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F】不同空间维度下的众创空间供给模式及规划探索

2016-10-09 guihuashizazhi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诗意的人文环境、集聚的互联网创新企业、活跃的民间资本和浙商的创业传统等创新优势,使杭州迅速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氛围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梦想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全国众创空间规划建设的典范。作者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吉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骏在《规划师》2016年第9期撰文,文章以创新要素与创新主体空间需求的基本认识为出发点,选取梦想小镇、杭州未来科技城、城西创新走廊和浙江省互联网经济创新走廊四个规划实践,从小镇、新城、市域和区域四个维度,分析四类众创空间模式在空间形式、功能布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异同,并提出规划建议,以期为国内同类众创空间的规划布局提供经验借鉴。
创新要素与空间需求
1
创新要素
(1)创新七要素根据相关创新理论研究,在一个可持续的创新体系里,创新要素是基础,创新链整合是关键,创新服务体系是保障。其中,创新要素通常包括企业、人才、资本、学校、文化、政府和技术七个要素。周国辉将这七要素比作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土壤、水、空气、养分等要素, 阳光即政府的普惠性政策;土壤即创新的平台和载体,如高新区、孵化器和众创平台等;水即金融资本、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等;空气即创新的环境氛围、知识产权保护等;养分即创新人才、团队及创业导师等,创新人才主要蕴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中,也包括个体创业者。(2)杭州的创新种子从杭州的创新要素看,创新人才基本以浙江大学毕业生、阿里巴巴高端人才、“海归”和新浙商为主,内部人才供给依然不足,需要从上海、南京和武汉等地进行人才输入,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基础和高等科研技术方面,虽然杭州集中了浙江最多、最优质的科院院所,但是杭州只有浙江大学一所211、985高校;创新方式也偏重资本和平台创新,互联网横向商业模式创新突出,但纵向原始技术与硬件创新不足。杭州创新的优势要素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本和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在企业要素方面,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创新龙头企业,以及大量依托互联网平台集聚的中小企业。围绕这些龙头企业,以杭州为主体的浙江创业企业吸引了大量市场资本,成长速度非常快,投资事件数量增长率超过 100%,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并与传统的民间资本、浙商创业文化相结合,成为杭州创新创业的主要优势。
2
 杭州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
单个创新要素较强不能代表一个完整创新链的形成,创新配套服务是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形成的重要保障。其中,众创空间的供给是创新配套服务的重要内容,供给方式或能力如何对不同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成本的降低、创新活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创新配套及空间供给的本质是为创新主体服务,因此摸清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是众创空间现状优化和规划布局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杭州众创空间的空间需求调查发现,除对空间成本、形式及租赁周期等有共同要求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创新主体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类型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20~29岁的年轻人群对于服务设施需求程度最高的有游泳池、室内运动场馆、影剧院、商业综合体及咖啡吧等体育、休闲和文化设施;30~50岁的人群大部分已经成家,孩子大都处于受教育阶段,对于教育和医疗设施的需求程度更高。除关注服务设施类型外,创新主体对众创空间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功能业态及资源共享等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杭州大多数众创空间都布局在离中心区较远的地方,现状公共设施配置少、布局分散,而规划建设周期长,落地难,创新主体对日常性创业、集中性生活公共配套的需求最为迫切;第二,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常偏向大业态,忽视小业态,创新主体对多样的、交往性的设施业态需求突出;第三,一些市级的重大公共设施受到行政体制的限制,公共投资与社会服务往往难以实现跨行政区资源共享,其中高品质的医疗与教育设施是影响创新主体能否留下来的最主要两类设施。
众创空间的供给模式
1内部独立式空间供给模式—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1)梦想小镇:镇区、校区、社区的相互融合梦想小镇核心区块的总面积约为3km²,是在国家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浙江省、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背景下,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蓬勃的产业前景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梦想小镇的创新空间组织主要以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创新生态以科技城开放、包容和创新级服务的政务生态系统为支撑,以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为驱动,同时促进与杭州师范大学校区、仓前镇区在公共设施和城市服务上的共享,建立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和多样化的众创空间,形成了镇区、校区与社区相融合的创业生态系统。(2)杭州未来科技城:从高门槛、精英创新到存量创新杭州未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113km²核心区面积为34km²,与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未来科技城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为国内四大人才特区和科研基地。杭州未来科技城与国内一般新区、新城的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历了从增量扩展到存量更新的发展历程,其众创空间的形成过程也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增长发展模式下,众创空间逐步形成了以海外高级人才为主的海创园、阿里巴巴淘宝城,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主体的大量科技地产类写字楼或园区,这些众创空间在形式、功能及管理上基本以相对独立、封闭的精英式创新模式为主,门槛高,众创空间之间要素分享与流动低,如在创新配套上呈现典型的“院内小配套完善,院外大配套缺失”现象(图2)。第二阶段,就是以梦想小镇为代表的存量创新开发模式,利用旧仓库、古镇区和旧工业区等,建立低成本、开放式、共享的众创空间,有效促进了杭州未来科技城内部创新要素及其他地区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
2外部合作式空间供给模式—杭州城西创新走廊、长三角国家创新共同体(1)杭州城西创新走廊:打破行政隔离的创新流动通道杭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了创新要素的地理集聚。其中,传统的文教、科研、大学及文化创意等企业主要依托拱墅区、下城区、西湖区及滨江区白马湖等优质环境区域进行布局。创新型的校区、园区和小镇等基本围绕着西湖西溪湿地、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布置,工业制造及相关的科研院所集中在青山湖科技城。这种创新生态群落的空间分布,虽然有利于创新要素和众创空间的快速集聚与规划建设,但是由于不同创新群落分属主城区、余杭区和临安市等不同行政区管辖,众创空间之间在交通、基础科研、高校资源等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创新主体也受到属地化的行政服务、城市配套和创新孵化等资源的限制。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建设经验,杭州市政府提出建立杭州城西创新走廊的战略布局。该走廊始于浙江大学,止于青山湖科技城,全长约为33km,全域面积约为500km²,其中创新创业空间面积约为50km²。通过省(市)区三级政府合力,建立了“杭州创新走廊委员会”创新平台,将西湖区众创空间、浙江大学创新资源、城西海外高级人才、梦想小镇、阿里巴巴、杭州师范大学和青山湖科技城等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串联起来,通过打通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同时,以走廊为平台,打破西湖区、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临安市青山湖科技城在行政体制上的分割,实现市级高品质医疗、教育、孵化及交通枢纽等资源的共享,满足创新主体对城市配套的需求,合力打造浙江众创空间的人才特区、创新特区和创业特区 ( 图 3)。(2)长三角国家创新共同体: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创新共同体相关研究指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间创新联系最密集的地区。从创新公司数量及全国重点城市分布看,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以上海和杭州为中心,包含南京、苏州等地的整体创新趋势。而从互联网创新龙头企业集聚看,上海、浙江和江苏的互联网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高出第三位的广东近一倍。基于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特性,杭州不仅需要在市域内部向西构建城西创新走廊,还需要走出浙江,与长三角的国家创新龙头城市—上海对接,积极融入到区域创新网络中,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与集聚 ( 图 4)。
浙江省互联网创新经济走廊核心范围是以上海、嘉兴和杭州三市为主体,涵盖湖州、绍兴、宁波、金华及苏州等地市。该走廊立足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凭借杭州龙头互联网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优势,与上海以国企和跨国公司、科研院校和高端人才集聚为主的精英创新模式、苏州以外来资本和引进能力为主的外源式创新模式形成差异互补,协同宁波—舟山国家级新区、温州互联网金融改革区、金华—义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增长极,构建长三角国家创新共同体,将区域众创空间、高新技术和产业集聚平台网络化,促进创新主体在区域不同创新空间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全球创新竞争 ( 图 5)。
众创空间的规划探索
1小镇维度:开放式空间创新(1)因地制宜,四区叠加小镇维度的众创空间应结合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科研教育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规划小镇众创空间组织模式,提倡“有核无边”的开放式布局,差异化地融合园区、社区、景区及校区,实现“四区叠加”发展。在空间尺度方面,建议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和建设面积分别控制在3km²和1km²。在一定的空间边界内,规划应通过功能混合、空间复合和配套多元的手段,高效集聚人才、技术及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和升级,形成地方发展的新增长点。(2)从小众走向大众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生产工具的普及,微成本创业已经成为趋势,一批极富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创客队伍正在形成,并诞生了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特色小镇规划应主动创造与培育适宜创客经济发展的内部空间环境与外部交流平台,即在为创业者们提供相对完善的内部创业空间、交流场所和居住配套的同时,积极促进人才、资本、企业等创新要素与外部众创空间之间的开放、流动。通过内外交流,提供实现创意思路以及产品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打通创客创业的渠道,让更多兼具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创业者快速成长,形成创客—创新—创业的小镇生态环境。2新城维度:混搭式空间创新(1)正式空间和非正式空间混搭以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发展历程为借鉴,新城众创空间规划布局不仅需要高端、正式的创新空间(如海创园、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等),还要重视低成本创新空间与非正式交往场所,孕育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模式。新城规划应构建普通社区、创业小镇、高端社区、人才公寓社区及国际社区等多元的创新社区,将商业、创意、办公、产业和居住等功能相互融合,通过增加非正式创新空间,降低自下而上的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覆盖到新城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使自上而下的正式空间与自下而上的众创空间相结合,提升新城创新创业的可持续性 ( 图 6)。
(2)大配套与小配套混搭根据对创新主体的城市配套需求的分析,创新主体不仅需要众创空间内部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还需要城市层面的高品质、规模化、日常生活化的公共服务。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为解决“院内小配套完善,院外大配套缺失”的问题,满足创新主体对城市高品质配套设施的需求,杭州市政府应加快一站式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为新城提供“人气”,如近期重点推进海港城、淘宝三期综合体、建工项目核心区商业综合体、万通城市综合体、奥克斯城市综合体、永乐影视文化综合体和保利地产商业街等一批商业项目。此外,新城规划也要提供就近、便利的城市日常生活配套设施,在创业人群及本地居民平时活动范围及周边地区,规划布置便捷的便利店、商业街、社康中心和幼儿园等设施,如通过迅速导入新商品或近期热点商品,以吸引年轻人群消费,并提供代售公用事业费服务,为周边居民缴费以提供便利。
3市域维度:链条式空间创新(1)蓝色创新链:优质生态资源与一流创智资源结合美国纽约硅巷和西海岸硅谷的发展模式是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主体空间需求的两种典型模式,其中硅谷模式是自然环境、高效环境、企业环境与创新氛围有机结合的典范。以杭州城西创新走廊为例,走廊拥有西湖、西溪湿地、南湖和青山湖等众多优质自然资源,但这些地区过去更多的是以旅游、房地产等商业开发为主,创新和创业空间似乎只能与旧厂房、高新园、科技园等挂钩。杭州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将创新创业与优质的自然资源结合,在西湖、西溪湿地、和睦水乡及青山湖等地布局一流的创新空间,吸引若干进入全球一流行列的著名大学和世界级实验室,争取成为跨国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逐步形成一流创智集群与蓝色创新链条,培育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集群和科研群体;在进行一流众创空间规划布局的同时,构建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性配置平台,培育和造就具有全球功能且影响区域资源配置的技术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人才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风险投资集聚地之一和创新人才配置中心 ( 图 7)。
(2)棕色先进制造链:预留“互联网+ 先进制造”发展空间创新的结果需要有产品的出现和利润的保障,除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外,大多数创新都经历了创意—设计—中试—样品—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为有效降低创新产品化过程中的成本,保障创新主体产品利润和效率,需要加强众创空间与制造园区的科技转换能力。在推进以互联网平台创新为主的众创空间规划建设的同时,需为“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预留空间,防止因创新创业过度资本化和虚拟化而挤压实体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可划定制造业布局控制线(棕线),将产业园区边界作为未来制造业布局控制线,在产业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制造业,保证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规模的稳定,内部功能保持适度弹性,与周边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如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以义桥、永乐和朱庙作为主要产业化基地,承接杭州未来科技城孵化成功后用地规模需求相对较大的生产制造型项目 ( 图 8)。
4区域维度:联盟式空间创新(1)建立线上平台与线下培育体系,建立“创客 +”平台服务联盟基础教育和高等科研资源是创新主体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如何让这些资源在区域层面可以跨行政区进行共享,是联盟式空间创新的重要探索。以浙江为例,建议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浙江教育科研资源网络化,鼓励政府与企业联合,建立线上平台与线下培育体系,如创客学院、“创客+”中心,通过第三方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以及开发组件、推广、融资等服务;同时,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SETM向ESTEEM 人才的转变,加强社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培养,以及企业自主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等途径 ( 图 9)。
(2)催化关键创新领域的突破,创建浙江工业互联网联盟依托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和各类智能终端的重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抢占产业制高点;由龙头企业牵头,采取开放成员制、数据共享与制定通用标准等手段,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园区、企业联网,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实体的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 ( 图 10)。
(3)探索在线城镇化,建立互联网城镇创新联盟充分利用浙江活跃的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和地租,促进农村外来务工人口的回流,并吸引社会精英回到乡村;促使线下实体经济生产运营、资源利用、社区组织方式和空间营建的变革,整合城乡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源;建立“DT城市”智能服务体系O3,形成互联网城镇创新联盟。其中,政务服务实现“C2G”治理模式,坚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政务服务中心,打造“为民城市”;便民服务实现“一体化”保障模式,坚持为所有市民提供O2O、门对门及全生命周期的“淘宝式”综合服务,打造“便民城市”;基础服务实现“平台+端”的运营模式,坚持以“云网端”为服务平台,激活“共享经济”,打造“助民城市”。(4)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浙江创新工学院有效整合浙江高等教育、科研和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建立浙江创新工学院,赋予独立法律和经济地位,共同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大孵化器”计划;整合走廊各级孵化器,打造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生态链;积极谋划区域级实验室建设计划,倡导大企业、跨国公司第三代研发中心参与建设区域级实验室计划,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信息反馈”的创新链条。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9期不同空间维度下的众创空间供给模式及规划探索
 转载须知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