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签产业40年|标签产业发展前三个“十年”
我国标签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基本同步。改革开放40年来,标签产业经过技术引进、设备国产化、开拓创新、稳固发展、走向繁荣几个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第一个“十年”:开拓创业、夯实基础
我国的不干胶标签印刷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最初,不干胶标签印刷技术、设备、材料主要从日本引进。
70年代末,日本的不二纸工公司(琳得科公司的前身)将自粘标签材料和对应的加工设备、技术一同输入以天津和广州为代表的沿海城市。与此同时,日本的其他厂商也先后进入中国,如Po-pack公司、Sanky公司、shiki公司、Ondo公司、岩崎公司等。在材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厂商开始将自己的产品输入到大陆,如四维、金皇冠等。
当时,不干胶标签印刷车间通常都是保密部门。由于设备、材料依赖进口,不干胶标签的价格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倍,一般企业因此望而却步,继续使用贴浆糊的标签。
不干胶标签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利润空间,引起了国内企业的关注,它们纷纷加大对标签印刷设备、材料的研发生产力度。山西太行印机厂开发了圆压圆不干胶标签印刷机,河北石家庄印机厂开发了平压平不干胶标签印刷机,广东中山的永一,天津的加工纸厂则投身不干胶材料研发生产。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国的不干胶标签印刷工艺十分落后,多数标签产品以文字线条和简单的彩色图案为主。在印刷工艺上几乎全部是凸版印刷,使用的主要是树脂油墨。标签印刷设备中轮转机很少,绝大多数设备都是间歇式输纸结构,速度慢、效率低、印刷质量差。
当时的不干胶标签印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60%的标签产品采用单张纸胶印,只有40%采用卷筒纸印刷,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单张纸胶印意味着需要采用手工贴标,当时国内的标签印刷企业也很少有自动贴标机。在医药、石油、日化等标签使用量大的行业,几乎全部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业。这凸显了处于起步期的我国不干胶标签印刷产业链的不完备性。
落后是挑战,也是机遇。进入80年代后,受改革开放政策激励,大量来自我国港台地区和韩国的企业,被巨大的市场潜力所吸引,进入大陆设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地区吸引的企业最多。与此同时,由于不干胶标签印刷投资小、见效快,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入市场。一时间,不干胶标签印刷企业在国内,尤其是广东地区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可以说,80年代是我国标签产业的开拓期、创业期。尽管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可供选择的材料种类少,设备功能不够完备,标签产品印刷质量不高,但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标签产业仍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很多企业都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这一市场。这意味着标签产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更大的快速发展周期。
2. 第二个“十年”:蓬勃发展、成长壮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是我国标签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产品的配套标签需要由国内企业来提供。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有采用不干胶标签代替浆糊标签的强烈需求,超市作为一种新型零售形态在中国的兴起,也激发了对不干胶标签的大量需求。
在这一时期,商业嗅觉敏锐的外资和台资、港资标签产业链企业纷纷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或加大投资力度。其中,典型企业包括:美国黏合剂制造商罗马哈斯在北京设厂、不干胶材料制造巨头美国艾利公司在昆山、广州设厂;琳得科公司在天津、苏州设厂,提供不干胶标签材料和印刷设备;马来西亚Komark、台湾正美集团均在上海成立标签印刷厂;香港永生集团在东莞设立标签印刷厂。
值得一提的是,琳得科公司和艾利公司,在这一时期为推动我国标签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琳得科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不干胶标签印刷技术培训中心、实习车间的外国公司,为标签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艾利公司是全球不干胶材料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它于1994年在江苏昆山设立在国内的第一家工厂,不仅将优秀的不干胶材料,同时也将国际领先的不干胶印刷技术带到中国。艾利公司在印刷技术、材料选择、材料应用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了多方培训,促进了我国标签印刷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这十年内,我国标签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印刷设备方面,国际主流厂商将最新的产品带进中国。琳得科在天津设厂生产UV凸版往复式轮转标签印刷机,一些来自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在广东设厂生产间歇式的平压平标签设备。柔印机开始进入标签领域,美国的麦安迪、A牌、先锋,加拿大的雅嘉发等,纷纷在中国开设代理机构,进行设备销售。在不干胶材料方面,本土企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印刷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油墨、印版、胶带等主要原辅材料配套日渐完备,标签产业已经具备了全面启动、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国标签产业与十年前相比,取得了明显进步。首先,我国人均年标签消耗量由原来的零点几平方米,增加到接近一平方米。其次,标签印刷方式由凸版印刷为主向多元化印刷方式转变,柔印占比逐步提高,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数字印刷也均有所发展。第三,由于自动贴标设备的应用,卷筒材料的使用量大大增加,在全部材料中的占比达到70%左右。第四,薄膜材料的应用日渐广泛,由单一面向电器行业的PET材料,发展到日化行业大量使用的BOPP、PE以及合成材料。第五,在输纸方式上,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采用轮转式的设备替代平压平或圆压平设备,使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
我国标签产业第二个“十年”的主要特点是:标签应用由手工贴标向自动贴标发展,标签印刷方式由间歇式输纸向轮转化输纸发展,印刷材料日趋多元、柔印工艺进入标签领域、UV固化方式全面应用、组合印刷开始起步。
3. 第三个“十年”:走向成熟、同世界接轨
21世纪前十年,我国标签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整体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年标签消耗量超过一平方米,成为全球标签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刷加工工艺方面,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采用柔印技术,薄膜材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组合印刷方式在化妆品标签上普遍应用;自动贴标机走向普及,轮转设备逐渐成为标签印刷企业的标配,标签印刷加工的轮转化比例上升到80%左右。
在产业链方面,全球最优秀的不干胶材料产品,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均进入国内市场。与此同时,本土材料、设备企业发展迅猛,质量、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标签市场的产业链配套日臻完善。
在标签材料供应方面,外资企业可以为印刷企业提供高档材料,以满足出口产品和国内中高档商品的标签需求。艾利公司在此期间发展迅速,年标签材料涂布量超过15亿平方米。本土企业可以满足印刷企业对中低档材料的需求,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如超市中的可变信息标签、文教行业中的标识数据标签等。
随着标签行业的发展,为了提高供货的及时性,各材料供应商纷纷加强区域布局。目前,已经形成三大区域性服务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服务于华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服务于华东地区,以天津、北京为中心服务于北方地区。主要材料供应商在上述区域建立涂布工厂或分切中心,为周边印刷企业提供服务。其中,艾利公司在广州和毗邻上海的昆山设厂,芬欧蓝泰公司在苏州设厂,本土企业竹林公司在天津和深圳设厂。从整体上看,我国不干胶材料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供应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标签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世界上最优秀的设备供应商吸引到了国内。目前,意大利的基杜、欧米特,丹麦的纽皮特,瑞士的捷拉斯,美国的康可、麦安迪,日本的Ko-pack、 Sanky、琳得科等,将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带到国内,推动了我国标签印刷技术与世界的接轨。
标签印刷加工设备的国产化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往复式输纸的凸版轮转标签印刷机和全轮转卫星式印刷的凸版标签印刷机两种产品最具代表性。目前,国内生产往复式输纸的凸版轮转标签印刷机的企业有近20家,这种机型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平压平印刷和圆压圆标签印刷机。全轮转卫星式凸版标签印刷机可以印刷加工各种标签,方便地添加、组合其他印刷方式,使其转换为适合某一产品的组合印刷机,是标签印刷加工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已有多家企业能生产全轮转卫星式凸版标签印刷机。
这十年间,我国标签产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外资印刷企业的进入。部分外资企业使用与国外相同的设备、材料,为同样的客户提供标签产品。如国际标签印刷巨头丝艾集团在广州设立工厂,采用艾利的材料、纽皮特的设备为宝洁公司提供标签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同等水平,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这一时期,我国标签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区域间存在较大发展落差。沿海地区的部分印刷企业,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区,还缺少高水平的标签印刷企业,标签产品需要从沿海地区采购。(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业辉煌印迹(1976—2018)》一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