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 》 ∣ 申大鹏:打开博斯的魔盒

申大鹏 画刊杂志 2020-10-20




七种“偏见”:艺术家画艺术家

Seven Kinds of “Prejudice”: Artists Painting Artists


这期的《画刊》特稿,我们以“艺术家画艺术家”为命题,策划了一次“纸上展览”。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呈现艺术家思考艺术问题的视觉逻辑,并彰显艺术“偏见”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


因为无论是在艺术家本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因素在影响和推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概括为某种混合了理性、感性和创作经验等多重动机影响下的、异常复杂的“艺术选择”(Artistical Selection)。而能够对艺术家的“艺术选择”做出影响的,则是某种更深层次的,非常不客观,但却合理、中正的艺术“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会伴随着艺术家成长的整个历程,进而决定了个体艺术家迥然不同的风格走向,同时也会在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决定具体作品的视觉样貌。


为了让艺术家更好地介入命题,我们对参与者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只能选择一位对自己有过深刻影响的艺术家作为创作对象;第二,必须以绘画的方式做直接表达。给出这两个限定条件,实际上是为了让所谓“艺术选择”的过程体现的更加清晰明确,让艺术家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偏好和创作能力。


特稿共计呈现了7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马文婷的《罗斯科》肖像、申大鹏的荒诞之《塔》、冯且的《徐冰》、张云垚的《你》、徐跋骋的《爱拯救生命》、韩娅娟的《这不是马格利特》和曾曦的《无题》。这些作品作为一种被“偏见”主导的“艺术选择”的结果,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艺术家对待技术、观念、趣味、形式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出7种迥异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在艺术家的随笔中,体现得更直接、更深入。希望通过这次“纸上展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打开博斯的魔盒

Open the Magic Box of Hieronymus Bosch

申大鹏(Shen Dapeng)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翻看TASCHEN版博斯外文画册时激动的心情,那时的我犹如电影《勇敢者的游戏》中打开神秘游戏盒的孩子,立刻落入一个魔幻而诡异的世界,以至于相当一段时间我的创作都受到博斯绘画的影响与启迪。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博斯绘画的一点看法。



表达欲
博斯的绘画有着宏大的场面和惊人的信息。他不但具备非同常人的画面构建能力和细节刻画能力,还具备强烈的表达欲,而我更看重的是后者。仔细观察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我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绘制过程给他带来的强烈快感,这也使我在看画时觉得十分过瘾。看博斯的画,我总会想起高中时被我画满小人儿的历史课本,那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我随意驰骋的“勇敢的心”,那是我的绘画“初快乐”。

《塔》草图,申大鹏,2019年


想象力
人们大都赞叹博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绘画作品脱离了对现实的思考与关联,会变得软弱无力。简单地设计魔幻的形象只会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单纯地大开脑洞只会成为自娱自乐的无聊游戏。透过博斯作品表层千奇百怪的想象,我们可以看到他天才般的灵活调配现实与幻想的各种元素,用象征、暗喻、反讽、夸张等多种手法对社会与人性进行深刻揭示与尖锐表达。这可能才是他艺术的真正价值。

《塔》,申大鹏,素描,53cm×75cm,2019年


荒诞感
博斯创造了一个无序、复杂、碎片的荒诞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似曾相识。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具有荒诞性与戏剧性。举个简单的例子,随便打开一款社交、视频、直播、购物软件,你都会看到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荒诞表演。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而我更愿意对此直面、反思、表达。在表达过程中,我会着重体会与博斯那个时代不同的现实处境和与博斯那个时代相似的真实人性。

纸刊内页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