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 | 潮剧原来是这么来的

2016-08-22 文化精神生活更美 广东文网

潮汕潮剧

文 | 广东文网

广东文网讯 上周,34名来自澳门的潮汕籍青年学生参加了三天的“潮汕方言与文化”培训课程。青年学生们与潮剧演员一起学表演,感受了潮剧中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流行于潮州地区,是一个用潮州话演唱的古老的地方剧种。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欢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下欣赏,这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了。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它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明末时,潮剧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据《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唱白都以闽南方言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清代,潮剧在潮汕及闽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龙称:“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载:“俗好演剧,导淫增悲,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编成歌曲,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不为无助。”

从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载:“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流传鄙俚不堪之小说,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而且“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


潮剧现有传统剧目可分成两类。其一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高艺术水准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闹开封》等。

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文人学者也关注着潮剧,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广府 | 立“状元坊”,为了纪念一个人

雷州 | 敲锣打鼓、红红火火“过火海”

客家 | 我们诞生在这里,石城


本媒体因需而编辑自网络之内容,仅为传播更多资讯为目的,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负责。文章观点亦不代表本媒体;内容版权属原作者。

▲ 点 击 顶 部 广 东 文 网 订 阅 吧!

▼ 点 击 这 里 浏 览 更 多 资 讯 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