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赛事 | “挑战杯”十问十答
成理青年,陪伴你的炫彩青春!
我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作品收集阶段就要接近尾声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挑战杯”还有什么疑问呢?别着急,团酱马上为你们答疑解惑~
挑战杯十问十答
第一部分:
关于“挑战杯”比赛的总体介绍
Q:什么是“挑战杯”?“大挑”和“小挑”有什么区别?
A: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挑战杯分为“大挑”和“小挑”,即“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2014年已经更名为“创青春”),“挑战杯”和“创青春”轮流开展,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分三级赛事:校级、省级、国家级,整个赛事的周期时长一年。
Q:为什么我们要参加“挑战杯”?
A:“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Q:“挑战杯”的奖项设置是怎样的?
A:从团体奖项来说,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高校将捧起“挑战杯”,团体总分第二到二十一名的高校获得“优胜杯”,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计分方法是: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Q:“挑战杯”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A: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竞赛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服务奉献”;竞赛目的是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二部分:
关于“挑战杯”比赛的赛制和要求
Q:我想参赛,有什么身份要求呢?
A:凡在2017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成都理工大学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等不得申报。
Q:参赛作品都有什么类别呢?
A:整个比赛参赛作品可以分成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申报。科技发明制作类具体又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参加这个类别,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里都要有作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具体来说,这类作品又可以分成5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
这类比赛主要限定了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需要形成每篇8000字以内的学术性论文,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另外大家需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题目新颖、调查研究细致、分析方法科学、结论有参考使用价值的项目更受青睐,务必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有论文等研究成果支撑和各类机构出具的证明则更有竞争力。
3、科技发明制作比赛
科技发明A类相对来说是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项目和课题,而B类则是生活中的小发明。科技发明制作类具体的组别是: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的选题和起点一定要体现高、精、尖的特点,要有专利和论文做支撑(或者是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大家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定要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发,自己没有参与的成果是不能拿来用的。
欢迎加入成理挑战杯QQ交流群:361449303,有疑问可以在群里提出来,会及时为大家解答!
本次大赛评选规则、评选结果最终解释权归大赛评审委员会所有。
文字来源 | 创新创业中心
排版 | 吴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