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鲜为人知》大热!她用美食推介家乡

玉环发布 2024-04-01



一食一味,都是人间烟火气

一餐一饭,都带着人情温暖




1月11日,玉环籍作家叶青带着她的新书《鲜为人知》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以“鲜”著称但“鲜”为人知的“玉环味”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这本书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在订货会上重点推荐书目之一,得李敬泽、梁文道、陈晓卿等“大咖”联袂推荐,散文名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倾情作序。

《鲜为人知》是叶青对家乡美食的回忆之作,不仅生动介绍了玉环特色食材和美食,还展现了以玉环为中心辐射整个浙东南地区、闽南地区的美食风貌。

一个“鲜”字,语义双关,不仅意指食材、食物鲜美,同时指向美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回望、文化沉淀、岁月记忆、情感温存。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美食介绍,而是经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读来像短篇小说,在和美食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可谓“鲜”见。作者在一道道菜品中注入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可亲可近的烟火味,既是一本行文舒缓、情感真挚的美食之书,更是一部饱含温度、引人共鸣的乡土文学作品。

正如陆春祥为本书作序时所写:好的散文,会令人过目不忘。读完这本《鲜为人知》,再重温其目录,发现印象深刻的文章不在少数……不仅调动着思维,也同步挑逗着味蕾,成为别样的体验。

在他看来,作者饱含深情所介绍的家乡美味,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地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而作者的身份,也不单是美食家,负责辨别食材、品评味道,而且还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深度参与者。作为一个有文学素养的“看客”,叶青用文字塑造了一个个有温度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她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美食制作细节。

“一种鱼,可做出百种花样;一片海,可呈现万种风情。”

玉环的“鲜”自成一家,它既是玉环不能抹去的味道记忆,也是玉环美食风味在推陈出新中的不断演化,更给了作者书写的底气。

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画的那碗鱼皮馄饨,玉环人用巧思改变了鱼的“外貌”,制作了鱼冻、鱼面、鱼丸、鱼饼等小吃,鱼儿没了原本模样,却鲜美依旧。
拥抱丰富的“东海小海鲜”美食资源,玉环人玩转“虾兵蟹将”,创新推出了“百县千碗·玉环东海之宴”,包括沙舟踏浪(沙蒜豆面)、翩若游龙(东海带鱼)、望海潮生(明炉望潮)等好吃、好看、好听的菜品33道,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特色文旦宴”“养生金耳宴”“中鹿岛黄鱼宴”等系列主题宴,结合十大传统名小吃、十大人气名小吃、十大名小吃推荐店铺、十大美食名店评选等活动,绘制了区域美食地图,让玉环海鲜旅游美食更具辨识度和文化味。

而给陆春祥留下深刻印象的“鲞”字,让玉环美食走出去的“野心”可窥一斑。2023年,玉环积极打造“鲜玉奇缘”农旅伴手礼品牌,把鸡山岛鱼鲞、东海渔仓虾干、中鹿岛黄鱼、干江盘菜等众多优质食材推向市场,让玉环“鲜为人知”。
与此同时,玉环正式对外发布了“台州菜·玉海宴”美食区域品牌,带着全新定制的IP形象和logo,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台州菜·玉海宴”教学推广合作意向协议,与台州林家一签订“台州菜·玉海宴”玉环食材供采合作协议,推动“台州菜·玉海宴”体系化、标准化发展。

“咱们老厝边又有油炸鼓卖呀?“岙仔底的主妇会做花色红馍糍。” “把鳗鲞去骨切丁,是海边人家冬至圆特有的料理。”……在《鲜为人知》书中,地点与美食的天然联系处处可见,背后蕴藏着的是情感的需求。如当下年轻人喜爱觅食的西青街、沙门灵门港、鸡山“闯海市集”还有玉城城中路、坎门海港等,它们都保有一代代玉环人对美食的记忆,经过改造翻新,它们成为了大排档的集聚区、美食消费的打卡地、“烟火气”的代名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独特的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让玉环美食海纳百川又独树一帜,为各地饕客打开了一个个美食新世界,也成就了在外游子记忆深处的“家乡味”。

“我被书中的那些家乡细节、人情温暖所触动。春节在即,这本书很适合在冬日里与家人一同围炉煮茶,细细品读。”

“我已经感慨过无数次作者的妙笔生花,每一篇都是满满人间烟火气,每个文字都跳动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每样美食都承载着对家乡、亲人和过往岁月的深情。”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去描述每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味道,使得我仿佛能够闻到、尝到那些美食的味道。她的文字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享受制作美食的过程和乐趣。”

“我生性不喜烹饪,所以通常我并不太爱看此类书籍,但作者的文章还是让我叹为观止。” 

……

《鲜为人知》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学习强国、出版人杂志、小红书等媒体的推荐,并深受读者喜爱,淘宝、当当、京东等网络购书平台好评不断。

谈及创作缘由,叶青在后记中写道:2020年春寒料峭的特殊日子,我开始以美食为切入点回望故土。我像伏尔加河畔的一只山雀,小心地梳理着驼鹿温暖浓厚的毛发,叼出一粒粒富含蛋白质的营养物。整整三年,除了日常工作,我沉浸在热切的情感中,经常三更半夜还在键盘上敲击,敲出营养物的味道——有亲情的美味、有古早味、有食疗的四气五味、有绵延的人间风味。故乡的美食在字里行间行走,故乡的人文风情在篇章中荟萃。有读者怪我深夜赚了他们的口水,还不时赚了他们的泪水。他们的共情令我欣慰。

她希望读者在温婉的时光里打开《鲜为人知》的书页,希望更多的朋友走进自己的故乡。




一种鱼,可做出百种花样一片海,可呈现万种风情随时令交替,尝尽人间风味共岁月变迁,阅遍五味人生





『君幸食』


摘编自《鲜为人知》序言

作者:陆春祥

好的散文,会令人过目不忘。读完这本《鲜为人知》,再重温其目录,发现印象深刻的文章不在少数。科学家认为,大脑有左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重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偏感性。读一般文章,只用左脑,而阅读眼前这本美食散文,则须左右脑并用。一个“鲜”字,语义双关,不仅调动着思维,也同步挑逗着味蕾,给人别样的体验。

胭脂鱼生

依山傍海、面积不足四百平方公里的玉环,方言有台州话、温州话、闽南话、潮汕话等。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多样化,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为美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也为作家构建了新鲜、复杂的文学场域。从这一角度来说,作者可谓占尽天机。如今,美食散文司空见惯,但本书中的胭脂鱼生、白鱼饵与白鱼肚、鱼皮馄饨等美食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都是陌生新鲜的,仿佛打开一个新世界。


晒鱼鲞


如此说来,“鲜为人知”这一书名,极贴切。联想到美食家汪曾祺,回忆故乡高邮的吃食,写端午的咸鸭蛋:“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文笔极好。但咸鸭蛋毕竟普通,如若作为美食家的汪老自幼生活在玉环这样的海岛,不知又会是怎样的妙笔生花。还有一个“鲞”字。“墨鱼鲞出了白霜才是佳品。”“把鳗鲞去骨切丁,是海边人家冬至圆特有的料理。”“千万年的传承,鱼鲞是大海给海岛居民永不泯灭的馈赠。”

海味

作者饱含深情所介绍的家乡美味,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地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外婆、外公、干妈、婆婆,还有那个外号叫“大水蟹”的男人,像是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多能、勤勉、淳朴好客。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外婆,掌握着多种手艺,秉持着独特的生存理念和民间智慧,无师自通地实践《本草纲目》……这些不经意的描述,都给人感觉外婆的神秘与传奇,似乎,只要有了外婆,随便什么时候就会变出好吃的东西来。

浇头面

食饼筒与麦饼筒




此外,书中多次引用历代笔记,唐代的《投荒杂录》《杜阳杂编》,宋代的《太平广记》《梦溪笔谈》《东京梦华录》《岭外代答》,清代的《随园食单》《食宪鸿秘》等皆有涉及,将眼前的普通食物,与深厚的历史打通,从而大大拓宽了文章的纵深度。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写到宋高宗也喜欢吃螺蛳,我在想,要是宋室不南渡,或许,处在东京深宫中的皇帝们,根本不可能品尝到这种南方百姓的普通日常。


所以,《鲜为人知》不只是一本为读者推介浙东南美食的书,它的绚烂之处,正在于作者以饱满的深情、细腻的笔触,将平淡生活中的美意娓娓道来,且大多带着自身深刻的体验,这就使本书充满了可亲可近的烟火味。


目录

序 | 君幸食1

自序 | 炽热的爱9


第一辑 | 亲情的烟火味

干妈的浇头面002

月子面010

胭脂鱼生016

九层糕024

恋恋八角松糕030

咂嘴舔舌薯粉包038

汹涌思念油炸鼓047

白鱼饵与白鱼肚054

稻草灰汤粽062

婆婆的螺蛳070

欢乐食饼筒078

油甘的滋味086

鱼皮馄饨092


第二辑 | 渐远的古早味

花色红馍糍106

开口笑碗糕114

寻找雪见草122

“老酒汗”热起来128

炖鸡汁137

山海交融话鱼饼144

鲨油饭152

虾篙160

肚脐圆和尖嘴圆168

炸肉圆174

墨贼饼180

大水蟹和他的餐馆185


第三辑 | 厨事有趣味

我爱做菜198

美味治愈205

一碗清粥最是温柔213

望海潮生222

招潮蟹正招摇229

海礁小蛎黄236

有滋有味马头鱼242

被颜值耽误的鮟鱇鱼247

蚣蚮的委屈253

生腌蟹261

带着鳗鲞去旅行267

春日追香椿273

早春草头279

夏日清欢苦麻菜285

第四辑 | 人间有风味

梭子蟹·敲门砖294

鲥鱼速递300

春暖花开蛏子肥307

锦衣夜行金线鱼313

钟情蛤蜊318

跳跳鱼:我从远古而来328

诗品鳗鱼342

草根带鱼352

温柔乡里软壳蟹362

鱼鲞里的海与风浪367

躬逢其盛剥皮鱼375

海洋幼体“乌眼毛”383

盘菜不是圆萝卜390

玉环文旦399


后记 | 回望故土408

点击→“作家笔下的玉环”

可欣赏部分叶青的作品哦~~

如果您喜欢

赶紧入手一本《鲜为人知》吧!


编辑丨陈瑶 何文新摄影丨陈灵恩 叶青(供图)一审丨苏   鸥二审丨何文新
三审丨张   荣部分素材来源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小红书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