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美术馆、画廊机构的日渐增多,以及媒介传播方式的迅速更迭,当代艺术的公共影响力和公众热度持续升温。这也带动了公众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关注与好奇。适逢学院毕业季,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就吸引了众多眼球。经由自媒体平台的滚动推荐、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以及展览现场的热show和互动,从纸媒到网媒、从屏幕到展厅,虚拟和现实得以平滑对接,刺激着公众的关注热情。在各个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上,新媒体、实验艺术等专业的展区尤为人头攒动。毫无疑问,新技术和跨媒介手段呈现的视觉景观,不仅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方式的观看与审美体验,也折射出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某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代艺术新鲜血液的策源地,学院输出的专业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生态持续保持活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热火朝天的毕业季,将目光投向毕业生背后的当代艺术教育机制,观察一下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本期专题,我们聚焦于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场,呈现来自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经验,展现不同维度的感受和思考。希望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增进我们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客观认知,并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生态整体状况的理解。
伴随着美术馆、画廊机构的日渐增多,以及媒介传播方式的迅速更迭,当代艺术的公共影响力和公众热度持续升温。这也带动了公众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关注与好奇。
适逢学院毕业季,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就吸引了众多眼球。经由自媒体平台的滚动推荐、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以及展览现场的热show和互动,从纸媒到网媒、从屏幕到展厅,虚拟和现实得以平滑对接,刺激着公众的关注热情。
在各个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上,新媒体、实验艺术等专业的展区尤为人头攒动。毫无疑问,新技术和跨媒介手段呈现的视觉景观,不仅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方式的观看与审美体验,也折射出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某种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代艺术新鲜血液的策源地,学院输出的专业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生态持续保持活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热火朝天的毕业季,将目光投向毕业生背后的当代艺术教育机制,观察一下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
本期专题,我们聚焦于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场,呈现来自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经验,展现不同维度的感受和思考。希望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增进我们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客观认知,并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生态整体状况的理解。
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展现场图片
专题之六
学院不可能是“丛林化”的
——薛问问访谈
本刊
《画刊》:请你谈一谈南艺美院实验绘画系专业课程的情况。
薛问问:我们把基础写生这样的课程压缩在一到二年级全部结束,这个跟其他的专业类似。在理论性课程和认识性课程上面,我们就做了比较多的调整,比如重新讲艺术史,比如我们在谈到文艺复兴当中的一些艺术家的时候,会去提他们艺术的实验性。我们试图把实验这个东西贯穿在历史的过程当中,尽量打通从过去到今天的这样一个脉络,不让学生狭义地感觉实验仅是现当代少部分人做的事情。所谓实验,应当是一种高度历史自觉性的行为和认识,而且要基于自己的一个土壤,基于自己周边的环境和一些问题去进行实验,这是跟观念性联系比较紧密的东西。我们有一门课是对现当代文化理论当中的一些关键词的解析,大概选了300个词,比如“女权主义”、“后殖民”、凝视、主体性什么的。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一些正在发生的事件,给学生做一些梳理,比如“香港占中”这样的问题,讨论一下事件背后的东西。我们不会谈具体的政治倾向,而是谈这个东西背后的社会机制以及它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我们是希望滚动地对学生进行一个观念和认知上的培养。
《画刊》:你个人参加的展览和你自己艺术创作的情况,有没有作为案例和学生交流?
薛问问:对于我参加的那些比较严肃的、有一定主题探讨意义的展览,我都会告诉学生。比如跟他们说策展人对这个展览的想法以及他为什么选我;当我接到类似命题创作的东西我是怎么考虑的,以及我如何确定创作方向,这个方向又怎么形成最后的作品,甚至到最后我的作品放在这个展览里面跟我最初的预期有什么异同,我都会和学生谈到。我也会再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拿给他们看,让他们思考作品跟展览是怎么发生关系的,艺术家出身的不同,比如我是做立体的,有人是做绘画的,各个媒介不同,切入到这个题目当中也会有一定的媒介上的烙印之类的在里面。这个东西你慢慢跟他讲深了,学生会有一点兴趣的。
《画刊》:作为学院教师,你怎么看现在的当代艺术生态和学院教学的关系?
薛问问: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有学术性的生态,也有泡沫的生态,以及非常商业化的生态。我觉得究竟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态当中的哪个层面,这是蛮重要的问题。我想每一个老师应该都有他自己比较关注的方向,我也是如此,我自然也会倾向于介绍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个选择肯定有我的局限性,但它也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需要客观看待的问题是学院的局限性,即学院的教育是相对滞后的,学院以后可能会跟当代艺术接轨越来越紧密,学院的批评或者是研究力量和当代艺术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但确实还是要明确一点,它跟画廊、美术馆当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不一样的。学院不可能是那么“丛林化”的,它有它自己的系统。学院的艺术教育是建立在一个学理性脉络梳理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个系统,学院不成其为学院,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画刊》:现在正值毕业季,仅就与实验艺术相关的毕业作品所展现的情况看,你觉得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薛问问:受众和收藏的问题。因为作品做出来是给人看的,市场和普通观众,他们给你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决定了教学往哪个方向进行。现在这个阶段,很多学院的策略还是以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去做作品,实际上就是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获得一种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完成度,甚至是以一种视觉奇观的形式去呈现。每年实验艺术的毕业展有50%的作品虽然是非架上的,但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体现。这是一个客观情况,但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学院的专业要生存,也要获取一个合法性。如果观众喜欢观念上很巧妙,或者不需要太讲究制作的东西,那我们的教学可能就更自由。也就是说,教学是和社会审美的提高与多样化是相关联的。社会的接受度越高,艺术的面貌就越多样,我们的教学限制也就越少。但也许再过10年、15年,这部分的作品会相应减少,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更理性、也更有启发性的探索的面貌。
薛问问
(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实验绘画系)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微信号:huakan2015 (资讯)
ArtMonthly(微店)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