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 ART MONTHLY
2017年第11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本期导读:
专题 FOCUS
德国艺术的启示(下)
文/本刊
编者按: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德国当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家学习、借鉴的重要范本,基弗、博伊斯、里希特、伊门多夫、贝歇夫妇等德国艺术家在艺术观念、艺术风格以及媒介表达等诸多层面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有深远影响。值“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展览之际,本刊策划“德国艺术的启示”专题,由展场出发,延伸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语境,通过系列文章考察、分析德国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专题分两期刊出。
凝固的叙事——德国录像艺术与中国
文/三木
当朱利叶斯·波普的“比特·瀑布”不断循环流动时,时间在空间中互相书写,这可能不单是暗示数字艺术或说作为自然映像的数字艺术时代到来的媒介淘汰论,也暗示着一种流动的有待凝固的文化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可能都面临着相同的课题。凝固的有待瓦解,流动的有待沉淀,互相反馈。
价值的变迁——新时期的中德当代艺术互动
文/郭成
30年前,德国优惠的教育政策使德国艺术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30年后,从两国当代艺术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中国艺术的快速成长。我们是不是可以因此而期待在不久的未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为世界文化作出可观的贡献呢?
现场 LIVE
安仁,今日超往昔?——多角度审视下的“安仁双年展”
文/顾丞峰
“双年展”、“三年展”模式自被引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个具有前卫性姿态到变成仅仅是两年或三年一次时间节奏的展览方式。但无论怎样,展览的主题性质、邀请性质等要素还是被社会认同。尽管该模式已经鱼龙混杂,但如果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合适的人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吕澎的此次策展就印证了这一点。
墨攻:攻破偏见——王春辰访谈
文/本刊
2017年,首届武汉国际水墨双年展以“墨攻”为题,在武汉美术馆举办。多年来,有关水墨问题的学术讨论,涉及了边界和效用、本土性和国际化、传统与当代等诸多宏观层面,但屡被提及而不得其解。此次武汉国际水墨双年展分“起”、“承”、“转”、“合”四个单元展,纵向地呈现水墨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刊对“合”单元的策展人王春辰进行了一次专访。这是他首次参与策划大型水墨展览,本刊与其就当下水墨的创作方法、理论架构和展制等问题展开讨论。
时间、生命和非政治行动主义——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文/吴毅强
维奥拉把艺术和其他事情视为生命中的平等的事务,没有高低。对生命的思考是其核心动力,始终关注自我内在与外在世界的连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来自个人经历体验,而不是直接探讨流行的社会政治议题。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个人体验(情绪、意识、生老病死等),借助于影像技术,往往能带来普遍共鸣。
卡拉·沃克的焦虑:种族、性别、身份和美国当代艺术场域
文/冯白帆
人们通常会认为,某位艺术家的风格倾向越具有辨识度,精神趋向越明确,艺术家本人的身份属性越清晰,那么他/她在市场流通领域中就越具有竞争力,其作品的价值和价格往往也会因为这种明确性而略高于其他艺术家。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被艺术场域固化而来的明确性,其长远影响却并不见得都是正面的。尤其是在面对当代艺术市场这个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的时候,这种明确性甚至会变成某种桎梏,从而引发艺术家本人对自己作品和身份定位的深层焦虑。
访谈 INTERVIEW
“重返”是一种温暖的行动——访张小涛
文/本刊
2017年11月4日,由王春辰、张小涛联合策展的“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重庆棉纺四厂旧址开幕。如果说,王春辰在展览前言中所提到的“以重返来审视未来,以重返新的人本精神来直抵国际前沿”,表达了艺术节在宏观层面的学术诉求。对于张小涛来说,展览的主题还映射了一种个体经验的复杂性:“重返”故乡,以数字化的“剧场”勾连一段历史和心灵的共同记忆,并穿过乡愁,更新与活化小镇的资源与文脉。
此声、此时、此地——孙啟栋谈“生声不息”展
文/本刊
“我构思展览的时候并没有从声音、从媒介角度出发。我觉得在当代艺术领域,声音也需要视觉化,所以我就把塞莱斯特当作一个视觉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也与我这几年的思考暗合,即我们应该如何去更有效地讨论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去想象和思考未来的图景。”——孙啟栋
当代批评 CONTEMPORARY CRITIC
“处分葛宇路”真是个问题
文/苏坚
“葛宇路事件”在媒体上热闹了一阵子,从舆论的角度看,现在这个时间点算是过了时效,但我还愿意立题讨论,是因为其中隐含的艺术及其教育涉及的“底线”、“界限”,由此深挖、拓展的问题值得学习艺术的新老同学、老师乃至艺术界同仁“常谈常新”。也许因为该事件被葛宇路“宣布为艺术”,加之其人本身确为艺术生身份,以及与此有紧密关联的人物的言论,扰乱了大家的思维。我留意很多评论、表达不得要领甚至走题,远离了“根本事实”,这犹如在此事件上继续制造“二次危害”,是需要质疑、警惕的。
本期目录
展讯 EXHIBITIONS
国内展讯
国外展讯
专题 FOCUS
德国艺术的启示(下)
凝固的叙事——德国录像艺术与中国 /三 木
价值的变迁——新时期的中德当代艺术互动 /郭 成
现场 LIVE
安仁,今日超往昔?——多角度审视下的“安仁双年展”/顾丞峰
墨攻:攻破偏见——王春辰访谈/本 刊
隐匿的引力场/符 坚
我们看见了什么?——评“关键斡旋:2017亚洲艺术双年展” /万幸福
卡拉·沃克的焦虑:种族、性别、身份和美国当代艺术场域 /冯白帆
时间、生命和非政治行动主义——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吴毅强
访谈 INTERVIEW
“重返”是一种温暖的行动——访张小涛 /本 刊
此声、此时、此地——孙啟栋谈“生声不息”展/本 刊
由猫谈起——访杨小彦/本 刊
影像 PHOTOGRAPHY&VIDEO
录像艺术:关于载体、叙事、场域的共谋/ 刘 畅
当代批评 CONTEMPORARY CRITIC
“处分葛宇路”真是个问题/ 苏 坚
理论研究 THEORY RESEARCH
视觉的解体(四)文/[美]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贺玉高
艺术史 ART HISTORY
砍下的首级与理想的肖像:上世纪30年代巴西图像志中的真实与典型 文/[巴西]拉斐尔·卡多索(Rafael Cardoso) 译/左夏露 校/金莉
艺术家作品
封二 — 8 王羽天 谢海 王心耀 张向军 张卫
82—封三 刘西洁 姚锦发 王彦萍
封面为威廉·肯特里奇作品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方微博: @画刊杂志社ArtMonthly
官方微信号:ArtMonthly(微店)
huakan2015 (精彩内容)
邮 购 部:025-68155765 邱老师
直接扫码 关注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