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 它很“土”,却是一株独特的“山茶花”
潮汕歌谣
文 | 广东文网
广东文网讯 近日,河源紫金县瓦溪镇半岗村车坝村民小组举办了第十七届客家文化节。在文化节文艺演出晚会上,该村花朝戏舞蹈队表演了花朝戏《春牛歌》,表达了群众的美好愿望。
紫金花朝戏是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的稀有剧种,用客家方言演唱,起源于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98年,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将花朝戏誉为“山沟里的山茶花”,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以来,凡庙宇落成或诸神诞日,乡人便请来巫师设坛祭神,巫公、巫婆,手执小锣和扇子,在唢呐、锣鼓伴奏下,边歌边舞,向神朝拜,意在请神消灾降福。清光绪年间,艺人根据客家地区的民情风俗,在这类演唱中加入人物情节。因这种演出谐趣花俏,同肃穆虔诚的“神朝”形成鲜明对比,故人们称其为“花朝”。
➊ 图片来自 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
“花朝戏”常见的人物不过村夫、农妇、财主、泼皮,班中有“官高不过七品”之说。程式动作不过涉水、过桥、碾米、推磨、纺棉、织麻、采花、挑担。在花朝戏的表演上,闻不到醉酒贵妃身上那露华浓重的香气,也没有武将一身青罗战袍和转得让人眼前发晕的虎头靠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却将这着实“土”的花朝戏誉为“山沟里的山茶花”。花朝戏的独特之处可见一斑。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来自于民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宣扬了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见证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作为客家的文化瑰宝,紫金花朝戏在探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➊ 图片来自 紫金论坛
延伸阅读
本媒体因需而编辑自网络之内容,仅为传播更多资讯为目的,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负责。文章观点亦不代表本媒体;内容版权属原作者。
▼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