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振数字经济: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前景剖析(上)


作为支撑多领域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全链条的“新基建”,虚拟现实技术被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发挥泛在影响力,催生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被列入“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由工信部印发,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应用创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跻身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兴战略方向。

与多行业深度融合,2020年虚拟现实市场规模达413.5亿元,同比增长46.2%。特别是,随着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元宇宙概念热度高涨,相关产业由单点突破转变为生态扩张,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潜力再上新高度。

虚拟现实技术大跃升,奏响发展变奏曲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 VR,是信息三维化的载体技术。而当下,信息三维化是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的底层革新。

底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是承载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以往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信息的方式不断变化:从2G 时代的短信文字信息、转向3G 时代的贴吧图片信息、再转变为4G 时代的视频信息,其中承载的内容信息密度、可体验维度持续得到升级。

步入5G 时代,在解决了传输基建问题后,三维化的信息成为主流。所谓的“全真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实体和电子方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三维信息构成的。诸如全景内容、环物内容、模型内容等,都属于 VR 内容的范畴。

VR 是信息三维化的载体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涉及范围广,这与其漫长的技术发展历程休戚相关。在其技术成长曲线中,概念萌芽期、技术萌芽期、技术积累期、产品迭代期和技术爆发期五个阶段,发展步调十分清晰。


  • 1935年,美国科幻小说首次描述了一款特殊的“眼镜”。这副眼镜的功能,囊括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虚拟现实概念,被认为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萌芽。


  • 1962年,电影行业为一项仿真模拟器技术申请了专利,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原型机,标志着技术萌芽期的到来。


  • 1973年,首款商业化的虚拟现实硬件产品 Eyephone 启动研发,并于1984年在美国发布。虽然当时距离理想状态甚远,但开启了关键的虚拟现实技术积累期。


  • 1990年至2015年,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进入游戏领域,实现了 VR 技术产品化落地。飞利浦、任天堂等都是当时的佼佼者,直到 oculus 出现,VR 真正意义上进入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 2016年,随着更优质、轻便的硬件设备出现,以及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强带宽等各种基础条件的完善,虚拟现实技术迎来了爆发期。


大发展中的精细化,核心要素全面厘清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5G 快速商用以及“非接触式”消费需求等因素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不过在各类应用实践中,非专业人员很难厘清技术概念。提到虚拟现实,很多人会和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概念混淆,而这三者到底有什么异同点呢?不妨在视频中寻找答案。


除了应用场景、技术难点等差异,各项技术在用户侧的核心参数也有所不同。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用户体验由三部分组成:沉浸感、流畅度、可交互度,且三个部分都可以细分为多个核心参数指标。


>> 沉浸感:用户的感官体验是否自然?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现实的模拟主要集中在视觉技术。让用户在“全包围”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体验到三维空间化的视觉感官,是沉浸感的关键。

沉浸感进一步细分,将会得到视场角(FOV)、刷新率(FPS)两个核心参数。

其中,视场角的大小代表着光学仪器的视野范围,比如人类单眼 FOV 为200度,双眼的重合 FOV 是120度。那么,VR 设备的视野范围就要以此为标准,靠拢甚至超越,让体验者忽略屏幕感,拥有身临其境的空间感。

刷新率是指电子束对屏幕图像的重复扫描次数,刷新率越高,所显示的图像(画面)越稳定。过低的刷新率会导致图像闪烁和抖动,进而导致眼睛疲劳及晕眩,所以常规会控制在人体较为舒适的60 FPS 及以上。

>> 流畅度:决定沉浸感的持续程度

流畅度的核心参数主要体现在丢包率(PLR)上。现阶段,大部分虚拟现实设备的体验内容与网络关联性强,有些内容可直接线上观看,有些内容则需要经过云端校验或者逻辑处理,才能在客户端上展现。

因此,网络包的丢失率严重影响着体验效果。丢包率较高便会出现卡顿等现象,使沉浸感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

>> 可交互度:
用户主动交互时,环境对于操作交互的反馈情况

简单来讲,就是越接近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用户沉浸感越强烈。例如,篮球砸向地面后,则符合真实的交互体验是篮球反射弹起,这就需要基于现实做好交互设计的预期。

可交互度的核心参数为动画时延(MTP),是指当用户发起一个交互动作,其预期反馈抵达体验者的时间。同样是篮球,从用户通过 VR 硬件设备抛出篮球,需要经历篮球扔向地面的交互动作→指令抵达云端进行逻辑判断→云端反馈指令下发到客户端→客户端进行逻辑运算、渲染等多环节,才会形成用户看到“篮球弹起”的画面。这个过程中,收尾的时间就是 MTP。MTP 时间越短,可交互度越好,用户的沉浸感、真实感越强烈。

经历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则细分,也正朝着更为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关于其制约与核心能力、发展前景等更多内容,我们将于下期接着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