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第9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本刊 画刊杂志 2020-10-20

9

画刊  ARTMONTHLY


2017年9期



本期导读:


专题 FOCUS

不能承受的重与轻——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观感

文/张晨


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显然是沉重的,也如外界评论所言,是过于政治的。很多策展人所选作品的政治主题,难免流于坦露与直接,演变为一种行动的口号,而失却了艺术的光晕。

正如“艺术万岁”欢呼式的口号一样,正如在双年展观众脸上轻松、愉快的表情一样,威尼斯双年展从来不像文献展那样,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包袱,苦口婆心地劝说人们关心政治,并时常表达着悲悯与愤怒,而是更大程度地拥抱观众,更多地偏向一种即时性的互动与交流。



关于新近危机的视觉报告——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简评

文/王鹏杰


文献展,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艺术-文化实践,其激烈程度和探索格局显然无法匹配今天的时代剧变。于是艺术-审美与现实-行动的界限需要重新勘定,艺术的学科定位与实践路径需要重新设定,艺术的观念容积和叙述空间需要重新丈量,文献展的碎片就是对当下世界复杂性的一种试探性的估算。对极为复杂的现实保持足够复杂的认知能力和不断深入的探究意志,则是一切重估与行动的新起点。



现场 LIVE

“赵半狄的中国Party”:从亲密接触到保持距离

文/王薇


在赵半狄30年的创作中,观众可以看见较明显的意识转换——由基于自我意识的个人表达,发展为基于社会集体意识的思考,而后进入对艺术家身份的反思。他曾与社会亲密接触,重新拿起绘画之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画家了,而是在一场行为里扮演了画家的角色,用审视的眼光记录下现实万象,实践一位艺术家的文化特权。



透景画:一种观看的历史

文/金舜华


该展捕捉到了“透景画”(Diorama)这一并不被重视的视觉史,重叙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身份变迁。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重模型,既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人类透景画的历史,又从观察者的身份出发,影射了人类的自然征服史、欧洲的殖民史等视觉主题,最后将透视画放置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暗示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模棱两可的互换。



生物艺术的边界——李山访谈

文/本刊


生物艺术不是利用生物科技做艺术。既不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批判、界定它,也不应该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它、以体验的方式去感受它。生物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个文化形态的建构方式,是分子层面的文化搭建。



化学之爱,与身份幻觉有关

文/卞 卡


“化学之爱”是一个关于被技术手段异化和割裂的身份与情感的展览,这里有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朴素的人际关系的异化,也包含了年轻一代艺术家越来越频繁地在不同文化语境里穿梭所造成的精神归属感的割裂。



绘画 PAINTING

梦的日常——刘溢访谈

文/本刊


梦的共通性有很重要的意义,甚至是艺术的根本,也可以说是我创作的立足之本。所以我说,我画的不是自己的梦,我的日常工作是用白日梦的方式画大家的梦。



访谈 INTERVIEW

移动靶:一次新媒介实验

文/焦兴涛 孙鹏


搭建新的世界显然比精致的语言打磨更为重要。古典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依然伟大,但,新的世界已经展开,所有今天最激动人心的创造几乎都来自交叉与重构,对此无需置疑!



艺术展览照明与布光——刘宏剑访谈

文/本  刊  


展览的专业照明不是简单解决一个发光发亮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光”这种创作媒介,去表达一种艺术理念。这又涉及具体的美学标准,需要灯光(技术)设计师和艺术家、策展人深入合作。



读书 BOOK COMMENT

主持人语:“轻与重”文丛之《日常生活颂歌》

文/姜丹丹 钱翰


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1939-2017年)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论家、思想家之一。《日常生活颂歌》是其出版于1992年的一本专门讨论荷兰17世纪艺术的随笔,在这本书里,托多罗夫体现出对凡俗人情的敏锐体察和对世俗生活的关怀意识,同时借鉴这种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对真实的柔情来反思和批判当代社会对于日常生活本身的忽略。



本期目录


展讯 EXHIBITIONS

国内展讯

国外展讯


专题 FOCUS

不能承受的重与轻——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观感/ 张  晨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图览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图览

关于新近危机的视觉报告——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简评/王鹏杰


现场 LIVE

“赵半狄的中国Party”:从亲密接触到保持距离/ 王 薇

透景画:一种观看的历史/ 金舜华

生物艺术的边界——李山访谈/ 本 刊

化学之爱,与身份幻觉有关/ 卞 卡

从“2017·麓山美术馆年度新秀奖”看中国青年艺术生态/ 邵笔柳

技术的参与和尺度——“数字化下的佛教美术史研究方法和角度”对谈综述/ 刘  畅

实验与介入——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南艺设计教育/ 季  鹏  


绘画 PAINTING

梦的日常——刘溢访谈/ 本 刊


访谈 INTERVIEW

移动靶:一次新媒介实验/ 焦兴涛   孙 鹏

艺术展览照明与布光——刘宏剑访谈/ 本 刊     


理论研究 THEORY RESEARCH

视觉的解体(二)  [美]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文   贺玉高/译


读书 BOOK COMMENT

主持人语:“轻与重”文丛之《日常生活颂歌》/ 姜丹丹   钱 翰

托多罗夫的反神话——《日常生活颂歌》读后/ 张 颖

叙事者出场/ 段 炼

托多罗夫的颂歌/ 钱 翰

关于一种结构主义的目光/ 曹丹红


封二 — 8   蒲国昌  谢海  顾蓓  张向军  张卫  刘西洁    

82—封三     姚锦发  王彦萍

封面为刘野作品      


微信扫码,购买《画刊》

或关注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微博: @画刊杂志社ArtMonthly

官方微信号:ArtMonthly(微店)

huakan2015 (精彩内容)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购买画刊  直接扫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