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香港书展:将人文寄情于山水

陈丽萍 纸城 2019-01-12

经济观察报陈丽萍发自香港陈丽萍

报道NEWS


两岸三地对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热议仍未消退,第28届香港书展便如期召开。今年书展共有有37个国家及地区参展,约670家参展商参与,创历年新高。而与数量上的庞杂相比,今年出版市场好书寥寥。书展的年度主题为“旅游”,意在将情怀与人文寄情于山水。



从“旅游”主题入手,各大出版社都以香港自身的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加强和丰富了香港人自身的文化认同。


香港回归20年的话题也是书展上躲不开的内容,三联出版社的《数字香港:回归20年》、众新闻出版的《回归20年1997,我们都是记者》以及白纸出版社的《有没有人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都为人们客观看待回归问题提供了不同面向的历史叙述。



为配合年度主题——旅游,位于会展三层的文艺廊从“文游四海”、“以图像说故事”以及“中华文化漫步——四川行”三个不同的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旅行于我们“观察世界”和“审视自我”的不可或缺。


“文游四海”长廊选取了九位背景各异的香港作者,通过展出他们的旅游文学作品,拍下的照片以及收集的纪念品,让读者透过他们的经历和笔触感受世界。



这九位参展人包括文学作家也斯(已故)和西西、轮船专家古镇煌,历史学者吴瑞卿Jason Wordie、探险家李乐诗、资深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小说作家金铃以及“写摄人”郑帼恩


展览当中,也斯的旅游文学和摄影作品从欧洲各地到内地的大山大河,再到香港本土,均有涉及,让人不禁对于他笔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萌生兴趣。



也斯作为香港文学的重要作家,从六十年代开始创作,5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游”在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至摄影作品中处处可见。德国学者顾彬也曾说也斯是罕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香港作家。



在推荐语中,策展方引用了也斯《越界的行程》一书中的话来表达作者对于旅游的认识:我多年写作无意中暗含一个贯穿的母题:对“游”的题材的喜爱,对不同空间的探索,对“异”文化的接触和反思。



西西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香港作家,是一位富于想象,又热衷探索,不喜欢应酬的人,从她所收藏的旅游纪念品和物件,可以一窥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欧洲各地令郎满目的饰品和纪念卡,让人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旅游图景。



作者自己的游记和散文作品穿插其中,例如《旋转木马》《看房子》以及小说《我的乔治亚》等等。这些作品中即见其对所见所闻的抒情,又不乏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反思,即思考香港和中国的关联,又放眼世界,表达自己对世局的想法。



Jason Wordie(中文名:谢伟德)是定居香港30余年的外国历史学家和作者,常年致力于为香港居民推广历史漫步游览活动。著有《澳门——人与物、过去与现在》《街道:探寻香港岛》等书,在《南华早报》常年开设“过去与现在”专栏。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深入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Jason Wordie是不能错过的一个。



在这九个展览作家中,可能最让大陆读者熟知的是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作为拥有一线经验的驻地记者,周轶君独有的新闻视角,使得她的旅行经历即像是国际热点地区的见闻录,又能让人从这些客观的写实记录中,感受到她对动荡背景下人性的敏锐捕捉以及人文立场。



周轶君的收藏品中,让我影响极深的是一台在出现Ipad和Mac电脑之前,她早期使用过的最小的便携式电脑,这台电脑仿佛就像是新旧媒体时代的一个分水岭。今年是Iphone手机诞生的第十年,从PC时代,到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转变短短十年的时间,不禁让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整个世界格局以及个人世界观的重塑。



除此之外,书展还和《国家地理》杂志合作,策划了“以图像说故事”的展区。



展示中特别着重于一系列昔日香港的照片、明信片、邮票,以及由著名画家李志清描绘的旧香港景物,呈现出香港繁华都市外的另一面貌。



会展一层汇集各大重要出版社的主展厅一定是读者流连时间最长的地方。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挑一挑今年书展值得我们驻足的好书!


从会场最右边入口开始,最先看到的是隶属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三巨头”,分别是三联书店(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以及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今年,中华书局的主推书籍几乎都围绕着今年书展的主题“旅游”,十分扣题。主要介绍几本从香港自身历史文化入手的书籍,这些书都从香港的发展历史中切开了一道缝隙,生动具象地展现了香港的历史变迁。



其中摆在台湾旅行勘探作家刘克襄新书《虎地猫》旁边的,是作者三年前写就的《四分之三的香港》,虽然不是新书,但作者在书中另辟蹊径地绕过香港这座现代都市的快速与喧嚣,把目光投向占据香港75%的郊野资源。在这本书中,作者亲自走入香港周边的郊野公园,探索路线,让你认识到除去“购物天堂”,香港曲径通幽的另一面。作者也在书中表示香港郊野的发展和历史也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城市多面的借鉴意义。



2015年书展上一经出版就售罄的《黑暗之城:九龙城寨的日与夜》,这两年几经再版,今年书展仍然被放到很醒目的位子上,可见人们对于香港九龙城寨的好奇有增无减。



在近50年时间里,“九龙城寨”在中国、英国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况下,一直是香港黑暗面的代名词,而本书的作者林保贤与友人在9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曾多次出入九龙城寨,与城中的牙医、腊肠店老板、家庭主妇和城寨传教士等各色人等聊天,记录并拍摄下了九龙城寨中各色人等真实的生活状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隔岸观火的成见以及想象。



以拍攝50、60年代香港街头写照而闻名的香港摄影师何藩生前最后一本影集《念香港人的旧》今年由WE Press 香港人出版面世。收录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曝光的香港街头摄影作品。在何藩的黑白镜头下,饱含五十年代香港的思古幽情,老香港人的生活百态被永远定格。


商务印书馆(香港)



商务印书馆今年推出了香港博物学家黄佩佳探求香港本土风光的著作,《香港本地风光.附新界百咏》探寻了香港本地山川和城市的历史、《新界风土名胜大观》重现了80年前的新界原貌,读者大可以按图索骥,一探香港的前世今生。



此外,《社会的另一面:蒙敏生眼中的香港1950-1980》一书中的纪实照片反映了当时香港底下阶层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局势,纪实与浪漫交织,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作者构建出了香港的另一面貌。



邝可怡的《黑暗的明灯—中国现代派与欧洲左翼文艺》探讨了现代中国文学最具张力的课题: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与交锋。



香港大学出版社



从第一部著作开始,就秉承着中英双语出版传统的香港大学出版社,今年的新书方向依旧以文化研究、电影传媒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为主。



英文比较吸引人眼球的新书有香港大学语言学教授朱耀伟的《Hong Kong Cantopop:A Concise History(香港粤语流行曲简史)》,这本书不仅仅是粤语流行音乐的简单历史,更是探讨了其背后所承载的香港文化的兴衰过程。书中提及香港流行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孕育,到9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生、成长的香港人一定程度上从流行音乐的风靡中获取了自豪感和归属感。而90年代末资本市场的内陆化,使得香港流行文化的辉煌成为过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在地缘政治中地位的逐渐边缘化。



《Martial Art Cinema and Hong Kong: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武侠电影与香港现代性)》一书从香港极具代表性的武侠文化入手,认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香港武侠电影的全球风靡其实也反映了当时香港城市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社会各方面品质的提升,以及资本、人才、性别话语、物品、信息以及技术的高度流通。



香港大学经济学家王于渐的《Fixing Inequality in Hong Kong(香港不均问题对策)》则针对香港贫富不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般社会学者及政客一谈及这个问题便总把焦点放到失败的政策,以及谋求更高的社会福利上来,而作者则认为,全民鼓励退休,最低工薪以及标准工作时长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所在。



作者也认为香港应该向新加坡学习,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政策,鼓励更多的教育投资,改革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教育以及高级技术人才进入人才市场。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今年书展城市大学7月推出的大部头著作是钱理群教授的“三部曲”——《1948:天地玄黄》、《1949-1976:岁月沧桑》以及《1977-2005:绝地守望》 。钱理群教授横跨20年岁月写成的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分别写共和国建立前,毛泽东时代以及后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冯以浤教授的《人类文明简史:从中国看世界(上下)》以中国为经、世界其他地区为纬,尝试把人类错综複杂的历史整合起来,构成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让读者看到先祖的起源和人类的发展。作者也认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孤立看待,希望打破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地域限制,不仅从自身,也从外界的角度探求历史真相。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港中文大学的展位是每届香港书展不可错过的重头戏。


新书《何铭思口述史》展现了大时代中一个老香港的足迹。何铭思,1932年出生于香港,在深水埗长大;1978年成为香港新华社统战部部长……这部口述史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视角独特的香港故事。



《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香港新闻审查日常》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及:“2002年,香港的新闻自由程度,在无国界记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排名跌至第73位。”而中国常年位居倒数第五名。在新闻价值日益崩坏的当下,拥有25年资深媒体经验的作者区家麟采访数十位同行,结合经验与理论,从微观到宏观,谨慎而冷静地探寻香港广播新闻媒体自我约束行为的来龙去脉,阐述操控的二十道阴影。



葛兆光教授的新作《历史中国的外与内》讨论的主题仍然是其十年前所提出的“中国”与“周边”话题讨论的延伸,这本书中作者梳理历史上中国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动与交错,说明“内”与“外”之变化。



周保松教授的《小王子的领悟》,陈国球的《香港抒情史》以及李梵欧教授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今年一并获得了今年香港书展奖。


《香港抒情史》从纯文学,虚构的研究角度入手,探求香港的前世今生,揭示香港对整个华人文化圈的意义,思考香港的未来,是这本书的最大亮点。



《小王子的领悟》是周保松时隔30年重读经典作品《小王子》的所思所想。作者用他的哲思和童心,对《小王子》做出了深刻解读,并带领读者进入小王子的世界,寻找那美丽的思想绿洲。



李梵欧教授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从文学、音乐、电影、艺术等角度畅谈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受,以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解读了中国经典,旁征博引,趣味盎然。



牛津出版社(香港)



一向致力出版优质书刊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响应纪今年书展“从香港阅读世界–人文 • 山水 • 情怀”的主题,将主题定为“回到书本,回归阅读”。



真格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王强这次则带着自己的新书《书虫牛津消夏记》,作为书展的讲座嘉宾,和读者近距离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对纸质阅读的个人看法。



讲座中他提出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纸质阅读带给人的深度思考和想象能力。也提出了“人生很短,只读经典”的心得。具体讲座上精彩的论述和交流,我会在录音整理之后呈现给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


王强书展讲座现场图片(由出版社特别提供)


查建英的三部代表作《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国波普》以及《弄潮儿》也是今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推荐重点,特别是1995年其轰动一时的作品《中国波普》,之前一直由于内容敏感的问题迟迟没有中文版,而这次牛津出版社的中文版本一字未删,值得收藏。



周保松的书迷们今年可以说福利满满,港中文和牛津大学两边分别都安排了新书签名会,现场相当火爆。


周保松位于牛津出版社展位的签名收书场面


新书《在乎》《相遇》分别收录了周保松近十年的文章。前者主要涉及作者对于政治哲学,个体和社会的深刻看法;后者则从老师、学生、书、哲学、过去五个方面,探寻作者一直关注的教育问题,是读者思考政治、哲学与人生种种问题的绝佳选择。



端传媒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袂在2016年7月推出深度报导文集《香港三年》。是了解近三年香港局势的首选。



城邦出版集团



作为台湾出版界的标杆,城邦出版集团展区紧扣书展“旅游”的主题,以不同国家为划分,为读者推荐各地旅游必备的多种知识读物。



此外, 由城邦旗下的麦田出版的《走过夹缝地带:从蒙兀儿帝国到阿富汗战火,徒步追寻巴卑尔的征服之路》很值得大家关注。书中作者本人罗利·史都华用三十六天的时间,以每天四十公里、每日走八小时的速度,横越阿富汗中北部。书中记载了作者旅途中种种化险为夷,逃出生天的故事,从亲历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一个多年战争,封闭于世界之外的阿富汗。



《你所不知道的伊斯兰》是西方主流观点外对伊斯兰文化的另类思索,是破除世人对伊斯兰世界偏见,了解当代中东政治运动的必读作品。



读书共和国旗下的八旗文化出版了周轶君的《拜访革命》一书,拜访了16个中东国家,采访了135位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于革命的看法,周轶君在书中用真实的态度、犀利的提问以及客观的论述展现了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前后的困境与迷茫。在“电脑桌”前记者逐渐取代实地调查记者的当下,周轶君书中难得的真实见闻也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调查新闻过程中的价值和魅力。



在书展开幕当天,周轶君也就这本书进行了一场名为“挽歌或序曲?世界广场革命往何处去?”的主题演讲。具体内容会随后奉上。


周轶君书展讲座图片


天地图书今年推出了一套“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丛书。其中包括金庸、亦舒、董启章、也斯、刘以鬯等香港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香港文学爱好者绝对的收藏之选。其中金庸卷还入围了今年书展的出版奖。



英文杂志展区



除了以上我所提及的中文出版区,外国优秀杂志的综合展区也让人流连忘返,《经济学人》、《福布斯》,《彭博商业周刊》等等英语主流杂志任由读者挑选。



各种花样繁多的标语和题目也让人目不暇接,绝对是杂志控的天堂!


《国家地理》、《孤独星球》



最后再说到今年书展的主题“旅游”,《国家地理》和《孤独星球》这两个旅游领域的权威当然不能不提了。



进入这两家的展区,有关旅游的奇思妙想直接交给他们就行了,依照他们所规划的路线开始旅程,哪怕是按图索骥,应该也会让你收获多多!


今年香港书展的整体情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之后还会评选出这届书展的十大好书。希望大家敬请关注!


特此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以及牛津出版社工作人员对于报道的帮助,本文部分书籍信息获取自香港中文大学不激不随公众号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其实你喜欢的极简,很浮夸

对不起,我生命当中的这一部分,不能与你分享

如果你想激怒意大利人,可以试试和他们谈美食

有关孤独的电影,我还没发现有一部糟糕的

香港1997:未及成熟,就被时代孤立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及纸城二维码。

投稿及合作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