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 ARTMONTHLY
2017年第10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本期导读:
专题 FOCUS
德国艺术的启示(上)
文/本刊
编者按: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德国当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家学习、借鉴的重要范本,基弗、博伊斯、里希特、伊门多夫、贝歇夫妇等德国艺术家在艺术观念、艺术风格以及媒介表达等诸多层面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有深远影响。值“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展览之际,本刊策划“德国艺术的启示”专题,由展场出发,延伸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语境,通过系列文章考察、分析德国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专题分两期刊出。
向“死”而生——来自德国绘画的启示
文/刘乐
这是一个具有对德国二战后的艺术史进行书写和判断意味的展览,绘画的被选择不仅提醒着我们德国新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绘画终结危机中的突围,更向我们昭示了绘画在当今图像时代的多种可能性。由于德国艺术与中国艺术存有的深刻渊源,“德国8”展览也为我们在一段文化互动史中探察我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契机和路径。
景观共同体:杜塞尔多夫学派与中国
文/蔡萌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摄影在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类型学摄影”影响下,也兴起了一场“景观摄影热”。有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近期北京举办的一个展现德国当代摄影强大阵容和深厚底蕴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展览,回顾其影响下的“景观摄影”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发展成因,重点讨论这一摄影流派在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现实意义与内部困境。
访谈 INTERVIEW
超越与交融——访周韶华
文/本刊
时逢“俯仰天地——周韶华”与“心智地图的异像——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的双个展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本刊专访周韶华,呈现艺术家对中国画的改良与创新、中西艺术异同,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
流动,考察性思考和人文视角——邢丹文访谈
文/本刊
我很喜欢去探索人的心理、情感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往往使我感兴趣的题材都是与我有冲突,我过不去的事儿,它们成为我长时间、反复琢磨和思考的主题。我的工作方法就是从小我、从个体出发,把一些日常的东西作为创作的起点,通过作品来呈现我的思考和观点。
影像 PHOTOGRAPHY&VIDEO
拥抱感官,用手思考——吴俊勇访谈
文/本刊
我画画、做动画都是眼睛和脑子跟着手在跑,要大脑的思考速度和动手制作的速度一致。我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手和大脑同步非常重要。我希望想到一个东西,马上出来;手到哪里,想到哪里。
“脱节”的幽默——姚清妹访谈
文/孙天艺 姚清妹
幽默是我抵抗的一种方式。滑稽感不一定来自文本,也有图像、肢体的表达,从释读的角度上来说,肢体语言和图像比文本更开放一些。我不希望有关图像仅作为文本的补充方式出现,有时候我希望它们之间是脱节的。
现场 LIVE
叙事的瓦解
文/许力炜
所谓“写实”与“表现”,在风格层面是无足轻重的,它不过是个人的选择而已,重要的是“风格”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也许此次展览中的一些早期作品在今天看来略显幼稚,但是如何像他们一样提出值得被称为“问题”的问题,这才是本次展览梳理历史与文献的真正目的。
“不合时宜”在继续:布鲁斯·麦克林和罗斯·辛克莱双个展
文/王南溟
人们关心的事到底与公共政治有多少关系?这种布鲁斯·麦克林式的反讽一直贯穿在他的创作中。尽管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作品都是批判着体制、资本和名利场,但金冠永远会悬在人们的头上,让人欲罢不能。
不了解苏格兰的草根性,不了解格拉斯哥工人阶级的标语口号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行动,就很难和罗斯·辛克莱站在一起。初入展厅,我们已经看到了罗斯·辛克莱式的激情。2000年后的中国,我们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行动化风格了。
当代批评 CONTEMPORARY CRITIC
剧场化与说教:从威尼斯军械库两个毗邻的国家馆说起
文/尹丹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几个颇受好评的国家馆——意大利馆、德国馆、以色列馆、俄罗斯馆——大多采用了剧场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强调场景化、剧场化的方式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似乎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说教的、符号化的表达。从意大利国家馆出来,转角便是中国国家馆,却让人看到了几乎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讯 EXHIBITIONS
国内展讯
国外展讯
专题 FOCUS
德国艺术的启示(上)
向“死”而生——来自德国绘画的启示/ 刘 乐
我到中国不是来宣教的,而是作为一名学生来学习——伊门多夫采访记 /李建国 靳卫红
景观共同体:杜塞尔多夫学派与中国/ 蔡 萌
绘画 PAINTING
让历史在现实中复活——解读岳敏君的《迷宫》系列 /鲁 虹
裸见——李向阳速写创作谈/ 本 刊
尘埃之上——评黄丹的画/ 焦 萌
静谧之神——写给羽天的绘画/ 许 江
访谈 INTERVIEW
超越与交融——访周韶华/ 本 刊
流动,考察性思考和人文视角——邢丹文访谈/ 本 刊
影像 PHOTOGRAPHY&VIDEO
拥抱感官,用手思考——吴俊勇访谈/ 本 刊
“脱节”的幽默——姚清妹访谈/ 孙天艺 姚清妹
现场 LIVE
叙事的瓦解/ 许力炜
“不合时宜”在继续:布鲁斯·麦克林和罗斯·辛克莱双个展/ 王南溟
当代批评 CONTEMPORARY CRITIC
剧场化与说教:从威尼斯军械库两个毗邻的国家馆说起 / 尹 丹
艺术史 ART HISTORY
身份认同的形成——以20世纪50年代雅典国家美术馆的收藏展示为例/ [希腊]莱夫泰里斯·司派若(Lefteris Spyrou)/文 杜健 /译
艺术家作品
封二 — 8 王羽天 谢海 王心耀 郭文昊 张卫
82—封三 王彦萍
封面:《被救上来的人》(局部) 尼尔·劳赫 170cm×290cm 2010年
微信扫码,购买《画刊》,
或关注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微博: @画刊杂志社ArtMonthly
官方微信号:ArtMonthly(微店)
huakan2015 (精彩内容)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购买画刊 直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