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F】城市众创空间的特征、机制及其空间规划应对

2016-09-28 guihuashizazhi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对城市空间规划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晶,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峰在《规划师》2016年第9期撰文,文章从共享视角出发,认为众创空间本质上是以“共享”为核心的微型创新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共享来降低创新成本、集聚创新要素。文章结合国内众创空间发展趋势与实践,从区位选择、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三个层面考察了众创空间的共享特征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入规划体系、发展社区众创空间、改造存量空间等规划策略。
众创空间的共享内涵解析
1
本质:微型创新产业集群
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空间,通常培育着数量众多的初创企业,承载创新、研发和学习等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产业活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遵循着创新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产业集群是由相互联系的企业、研究组织和中介机构组成的网络,网络的成员集聚的目的是为了从互补资源和知识联盟中获益 。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合作更为频繁,通过非正式交流促进创新,与科研组织、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对比众创空间的性质和功能,笔者发现众创空间与创新产业集群的相似性,众创空间就像一个微型的创新产业集群,即通过获得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企业的发展;通过整合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形成创新网络。创新网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信息流和社会关系等纽带与网络中的其他结点进行合作与交流,共享新知识,逐步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对于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来说,能够通过接触不同和互补的资源及知识库来促进协作创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集群内部或外部主体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降低创新活动中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众创空间的集群属性不局限于空间内部,还呈现出向外部和区域延伸的趋势。例如,很多众创空间都设有分店,并随着发展拓展到其他省市区域;北京、上海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组织;近100家众创空间纳入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关联服务体系;众创空间通过集群组织扩大影响力,在更大的范围集聚创新资源;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创新的发生。2
功能:资源共享平台
(1)经济性共享:通过物质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 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共享经济”主要利用了规模效应,进而趋向零边际成本。众创空间也利用了这一原理,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济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一般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成本,这也是众创空间吸引创业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初创企业的团队规模随时可能发生改变,众创空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弹性、可负担的办公租赁模式,降低了办公空间成本。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也会以成本分担的形式添置某些昂贵的专业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器等,以降低办公设施成本。通过共享办公场地和设施,众创空间不仅降低了创业者的直接办公成本,还降低了创业的风险,使初创企业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创业活动本身。(2)创造性共享:通过知识经验共享促进创新与合作共享经济的核心特征不在于“分享”,而在于人类社会经济中“合作”的扩展众创空间的创造性共享主要围绕知识溢出促进创新、社会资本促进合作两方面展开。弗里德曼认为知识溢出是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通过交流与学习,创新活动更容易发生, 创新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众创空间的核心作用是社会资本的生产。一个在空间上孤立的企业或组织在每一项创新活动中,都将担负较大的交易成本,创新将变得相当艰难。在众创空间,通过开放的空间设计和多样化的活动安排,使创业者有机会相互分享知识、经验和技能;不同专业领域的团队可能达成合作;创业者与外部行业资源和市场也可以保持密切联系。因此,众创空间不但有利于知识流动、促进创新,而且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基于协同创新网络,创业者们不仅可以形成竞合关系,互相激励,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3)社群性共享:通过服务集聚共享扶持创业 克鲁格曼研究发现,企业和产业的空间集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集聚,而不同行业和组织的加入也提升了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众创空间通常提供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如金融、财务、法律、人力、技术及推广等(图1),通过服务集聚有效降低创业门槛。众创空间会定期开展创业指导培训,积极对接媒体和风投机构,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多的外部可见性和投资机会,加速创业项目的孵化;也有一些众创空间本身不提供服务,而是通过中介平台引入多样化的服务。专用性资源的集聚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搜索和交易成本,提升了整个集群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此,众创空间通过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产生规模效应,以吸引更优质的外部服务功能,并通过集聚优势降低成本。
众创空间的空间共享特征与机制
1区位选择: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共享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的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创新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特征,指出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流动和创新互动。众创空间作为一个创新系统,需要突出创新要素的流动、集聚和共享。既有研究表明,与传统单一要素依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对资金、服务的需求更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区位选择上,众创空间一般表现为临近商务中心和临近智力中心两种偏好。(1)临近商务中心:共享创业资源与服务。商务中心是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区域,众创空间临近商务中心布局可以使得创业者及时对接创业所需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方便地与客户、供应商和投资商等外部资源接触。此外,商务中心通常具备相对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的周边配套以及较高的环境品质,而这些对于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创业者而言,交通便利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如北京的朝阳 CBD 和望京 CBD 都聚集了较多的众创空间 ( 图 2)。(2)临近智力中心: 共享高校科研资源。智力中心指高校或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该区域具有创新人才集聚、知识溢出显著等特点。技术研发是创新的源泉,由于地理邻近,众创空间为智力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展示与实践平台,从而实现知识技术向创新产品的快速转移。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创智天地,都属于临近高校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区,较早出现了众创空间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等智力资源,集聚了创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40家,孵化创业团队近1800家,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2外部空间: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融合共享城市“催化”理论的提出者奥托认为:城市不同功能可以相互激发,某种因素的加入可以激发产生连续反应的驱动力,激发城市多种功能的联动效应,带动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的功能整合。与一般城市空间的“排他性”不同,众创空间因其较小的体量、灵活的组织形式等,一般会倾向于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融合共享,并充分利用这些空间的特质形成差异化的功能导向,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产生催化作用 ( 表 1)。(1)与“第三空间”共享:促进社会交往与协作创新。诸多众创空间都是以咖啡馆为原型衍生而来的,如车库咖啡、3W咖啡等。雷·奥尔登堡将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称为“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这类空间兼具工作、休闲、交往和学习等多重功能,具有信息密集性、功能多样性、流动性、共享性与空间弹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发展成为众创空间的优势条件。以咖啡馆为代表,“第三空间”不仅可以提供基本的商业休闲服务,还能满足日常办公、商务会谈和线下活动等多样化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基于“第三空间”的众创空间促进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交往,通过使创业者与其他外部人士面对面的互动,建立密切的社会联系,并基于此发展进一步的协作创新。(2)与“居住社区”共享:根植于本地的社会创新平台。在众创空间发展早期,出于成本低、区位条件好等因素,很多空间选址于居住社区。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创业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对于空间的功能需求也相对复杂,包括办公、线下活动、餐饮及住宿等。居住空间逐渐成为创业者的交往场所和社会要素流动的连接点,居住空间的流动性被不断加强基于居住社区的众创空间一方面有助于职住平衡,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给城市中衰退的邻里中心注入新的生存活力,促进了本地创新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社区活力。国外已有学者研究了众创空间作为社会工程和行动主义平台的可能性以及参与社区发展、影响当地经济的可行性。“知识技术”可以帮助政府有效振兴和更新衰退的社区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实践,成都清波社区以居民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建设社区创客空间,利用社区文化优势孵化蜀绣、微电影、服装设计和话剧表演等创意产业,致力于让空间成为居民创业创新的舞台。(3)与“老旧厂房”共享:消极空间的创意改造。在国内外已有实践中,众创空间也大量利用了城市的老旧厂房。厂房的大跨度、大开间特征使之具备良好的改造条件,可以形成复式、夹层等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有助于塑造充满活力的创意环境,满足知识型工作者和创意工作者对于空间文化性、历史性及创意性的需求。老旧厂房的存量规划可以依托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功能更新。对城市老旧厂房等消极空间的改造利用,不仅盘活了那些被遗忘的建筑,还显著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将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为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对办公用房、水电、网络等设施给予补助”。深圳、福州等地也相继出台,将老旧厂房改造为众创空间的鼓励政策和建设计划。(4)与“办公空间”共享:闲置办公空间再利用。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写字楼平均空置率为18%,沈阳、重庆、长沙等地甚至超过30%。在去库存背景下,将传统办公空间改造为众创空间是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方式之一。众创空间也可以提升整个办公区域的活力,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与合作。有学者将众创空间称为“创新型房地产”,这类物业在北美和欧洲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浪潮中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苏格兰政府通过“闲置房地产议案”、降低税费等手段,鼓励业主将空置办公空间改建为众创空间。在中国,类似实践也在开展。2015年哈尔滨开始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闲置办公用房改建成众创空间。(5)与“高校空间”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比城市其他区域,高校具有显著的人才资源、技术团队和科研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鼓励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除了实验室,高校图书馆也可与众创空间融合发展。德国图宾根大学和其他大学一起,开展了名为“混合图书馆”的活动,鼓励学生、老师与企业合作互动,扩大知识的边界,参与创新实践。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建议在暑假期间将空置校舍改造为临时众创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创新和专业发展。3内部空间:激励创新的开放共享知识共享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持续创新的动力。集群中的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大量的正式交易和非正式的交流增加信任、建立关系,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众创空间内部,开放共享空间是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空间的共享来扩展知识共享和创新扩散的渠道,促进协作创新。(1)办公空间:开放、弹性的流动空间。众创空间的办公空间一般包括共享和独立两部分。共享部分作为主体,一般是开敞式、大开间的公共办公区域;会议室或接待室相对独立,但也会采用玻璃等柔性隔断的形式保证空间的开放性。灵活、开放的空间布局可以营造良好的办公氛围,促进信息流动和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创业者来说,众创空间基本上是创业初始阶段的过渡空间,创业成功或失败后都会离开。因此,众创空间也需要适应创业的弹性特征,通过采取灵活的空间设计、短期租赁等方式,适应创业团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办公基础设施和配套专业服务,营造“即插即用”的工作环境。(2) 公共空间:多样化的社交空间。众创空间非常注重对咖啡吧、餐厅、游戏区和活动区等公共空间的打造,以增加成员之间非正式交流的可能性。非正式交流能够丰富信息、知识和促进知识创新。非正式交流也能够促进团队协作,激发工作热情。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也承载了丰富的开放活动,如相对正式的技术对接会、项目路演以及非正式的餐会、酒会等,促进了创业者与投资者、媒体等外部组织的社会交往,提高了创业项目的外部可见性。在某些情况下,众创空间的空间与活动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了城市创新空间对整个周边地区的开放和共享4众创空间的共享机制众创空间在区位、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三个尺度上实现了空间的共享,形成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促进创新的创新环,并以弹性灵活的方式与城市空间深度嵌入和整合。众创空间的共享效应在城市层面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城市存量空间的更新利用、开放社交空间的增长,以此形成城市的创新氛围,并进一步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城市创新循环 ( 图 3)。
共享理念下的众创空间规划策略
1在城市各层级规划中引入众创空间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功能分区将进一步模糊化,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众创空间反映了信息时代城市就业群体新的特点和需求,丰富了城市创新创业空间的概念和类型。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有意识地促进这种创业空间或创新集群的发展。综上考虑,在总规层面,应树立鼓励众创空间共享发展的策略导向;在控规层面,将众创空间概念纳入用地兼容性的考虑范畴;在城市设计层面,对众创空间的落地提供灵活、弹性的设计指引,充分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融合共享。另外,在进行城市中心区规划、旧城更新、高等院校和科教园区规划时可同步考虑众创空间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城市中心综合开发中预留一定比例的商务空间或居住空间作为众创空间,给予灵活的住房和创业孵化支持,供青年创业者和初创企业使用。2将众创空间纳入城市公共服务配置体系一方面,众创空间具有高度的时空灵活性,由于使用者处在不断变化中,众创空间也具有较强的组织流动性;另一方面,众创空间通常包括办公、社交、休闲及居住等复合功能。众创空间的开放性、流动性与功能混合性使之成为一种类似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众创空间视作未来城市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在布局体系上,可以参照公共服务形成网络化、层级化的布局体系,以促进创新集群的扩大化。但是,也要考虑到众创空间的自身特性,区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共享。3鼓励“生活圈”模下的社区众创空间发展众创空间不仅需满足创新创业需求,还需满足多种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已有实践表明,众创空间存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考虑建设社区级的众创空间。参考“生活圈”模式,以步行尺度为服务半径,建设集生产、社交、休闲及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空间。通过更加开放、包容的运营模式,向更广泛的社区居民群体开放。社区众创空间适应当下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不仅提供了便利市民生活、促进社会交往的空间,还通过根植于本地的社会创新和社会化服务对周边社区乃至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最新发布的《上海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鼓励在社区周边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利用既有空间资源发展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意产业,激发社区创业活力。4推进城市存量空间的众创改造计划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存量空间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存量空间改造为众创空间,不但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而且盘活了僵化的城市空间、提升了地区活力,同时增强了城市功能的丰富性和大众体验的多样性。针对历史街区、老旧厂房及闲置办公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存量用地,众创空间的改造计划也各有差异。历史街区、老旧厂房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激发创意,创业项目可侧重于文化创意类产业;其他闲置空间的改造则可因地制宜,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文化中心将发展体育经济类众创空间。居住闲置空间亦可参与改造,如台北通过“Space Share”分享平台,充分利用民间闲置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创意节点,发展公益型创新项目;上海也在“有机更新之共享社区计划”中提出“因地制宜的空间挖潜和共享使用”。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9期城市众创空间的特征、机制及其空间规划应对
 转载须知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