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篇双核心期刊编辑抢着要的文章,到底长啥样?

2016-12-20 学术中国 浙传学报

文章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作者本人的学术声誉,同时也与学术刊物的未来息息相关。定位和口碑,会随着刊发水平的高低而逐渐改变。

对于一个纯粹的出版人而言,刊物的沦落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只要学术研究依然拥有一丝自主,好文章便是永恒的稀缺资源。

孔子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写一篇好的学术文章,各种指导实际操作的方法到处都有,而本文要说明的是:

一位资深学术编辑眼中的好文章,是什么样子。

也许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嗯,我这篇文章写得,我很满意!C刊应该没问题!然而一段时间以后,却收到了刊物的退稿通知,心理、现实两种落差之大,一时间让人很难以接受。

湖北某C刊的责编告诉我们,像他们这个层次的刊物,每期来稿量远远超过刊发文章数,在阅读的头2个小时里,学术部便要“枪毙”近半数的来稿,而这个阶段离外部审稿意见还非常遥远。

面对庞大的稿件数量,人的因素也逐渐凸显。阅读欲望、录用倾向 …… 在一位学术编辑眼中,审稿的思维亦由浅入深。一份稿子,是否能经过层层思维选拔,决定了它最终的命运。

一、选题及刊物匹配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 —— 如享誉全球的《Nature》、《Science》、《Technology》等等 —— 都有着自身专攻的领域。“流动的关注,铁打的领域”,这是在刊物创办之初便已定性的东西。

选题是否和刊物匹配,这是编辑审稿考察的首要任务。

当然,我们并不是针对拿干细胞合成的文章投《数学学报》这种级别的错误,而是每个大学都有它比较关注的领域,而它的学报也是如此。比如在古代文学领域,郑州大学对“《文选》研究”相关课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同等情况下,《郑州大学学报》的社会科学版较倾向于刊载《文选》研究相关的论文,这是非常自然的。

甚至有的编辑部,明确要求每一期(或每隔一期),要至少刊载一篇所关注领域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但没有调查清楚也会事倍功半。



这种要求有很多面孔 —— 第一作者要求博士及以上学历;或是优先考虑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是要求有基金项目……

编辑和大家一样,谁不想选好文章呢?但人总是斗不过规则的,所以在投稿前,调查目标刊物的用稿偏好非常重要。

怎么调查呢?上网检索,问导师、师兄师姐,调查刊物往期文章,直接打电话、发邮件给编辑部 …… 以上方法均可。

二、来稿格式

毫无疑问,如今所有刊物,对来稿格式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有人可以不管格式吗?有的,确实存在一些享誉盛名的权威或老教授,不是因为他们排斥格式,而是因为他们要么很忙,要么写作习惯(如手写)不允许他们讲究现代投稿格式。

在你没功成名就、一门桃李之前,严格比对投稿要求修改格式是最好的做法。如果我们收到一份格式不符的投稿,基本上都会直接打回去。

“格式”只是一个概括性的词汇,它包括文字、符号、页码、间距、字数等等。

修改顺序一定要由全局到部分。

我们曾经审过这样一份来稿,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重前后文段的一体性,这非常好。为确保这一点,他的后文写道“在前文X页的XX部分,……”,然而规定的字间距比原文要大,这位作者最后调格式时,由于字间距的改变,文中相互关联、引文的页码也跟着改变了。但我们根本没时间一个个找出来,重新匹配上。

所以,一般来说,按照“字数→符号→间距→图片→页码→文字表述”这种顺序来整理文章,相对而言要安全一些。

三、图片的目标突出、清晰度

如果需要上传图片时,还需特别注意图片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要单独保存的分辨率较高的原始图片。一般情况下,我们推荐大家注意以下两点:突出目标,清晰度越高越好。

前者没啥大问题,重要的是后者,“清晰度”这个表述包含了2个值得注意的信息:第一,要注意图片的分辨率。一般刊物需要的分辨率是300dpi,但这只能算一个准入标准,很多时候它并不能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体验。

此前,某生物学C刊的编辑朋友和我吐槽,前些天他手上分到的一份稿子,文中的图片让他看得眼花,一问主编,原来是编辑部的约稿,正好给他个由头,直接把文章扔给编审了。

如果是自然科学(如生物、物理)领域,600dpi至1200dpi是非常必须的。

第二,希望大家注意刊物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在彩色显示中,某些图片非常直观鲜明,然而一旦进行黑白打印,目标对象时常得不到突出体现。这时候需要的是特殊注明操作,或者更彻底的——换一家刊物投稿。

四、正文写作

这一点大家谈得最多,至今也比较明确。

作为一个学术编辑,如果你的选题、格式、图片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便会看文章。一般而言,投稿文章对以下几种信息较为关注:

第一,文献运用。学术论文不可能回避所有前人文献,一个人对文献的操控水平,直接体现了他最基本的学术素养——严谨与否,道德与否,水平高低,写作习惯,老练与否等等——这些信息是藏不住的。

第二,硬伤。硬伤是一篇论文中最低级的问题。它直接折射出来稿人员的研究能力。错误越离谱,学术编辑的阅读欲望便越低。一篇有硬伤的论文只有四种解释,对于学者而言,这其中任意一个,代价都非常沉重:

1. 如果是失误,供稿人检查不够细心。

2. 如果是有意为之,供稿人学术视野窄。

3. 供稿人学术水平低。

4. 供稿人有意隐瞒、歪曲他人成果。

第三,文从字顺。作为一位学术编辑,我们从未想过,在硕博圈这个层次以上的科研群体,“文从字顺”居然会作为投稿文章的一个明确要求。许多人会想:“这可是高知阶层,文从字顺多么理所当然。”然而现实是,近些年来,有相当部分来稿,连文从字顺的要求都达不到。

太口语化,错句病句,在目前的稿件中比比皆是。

第四,逻辑严密。简而言之,便是要求来稿文章在说明问题时有层次感,同时要求行文思维缜密,突出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这部分大家谈的很多,本文便不过多涉及了。

五、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前些日子,负责古文字方向的编审小组接到了一个投诉电话。

电话中,一位投稿者高声叫骂“为什么不给审稿专家名字”、“我要直接和他们辩论”、“上哪一期为什么不给确切的回复”……

组内脾气最好的小姑娘不吭不卑地打了10多分钟太极,才把对方平复下来。

没错,这便是编辑部的日常。

学术编辑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有着非常高深的了解。所以在审稿程序上,编辑部会把拟采用的稿件发给相同领域的外部审稿专家,一般而言,较专业的审稿意见主要来源于他们。

久病成医,编辑个人的知识修养,也逐渐在感兴趣、较熟悉的领域建立起来。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来源于职业、平时的积累,所以提出的修改意见并不一定正确,在此,我们首先要和诸位说声对不起。

同时,大家也应该了解这样一个信息:编辑部给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在我们看来,您的来稿只要稍作修改,便可以达到本刊的采用标准。无论如何,我们是抱着“让文章更好”的初衷来提意见的,虽然不一定都对。

了解这一点之后,大家应该如何对待编辑部意见呢?

1. 在学术出版领域,刊物编辑部在视野、操作等方面有着更深厚的积累,由此,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来稿人员或可充分考虑编辑部的意见。

2. 若编辑部的意见是错的,请尽量心平气和,回信阐述和辩驳,若事实证明确实是编辑部的错误,我们非常乐意遵照来稿人员的意愿。

3. 请大家相信,学术编辑不会故意刁难某篇来稿。这没有意义,刁难一篇文章后再把它毙掉并不能让某期刊物更好,工作量上也很不划算。因此我们希望双方能真诚、平和地进行交流。

六、有争鸣色彩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两份同样出色的文章争夺一个版面,编辑部会选择哪一篇?

大多数编辑肯定会选有争鸣色彩那篇。

在任何时候,严肃的科研都是更近一步接近真理。一份严肃得体、客观扎实的好论文自然受欢迎,然而在此基础上,有争鸣效果的论文则更为难得,它是最有可能不平庸、不抄袭、能刺激学术生长点的文章。

科研进无止境,学理越辩越明。在学术争鸣中,逻辑、材料、解读、方法等等会不断地向更深层次推进。

抛开文章的学术成就不谈,仅仅是它的影响便已非常巨大。

一份扎实、得体的争鸣文章,它讨论的内容是个热点问题,甚至这篇文章本身也会成为热点。它不仅能让推动目标问题的解决,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声誉,同时,它可以炒热一个话题,甚至炒热一份刊物。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学术编辑部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