挡不住诱惑,开始寻找爵士唱片。


那么,为何不从村上春树挑选的这十张爵士唱片开始呢?



村上春树和自己的爵士唱片

1Eric Dolphy 《Out There》




封套背后印有Eric Dolphy本人的这样几句话:“即将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至于那是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是新的东西、好的东西,并将立即发生。而此时此刻我能置身纽约,委实妙不可言。” 


唱片录制时间是1960年8月,保守的50年代终于落下帷幕,约翰肯尼迪总统即将当选。不得不长期在幽暗场所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Eric Dolphy也从这时开始受到阳光的惠顾,音乐上突飞猛进。然而他得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时间实在过于短暂,1964年6月他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


2Thelonious Monk 《5 by Monk by 5》




每次听到蒙克超凡脱俗——如同以奇妙的角度削凿坚冰——的钢琴声,我都心想这才是爵士乐……浓浓的黑咖啡、堆满烟头的烟灰缸、jbl大型组合音箱、刚读开头的小说(例如福克纳)、秋天最初的毛衣、都市一角冷冰冰的孤独——如此情景在我心中总是马上同蒙克结合在一起。


这张唱片翻来覆去听了很久,百听不厌。所有的声音和乐句都浸满了永不枯竭的营养。而作为年轻人的特权,我拼命吸取那些营养,直至其充满每一个细胞。


3Chet Baker 《Chet Baker Quartet》





在爵士乐全盛时代留下名字的音乐家固然为数不少,但让人如此活生生感受到“青春”气息的人,除了Chet Baker还有谁呢?


Baker创作的音乐里有一种令人胸颤的痛楚,一种萦绕心头的印象,而那是唯独他的音色和如歌的乐句才能传达的。他可以将其作为空气极为自然地吸入肺腑,再作为气息呼出体外。


4Miles Davis 《‘Four’ & More》




迈尔斯在这张唱片中的演奏入木三分、掷地有声。他所设定的节奏快得异乎寻常,简直吵架一般。Tony Williams 敲击的如白色月牙一般锐利明晰的鼓点从背后阵阵传来,而迈尔斯将魔术般的音楔毫不留情地打入其空间中大凡看得见的缝隙。他什么也不寻求,什么也不给予。没有理应被寻求的共鸣,没有理应给予的救赎。有的只是纯粹意义上的一个“行为”。


5Duke Ellington 《In A Mellotone》





《In A Mellotone》(美乐曲)这张唱片除了著名的同名曲外,还有《All Too Soon》和《Rocks in My Bed》等我所喜爱的不无涩味的曲目。《Solitude》、《Satin Doll》等埃林顿创作的名曲当然也无可挑剔,不过,即使不很有名的曲目之中也有几首能够沉静而真切地打动听者的心。如此以个人口味用自己的耳朵一首首发现藏而未露的名曲,也是走进埃林顿音乐森林——一望无边的森林——的一个莫大喜悦。


6Sonny Rollins 《The Bridge》




Sonny Rollins的唱片中,我最喜欢听的是《桥》,那是他在经过一次时间最长的沉默后灌制的第一张。声音的纵向排列栩栩如生,每个声音都具有迄今未有的沉实的芯,却又不失原来的音速,飘荡着含有阴影的内省。……每次听《桥》时我都奇异地受到激励。或许不能称为Rollins的最杰出作品,但其中确实有一种东西如温柔的钝器击打自己的心。  


7Ornette Coleman 《Town Hall》




越战持续的时候,新宿一带喷云吐雾的爵士乐酒吧里,许多年轻人皱着眉头,用大音量屏息敛气地倾听从乌黑的jbl组合音响中奔涌出来的Ornette Coleman音乐,简直像要从音符的暗号式洪水中抓取重要信息。在当时,听Ornette Coleman这一行为,和读大江健三郎、看帕索里尼的电影一样,都有一种特殊感触,意义早已输入同对方接触的程序中。


8Clifford Brown《Study in Brown》





Clifford Brown无论哪一张唱片都质量超群、充满激情,而且别开生面。唱片录制时间加起来不过四年,但布朗抓住其间大凡能抓住的机会,拼死拼活大吹特吹,毫不犹豫,勇往直前,而在登峰造极之际遭遇交通事故不幸去世。他完全远离毒品,这在当时很鲜见,却比任何人去世都早,简直是一个讽刺。我甚至觉得,未必是他“活得急”,而有可能是因为某种人生从一开始便被设定得无法忍耐人生的漫长。


9Wes Montgomery 《Full House》





第一次听Wes Montgomery弹奏吉他时感觉到的,是此人的演奏和其他人截然有别。无论调子还是弹法都绝对新鲜。而且,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东西相比,更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仿佛从哪里自然喷涌出来的,不能不为之心悦诚服。……这种发乎自然的魅力以完美形式流光溢彩的,无论如何都是现场演奏的《Full House》。也是因为有Johnny Griffin炽烈而又恰到好处的次中音萨克斯相助的关系,演奏的确精彩至极。


10Charles Mingus《Pithecanthropus Erectus》






第一次听《直立猿人》是上高中的时候。不过说实话,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内容,也不觉得够刺激,单单困惑罢了,心想这是什么呀?尤其《雾天》(foggy day)那嗷嗷不休、吵吵闹闹的幽默感,怎么都欣赏不来。那时我想:那么中规中矩的乐曲何必歪曲到这个地步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张唱片开始不知不觉滲入我的心田。以前听起来污浊、错乱的节句,渐渐变成“此处非它莫可的存在”。比如,无论听谁演奏的《雾天》,Mingus版的都必然作为一个范本蓦然浮上脑海。也真是怪事。



文字引用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爵士乐群英谱》


《爵士乐群英谱》

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回复关键词:塔可夫斯基 |  伍迪·艾伦  |  小说开头 | 安迪·沃霍尔  |  李•米勒 | 梵高 | 草间弥生  |  菲茨杰拉德 | 王尔德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 村上春树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 伍尔夫 | 女性写作 |帕蒂·史密斯| 今敏 | 奈保尔 | 斯通纳 | 作家笔迹 |独居生活|查看以往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