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 ARTMONTHLY
2017年第5期《画刊》已出刊,敬请关注!
本期导读
人物 FIGURES
不确定的“表面”——访托马斯·鲁夫
本刊
2017年4月,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首度来到中国。他此行的目的是受邀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参加摄影对谈并担任“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借此机会,本刊就一系列与摄影创作相关的问题对鲁夫进行了专访,呈现他对摄影和艺术的独到思考。
现场 LIVE
水墨人物画的特点
卢沉
卢沉师从叶浅予、李可染和蒋兆和,继承与发展了“徐蒋体系”的写实人物画。他虽然以素描为基本功,但仍坚持中国画的传统,“以线造型”、“书法入画”,改革开放之后,他还将西方的构成意识和形式法则纳入自己的创作与教学之中。
唤醒:苍鑫作品中的萨满隐喻
王泓
从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观出发,最后构建起的却是以人为绝对中心的认知方式,这是理性的必然抑或人性的偶然?这其实才是苍鑫众多作品所企图提出的问题。
访谈 INTERVIEW
宁愿画坏了,也不要平庸——对话蒲国昌
蒲国昌 靳卫红
“我每画一张画,都要有新的刺激、新的东西进入,假如和上一张差不多,我就画不下去了。宁可用失败去消灭平庸,也不愿意以平庸来避免失败,这就是我的座右铭。宁愿一张画画坏了,我也不要平庸。”——蒲国昌
为什么要给艺术下定义?——白胖访谈
本刊
美国艺术家白胖(Stevens Vaughn)使用陶瓷作为媒材,以一个他者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古老国度。在《情感自助餐》中,将佛头、小脚女人的鞋,以及一些东方日常所用的葫芦、扇子等物翻模重铸,大大小小的瓷器堆放出一桌丰盛的视觉和精神的“盛宴”。
不在此地——对话庄辉(下)
杨青 庄辉
“庄辉:祁连山系”在常青画廊展出之际,《画刊》特邀媒体人杨青对艺术家庄辉做了专访。此番访谈,话题不局限于新展新作,更扩及庄辉个人艺术与生活的不同阶段,细致呈现他多年来对艺术的思考、领悟。对话分两期在杂志刊出。
影像 PHOTOGRAPHY&VIDEO
“直觉”的宿命——矫健访谈
本刊
我对手工的、机械的东西,对这种物和直接的接触感兴趣,这里面的美学和语言的特质跟我们以前用手工进行绘画有相似的地方,总体上,我还是保留着一种绘画式的方式,我不是纯粹从基于记录影像的思路来做摄影创作的。
理论研究 THEORY RESEARCH
后人类社会中的艺术实践
吴达立
长期以来,“非人”的斗争方式是稳定“人”的压迫秩序并获得“人”的承认——后人类主义试图解构的是人在阶级、性别、种族方面的社会建构性,而不是人的生物性。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类”描绘了一个更为彻底的异己,甚至不惜将自身异化,从而迫使从先在的、具有元话语性的“人”,变成了可以讨论、追问的事物。
艺术家作品
左:蒲国昌 《网呓系列5》纸本水墨 2016年
右:洪耀 《弹光影》 2009年
左:顾蓓 《猫咪系列》 纸本水墨
右:张向军 《浮生·一个方向》丙烯 中国墨水 麻筋纸 2013年
左:谢海 《积木游戏》 纸本水墨 2012年
右:张卫 《向莫兰迪致敬》之五 纸本水墨 2014年
左:姚锦发 《江山》 布面油画 2010年
右:王彦萍 《屏风——都在酒里了》 纸本水墨、色彩 2017年
本期封面
本期目录
展讯 EXHIBITIONS
国内展讯
国外展讯
人物 FIGURES
不确定的“表面”——访托马斯·鲁夫
现场 LIVE
水墨人物画的特点
“前八五状态”需要再梳理——吴洪亮访谈
唤醒:苍鑫作品中的萨满隐喻
“冷光”:一种气质性的再现与表达
物与我:学院空间内的一次话题讨论
访谈 INTERVIEW
宁愿画坏了,也不要平庸 ——对话蒲国昌
为什么要给艺术下定义?——白胖访谈
不在此地——对话庄辉(下)
影像 PHOTOGRAPHY&VIDEO
“直觉”的宿命——矫健访谈
理论研究 THEORY RESEARCH
后人类社会中的艺术实践
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四)
绘画 PAINTING
笔随心动 心随乐舞:胡宁娜人物画的心灵涤荡
语境变化之下的地域性绘画——以云南、南亚、东南亚部分画家为例
艺术史 ART HISTORY
色情与死亡的超越——安德烈·马松与乔治·巴塔耶的交往与创作
专栏 SPECIAL COLUMN
得古之髓: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艺术家作品
封二—8 蒲国昌 洪耀 顾蓓 张向军 张卫 谢海
84-—封三 姚锦发 王彦萍
封面为白胖作品
微信扫码,购买《画刊》,
或关注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微博: @画刊杂志社ArtMonthly
官方微信号:ArtMonthly(微店)
huakan2015 (精彩内容)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直接扫码,购买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