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又来了
上图为从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区看出去
法国馆的门口,外面有两棵移动的树
汉斯·哈克《蓝色帆布》1964-65
两年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从学术层面上来看,已不如卡塞尔文献展在人心里的分量。而看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把原先已露端倪的印象作了一次确认,观念艺术疲惫了!
观众也疲惫了。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2015年5月9日对公众开放。在去看展览之前,担心现场拥挤,在网上已备好了一切票务需求的人发现,本次双年展票务亭前,竟是空空荡荡,门可罗雀。双年展已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了吗?
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坐标,100余年来占据着艺术生死评判的重要地位,那里发出了不少顶大师的帽子。中国人曾为走向威尼斯作出过很多努力。
本届威展主题展邀请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四位中国艺术家参加,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策划的中国馆有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和吴文光参加。出现在平行展的中国艺术家虽不如上届那样雄壮,但仍是声响不小。上届统计,有近千号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各种平行展,中国人快把那小岛踩翻了!欧洲经济发展持续退步性的状况,不能不影响到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政府已经压缩了给它的投资经费。开展前,微信朋友圈子里有人说中国人买了哪个馆,后来才明白了,这些是被威尼斯双年展默许的。引起较大反响的是肯尼亚馆,有媒体暗示肯尼亚馆被中国人买断,意大利的展览组织人也不能自圆其说。难道现在开始轮到财大气粗的中国人来挽救威尼斯双年展了吗?虽然意大利人嘴上没说,但从近年来对中国艺术的各种开放和接受度来看,他们的心态是非常含混的。以前的严苛的筛选标准在金钱面前也有动摇啊。
双年展仍是喧闹的,由影像和装置艺术挑大梁的展览,是喧闹的。走在双年展上,更像是进了电影院,而时间的限制,使每一部电影都不能看完。挺没意思的,因为你不打算在那里待上一星期。装置艺术,现在看起来有衣橱的旧衣服的味道——能穿,只是不太时髦了。而这些时髦也只是博伊斯们的继承者对他们进行的式样改造,原先思索的力量已日渐稀释,变成了纯形式的东西。
如果你并非直接到达威尼斯,而是从周围的城市进入,比如从拉文纳,前一天的古代艺术带来的震撼不能被威尼斯双年展所抵消。当代艺术与50年前不同的情况,它已失去了真正的“敌人”。后现代的话语仍在生效的当下,会有什么真正的问题?
分在两处的双年展主题展部分——Giardini区和军械库区,据官方的报道,由来自53个国家的130多位艺术家参加。另外,还有29个国家馆的极可观的展量迎接你的光顾。
关于每个巨型展的主题,历来属于展览有争议的部分。由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策划的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世界的前途,这是一个题目吗?转即释然,又奉上理解,这么大的展览,让它说什么呢?且看看前面的展览,再看看所有的双年展,哪一个题目不是一个巨大的箩筐?这里的作品与别的双年展、三年展的作品,似乎可以被共享。当今的艺术家应该分成两种:一种是工作室的艺术家,一种是双年展的艺术家。
冲入这个巨大的艺术丛林展,需要饱满的精力。但身体缺少真正的动力,是不少人的感受。这种巨型展能带来的东西与其规模越来越不相称了。巨型展览,该结束了。所有的双年展,看起来,都有一个差不多的外表,此时的艺术,对我们这些观众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养足的体力在观展里被耗尽了,头脑却并没有填进去什么新东西。
徐冰的沉重的《凤凰》,在军械库被举起,该是本届最好的作品。
中国馆自建立以来,已有四届。2003年第一次参加却因为SARS未成,本届是实际的第三届。拿什么到国际舞台上去,一直是困扰中国馆的最大难题。由于中国馆的官方身份,它的策划选择一向以“中庸”作为特色。本届中国馆被外媒称为是最好的一届。但是,文化身份的问题似乎被进行了一次相对浅层的解释。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的文化身份挣扎,在本届的中国馆当中被解决得过于简单了。
20世纪以来的艺术观念,使得艺术家们日益处在创新的逼迫之下。创新使得艺术家们妄想每人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一个人建一个新系统,可能吗?杜尚建了一个,博伊斯建了一个,还有谁?要求每个人建一个系统是人类的虚妄病症的具体体现,也是威尼斯双年展这些巨型艺术大展的病症。
文化有自己的逻辑,历史也有自己的逻辑。
2015.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