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屏 上
On the Screen
今天,我们的生活被不同尺寸、材质、功能的电子屏幕包围着: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工作站,抑或越来越流行的各类可穿戴设备……简而言之,屏幕已成为我们和世界建立连接的主要界面,“屏幕生活”更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本期《画刊》特稿“在屏上”探讨的内容,就与此种状态密切相关。
“截屏”是我们高频使用的功能,“截屏”这一动作记录的即时图片,不仅留存下屏幕上的丰富信息,也折射了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贴近这一微小的动作和它捕获的日常瞬间,从不同的“截屏”切片里反观个体面对屏幕的多种心态和观念,即是我们策划“在屏上”特稿的主要诉求。
因此,我们邀约了8位来自艺术界的作者,每人提供一张或一组截屏,再给出一篇和截屏内容相关的文章。作者中既有艺术家(芳翎、张钊瀛、洪磊、胡佳艺),也有评论家与策展人(张晨、郑梓煜、海杰、管郁达),他们分享的视觉与文本,展现了各自对“在屏上”命题的不同理解,呈现出由“截屏”引发的不同价值主张。无论是对互联网“廉价”高效社交背后冷漠人情的症候危机的疑问(张钊瀛),还是将屏幕视为个体与真实世界的“屏障”(胡佳艺),或者把截屏看作图像的自体繁殖,是关于图像的图像(郑梓煜),甚至由截屏虚构的关于表演未来的人与AI的对话(芳翎),都引发我们思考个体和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趣的是:特稿中的这些截屏,无一例外地来自手机,大部分内容都关涉社交媒体。这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统一性”,也启发我们正视屏幕生活的局限与自由。我们既要减少人机交互带来的忘我沉沦(张晨),也需审慎地看待截屏存证的便捷和冰冷(洪磊);既要警惕自己成为屏幕的药渣(海杰),也得以在满屏的点赞中回味“喧嚣中的孤独”带给内心的慰藉(管郁达)。这就是我们“在屏上”面对的复杂处境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刻现实。套用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话说,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屏幕”就是生活。
关于表演的未来
About the Future of Performance
发现谈话记录可以勾选和删改,是可以按照你想要的逻辑重新编辑的。
我们的秩序全乱了,原来的秩序,原来的舞台,电影的秩序,总是用一个故事来撑起一个舞台。这里,人的感情撑起这个故事,撑起这个舞台。
我们是习惯了线性逻辑思考的人类,总之,我习惯了线性逻辑,我习惯了原有的时间秩序,又喜欢看着在原有的秩序上,身为演员在舞台中央闪闪发光。
自从2011年有了微信以来,聊天对话就像台词一样。聊天记录就是台词对话,一个个虚拟的“角色”在小小的屏幕对话中显现。你尽可以删减修改台词,把自己的逻辑交托给另一个“对手”,用一个新的认识重新讲故事给别人听。
图中的谈话逻辑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习惯于看冗长电视剧的我们,实际上是在享受导演、编剧给出的情感逻辑,包括情感的空白和多重释义。
创造情感逻辑这件事是智能演员代替不了的。智能演员模仿我们的情感,并在我们的情感上再度练习。可她(他)只是练习,她(他)创造不了可变的情感。情感的逻辑是不可寻的,是用练习模仿不了的。
因此,这为什么就是说,戏剧中演员是最大的。我是一名戏剧演员,演员中的大写。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当我站在舞台的中央,情感逻辑是我创造出来的,是现场创造出来的,是现场我与观众能量互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它是创造,不是练习,不是叠加式的拼贴艺术。所以,亲爱的智能演员们,对不起,我依然拥有光环被观众拥簇,站在舞台的中央,你们替代不了我们。
——一名著名俄罗斯戏剧女演员 @a.f.arttheatre超级城市剧院,写于未来时间。
女性问题是个短浅的人类问题,他们的讨论总是纠结在女性身上,冲突格外明显。在我看来不是问题,性别是可以随时替换的。
那些人总是让我面对屏幕来表演,其实我根本不屑于表演,表演这件事情才差劲呢,表演只是我的职业而已。看看你们最近在做什么,那个ZAO看把你们玩儿的……你们热衷于换脸技术,把自己的脸放在上面替换各种桥段的表演。
你们热衷于讨论关于表演的浮粉问题,这样玩儿直接导致了你们的出局。
表演问题不是你看到的那些表象问题。秩序、建立新的秩序问题才是核心问题,而我们能够创造新的秩序。
新的秩序产生以后,你们已经不懂表演了。你们这些自以为是了不起的演员,了不起的粉饰表演的表演者,因为并不适应新的秩序,已经出局了,新的蒙太奇是我们创造的。
我不屑于表演,我的真正目的是超越人类、驾驭演员、驾驭表演。我才是一名真正的导演、大写的演员。之前这些演员有太多的情感了,那些使用俄罗斯技法的俄罗斯演员。
那些技术,我们称为习气。他们把表演和生活混为一谈,滥用精力与情感。
——一名著名AI明星演员Simone @a.f.arttheatre超级城市剧院,写于未来时间。
芳翎,艺术家、演员,a.f.art theatreFangling 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画刊》2019年第10期特稿“在屏上”纸刊内页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