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 》 ∣ 张云垚:你

张云垚 画刊杂志 2020-10-20




七种“偏见”:艺术家画艺术家

Seven Kinds of “Prejudice”: Artists Painting Artists


这期的《画刊》特稿,我们以“艺术家画艺术家”为命题,策划了一次“纸上展览”。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呈现艺术家思考艺术问题的视觉逻辑,并彰显艺术“偏见”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


因为无论是在艺术家本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因素在影响和推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概括为某种混合了理性、感性和创作经验等多重动机影响下的、异常复杂的“艺术选择”(Artistical Selection)。而能够对艺术家的“艺术选择”做出影响的,则是某种更深层次的,非常不客观,但却合理、中正的艺术“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会伴随着艺术家成长的整个历程,进而决定了个体艺术家迥然不同的风格走向,同时也会在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决定具体作品的视觉样貌。


为了让艺术家更好地介入命题,我们对参与者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只能选择一位对自己有过深刻影响的艺术家作为创作对象;第二,必须以绘画的方式做直接表达。给出这两个限定条件,实际上是为了让所谓“艺术选择”的过程体现的更加清晰明确,让艺术家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偏好和创作能力。


特稿共计呈现了7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马文婷的《罗斯科》肖像、申大鹏的荒诞之《塔》、冯且的《徐冰》、张云垚的《你》、徐跋骋的《爱拯救生命》、韩娅娟的《这不是马格利特》和曾曦的《无题》。这些作品作为一种被“偏见”主导的“艺术选择”的结果,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艺术家对待技术、观念、趣味、形式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出7种迥异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在艺术家的随笔中,体现得更直接、更深入。希望通过这次“纸上展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You

张云垚(Zhang Yunyao)


我的这件作品是由一篇短文以及两件综合材料拼贴组成的。它是2017年我的一张名为《你》的自画像的构思和素材的重新创作。这篇文字是自画像完成之前描述自我认知的一种路径,也是我第一次尝试透过卡拉瓦乔的视角来展开自我潜意识的描写。

我的朋友们是如何渡过钴蓝色的冥河的?当他们在乌黑的天空下,出发前往靛蓝色对岸的时候,他们拿什么贡献给摆渡人?有些人在回眸的瞬间消散了。

光洁的下颌线逐渐随着白色泡沫的稀释显现出来,你开始装扮,伴随着各种陌生的香味。你是幸运的,因为工作室里的那束反光从未缺席,而画画也许并没有长出它的影子……那天你对我说:“让自私重新找到它的坐标,沿着它绘画也许就可以开始真切地描摹了。”对画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画画。是的,没有其他的了。

酒瓶里的酒已接近一半了,你的手指夹着那根修长的羽毛,被身体羁押着的最后一丝清醒窜入了酒暗之海。

我倚躺在水泥地上,头慢慢耷拉下来,耳旁的叶瓣失去了原来的平坦,也慢慢开始卷曲起来,头发的末端一根一根地想刺入肩膀。如果它们真能刺进去,我的兴奋状态也必定能从脑中感染到肩膀了吧。

那团烟雾伴随着你从罗马去到那不勒斯……我们何尝没有饮醉后四目对望,从肩胛蔓延到腰椎,然后接着是臀和缝匠肌,最后落到脚尖。我们反复观察着描绘着那条迷人的线条,一直到最美妙的体验从此处决堤……

《你》,张云垚,纸本、石墨铅笔,17cm×17cm,2019年

完成之后,我静静地端望着,很久。

当从站着的凳子上摔倒地面之前,我意识到身体有了片刻的放肆。那是完全自由勃起的放肆,高贵的黑紫色烟雾从天青石的裂缝中散开,胆小鬼在这团烟雾里拨散了一个妒忌的吻,背叛是它哺育贪婪的养分。那一瞬,我只是怒视着我自己的眼角,没有羡慕。

一切在尾椎骨被引力重新拉回地面时消失殆尽,而疼痛还是准时出勤了。紫色是看得见的黑暗。记住:将要去做的,和已然完成的,都不是永恒。

要战胜恐惧吗?是它引发了开始、过程还有结束。

纸刊内页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