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生群访

刘畅 画刊杂志 2020-10-20

专题行进中的学院当代艺术教育本刊


伴随着美术馆、画廊机构的日渐增多,以及媒介传播方式的迅速更迭,当代艺术的公共影响力和公众热度持续升温。这也带动了公众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关注与好奇。

适逢学院毕业季,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就吸引了众多眼球。经由自媒体平台的滚动推荐、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以及展览现场的热show和互动,从纸媒到网媒、从屏幕到展厅,虚拟和现实得以平滑对接,刺激着公众的关注热情。

在各个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上,新媒体、实验艺术等专业的展区尤为人头攒动。毫无疑问,新技术和跨媒介手段呈现的视觉景观,不仅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方式的观看与审美体验,也折射出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某种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代艺术新鲜血液的策源地,学院输出的专业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生态持续保持活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热火朝天的毕业季,将目光投向毕业生背后的当代艺术教育机制,观察一下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

本期专题,我们聚焦于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场,呈现来自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经验,展现不同维度的感受和思考。希望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增进我们对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客观认知,并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生态整体状况的理解。



2016年中央美院毕业季-研究生作品展览现场图片


专题之八


毕业生群访

刘畅


编者按:作为“行进中的学院当代艺术教育”专题的补充,本刊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刘畅做了一次群访。采访的对象为中央美院应届和近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主要来自造型和人文学院。经历4-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校学习,怎么看艺术和艺术教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些来自“未来一代”的声音,为我们了解学院艺术教育的利弊得失提供了最鲜活的视角。

 

Z

女,央美2008级版画系,在校8年,即将毕业。签约上海某中专教职。

 

▲大环境交流少,小环境各忙各

这几天布展挂画,录视频,要大家都对美院说一句话,别人都说很多好话,我说我终于要走了。对我来说,美院能给我的东西已经非常少了。好展览极少,而在那做讲座的,都是放狗屁。那些人,他们是站在一定位置来说那些话的,其实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版画系研究生期间,同学之间是非常缺乏交流的。我觉得其实人的发展还是圈子的问题。性格外向的人会有一些更好的补足,但我觉得他们其实不是在追求内在的东西。

 

▲保持距离是我调节的方式

我不喜欢当代艺术很多作品,觉得它们假大空、玄乎、不说人话。它们制造了一个辉煌魁梧的外壳,但里边其实什么都没有。我更喜欢实在、脚踏实地、真诚地说事情,所以喜欢漫画。但我也不想进入所谓独立漫画的圈子。我觉得那同样是耗费我自己。

 

▲最幸运的是找到了可持续做的事情

 本科的时候,毕业作品完成,就是一个句号。这次研究生作品更像是一个顿号或者一个逗号,是更有希望的状态。最幸运的事情在于不是毕业就意味着结束。我对成功的定义更多是源自自身。我相信每个人的天性都不同,人的一生要做的就是不断发掘自己、丰富自己,而且同时变得更纯粹,更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块材质。



 2016年中央美院毕业季-研究生作品展览现场图片


C

男,央美2008级壁画系,在校5年,毕业2年。北京某画室合作人。

 

▲高校教育应该是整体的、全局的、持续更新的

对我而言,高校教育更关键的是见识眼界的开阔,而不是具体知识的给予,所以它其实应该是整体的、全局的。就跟我画画一样,先让画素描,然后跟你说还有色彩呢——这什么呀,怎么画啊不会啊。所以现在我教课的时候我是不会这样的,我会告诉他整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高校的职能在我看来是引导,这个我觉得美院是没有达到的。它所拥有的只是前人的基础,目前缺乏持续更新的核心体系和理念。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就我的经验而言没有遇到。

 

▲艺术该是一种综合的创造力

好多人一说艺术,就说:唉,你给我画张画。而我们其实该有更综合的素质的。能力全面了,更有利于单方面能力的输出和发展。我是希望艺术能和商业接轨,比如电影,单纯的绘画就比较土了,就算达到了巅峰,也逃不出模仿。对我来说,艺术意味着对自己人生的编辑,比如对自己性格、脾气、品位的塑造,而不仅仅是画一张画。



 2016年中央美院毕业季-研究生作品展览现场图片


Z

男,央美2008级版画系,在校8年,临近毕业。现为北京某中学美术教师。

 

▲学院教育高冷,缺乏实践指导

我从藏家的需求上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国内的藏家看重的更多是寓意,画得好不好其实是次要的。比如如果他要一幅画放在他身后的地方,他就希望画面有树;又或者如果画面有水,他们会希望水是往里而不是向外流。这些是我在和画廊以及藏家打交道的时候知道的,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不提这个,他们可能觉得这个比较俗。但我还是觉得美院还是该再接一点地气。

 

▲把艺术融进生活,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我觉得画画其实是大众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小众和精英,它就是每个人的日常表达。曾经教一个小孩画画,他爸爸要过生日,我就说那你画个蛋糕吧,这不是很正常吗?小孩说我不要画蛋糕,妈妈给爸爸买了蛋糕,我要画流星送给爸爸,让他对着流星许愿。我觉得让他画蛋糕的自己太low了。其实教画画不是教技法,而是教一种观察能力。



 2016年中央美院毕业季-研究生作品展览现场图片


D

女,央美2009级人文学院,在校7年,即将毕业。现在美国某艺术机构实习。

 

▲实践类经验,不论高校层级,都很难提供

现在做策展的工作,想做出创造性的东西,还是需要对艺术生态有更广泛的了解。比如办一个展览,需要明确想找哪一类的艺术家、具体流程、想法以及实践可操作性,这些东西,不论高校的层级,它都是很难提供的。这个时候可能就更需要自身去补充,做一些除了课业之外的事情,多关心一下学校之外、艺术之外的事情。

 

▲降低对学院教学的要求,是开发自主意识的起点

我在美国交流学习策展专业,看起来这个专业好像跟当代艺术靠得更近一些了,但其实它还是有隔阂在,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方案。所以我觉得靠学校自己去改革制度、教学内容是不太有效的途径。学校提供得越多,反而限制越多。你觉得它是正统它是经典,但其实往往标准就有问题。

 

▲缺乏个性教育

美院很少关心个体在想什么,想要往哪发展。它培养的是某一特定的人群,比如学术,还是某一类学术,有点择优培养的意思。只能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东西,摒弃掉不适合的东西。

 

▲美院教育依然很扎实

对我来说,美院教育还是很扎实的。因为当代艺术有的时候太飘了。美院提供的写作的方式、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很重要。美院的氛围对我来说很消极,反而这种消极的感觉让我明白了我要做的事情。现在我说,它让我孤立,是一件好事,我更有信心、更有热情地朝向别的方向在走,我知道这摊水是怎么样的了。很多没有美院教育背景的人,他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这摊水如何,不知道自己在不在其中,也不知道该不该进去。


刘畅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 博: @画刊杂志社ArtMonthly

官方微信号:huakan2015 (资讯)

ArtMonthly(微店)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