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他们会说话

士继新媒体工作室 重庆理工大学 2021-12-05

校之重,莫过于历史岁月的积淀一校之美,莫过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校史馆便是这样“重”与“美”的存在年母校迎来八十华诞史馆小理闻风而至你是否也好奇咱学校的岁月历程呢你是否也想感悟咱学校的精神内核呢跟着小理一起去校史馆打卡吧


     重庆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校史馆选址于学校中山图书馆负一层,坐落于校园的中心位置。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兵工背景的本科院校,重庆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不仅承载着叙述学校历史发展的作用,也是众多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馆内以学校特有的“抗战文化、红岩文化、兵工文化”作为文化积淀,以“工业救国 临危受命”、“艰难创业 曲折前行”、“改革开放 创新突破”、“追求卓越 实现腾飞”四大板块作为历史记叙,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序厅和四个历史时期展厅,展示了学校在80年发展历史中所经历的峥嵘岁月。


序厅



第一展厅

工业救国 临危受命

(1940-1949)


     1940年“九一八”之际,在抗日烽火的辉映下,21厂技校浴火而生。技校的诞生强而有力地推动了21兵工厂的建设发展,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夺取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争年代所孕育的爱国主义和红岩革命精神,已经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每一个后继者的血液里,激励我们在为国家民族繁荣强大而努力拼搏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第二展厅

艰苦创业  曲折前进

(1950-1985)


      新中国的曙光揭开了学校历史上新的一页,从顺势而生、筚路蓝缕到栉风沐雨、展翅鹏飞,前进的道路上纵然崎岖坎坷、荆棘满途,“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精神却永远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


第三展厅

改革开放  创新突破

(1986-2008)


     复校建院以后,在中国兵器工业“军转民”和学校由“以管为主”向“以工为主”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开创了一个自强日新的建设发展模式


第四展厅

追求卓越  实现腾飞

(2009年-至今)


    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之后,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狠抓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开启了学校建设发展新的篇章。


     小理边走边看,细细咀嚼这一幕幕厚重的历史然,周围开始热闹起来,是谁在说话?


1.

文化浮雕

嘿!我们是浮雕三兄弟,看到我们了吗?我们仨分别代表了学校不同时期的文化。我是左边的浮雕,代表的是抗战文化:1940年硝烟炮火之中,在李承干校长的带领下,“士继公学”诞生了!从此,重理工人不懈奋斗,走上日益腾飞的道路。还有我!我是站在中间的浮雕,我代表的是红岩文化渣滓洞的监狱之中,红岩英烈余祖胜坚贞不屈,鼓励狱友们的革命斗志,彰显着不屈不挠与顽强奋斗的精神。我呢,代表的是兵工文化学校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成长过程,从“工业救国,临危受命”到“艰苦创业,曲折前进”,再到“改革开放,创新突破”,到现在的“追求卓越,实现腾飞”。

     我们仨会一直在这里,向大家讲述重理工这部厚重的历史。


2.士继门

      小理!快从浮雕三兄弟那边回头来看看我,我是mini士继门。知道“士继二字的意思吗?士继”源于我校第一个校名“兵工署附属第十一技工学校”,因涉及军工需对外保密,“士”是“十”和“一”的组合,“继”是“技”的谐音,故当时对外称作“士继公学”。

     我在校史馆里担当一个时光隧道的作用。穿过我,大家就可以进入到我校发展的历史长河。那些连接历史记忆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们,是我校发展的“见证者”。它们可能锈迹斑斑,但这正是历史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它们也许残缺不全,但它们的存在就足以令人赞叹;它们虽然可能已经旧到不能翻阅,但光是看它们一眼,那厚重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


16次更名墙

3.

     从士继门外一眼直达的便是我更名墙噢。我身上镌刻了从建校到现在的十六个校名,从“兵工”到“理工”,每一次更名,都在顺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每一次更名,都在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正值重理工八十周岁,我希望我的存在能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明德笃行,自强日新”校训,学习“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更好地创造自己和重理工的未来。 


1950年綦江铁路建设模范奖状

4.

     从士继门往左走进来,中间的第一个展示柜一看,便可以找到我啦。坚守、拼搏、奋斗、奉献,是我所代表的意义。兵工岁月,燃血铸魂。一名名重理工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在最艰苦的条件中,完成了最卓越的壮举。

     时间倒回1950年初,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校友龚至刚同50余名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去往当时穷乡僻壤的綦江修建铁路。在綦江每日步行数公里去工地,山包地质不稳不断塌方,数十人挤在一间小屋子等等恶劣条件下,他们硬是坚持了下来,体现了不畏艰险的士继魂。在80周年之际,我被送到校史馆,希望大家能铭记这段历史,继续把这份士继魂传承下去!


5.《汽车学术论文集》

移步到旁边的第二个展示柜,这本深沉而有内涵的文集就是我。我是《重工车辆工程学院汽车学术论文集》,捐赠者是车辆工程学院首任院长何渝生教授,请你轻轻地打开我,你会看到,里面每一篇论文都是夜以继日的挑灯奋战,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老师们对汽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如今的重理工车辆工程学院在全国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而“我们”的存在正是告诫重理工汽车人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6.

《1974式双37高炮的电传动装置基本原理与使用(初稿)》


我在《汽车学术论文集》的对面,纸质泛黄,名字都快被岁月侵蚀掉了。我诞生于1982年5月,我的创作者们是刘纯莲、黄骥章、郑克伦和卓家凤。1969 年我校改为国营七一仪表厂(代号5077厂),接到重任:为国家造高射炮。当时工厂“一穷二白”,高射炮是精密仪器,但是当时的车间里空荡荡,没材料,没设备,电线没有电,连个像样的机器都没有。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所有的基础工作,包括牵电线,搭梯子,爬电线杆,都是当时的职工跟着师傅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我的创作者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开始研究、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创作了我。我很自豪为高炮部队培训技术骨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国防事业做了一点贡献。我在展馆中回忆岁月往事、看今朝故事,“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被一代代的重理工人延续传承。


长画卷《士继征途》

7.

    我躺在一张长长的展示柜里。我的出生就不平凡!我是为了庆祝母校八十周年华诞而诞生!我有1940厘米长,80厘米宽,我可不是任意瞎长的,这俩数字分别是我校创立的时间及八十年的历程。在我身上大家可以看到滚滚长江、抗日硝烟还有红岩风骨;可以看到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的山水花草和校园景象;可以看到我们重理工八十载春秋的风雨历程和重理工人无惧风雨、不畏困苦、披荆斩棘、昂然前行的精神气质。

时栅位移传感器

8.

     我外观是个不太显眼的银色盒子,但是我在校史馆里小有名气。

     我的名字是时栅位移传感器,是基于时空坐标转换原理的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传感器。我由学校彭东林教授发明并命名,这也第一次由中国原创发明、中国人命名,并被列入大学的统编教材的传感器。说起来我就好自豪!原创性,先进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都有我还获得了好多荣誉呢: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5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这些荣誉都来不易。

     2018年年底,国家最高法定计量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根据在重庆理工大学的两次现场测试结果和一次在北京与国家角度基准的比对结果,正式出具了纳米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检定报告:在任意360°量程内,精度为±0.09,分辨力0.01。这是在2016年度已达到的“国际领先水平”基础上取得的新突破,精度和分辨力均提高了2倍,达到了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理工的科研团队我和我的后辈们身上投入了无数心血。他们一靠热情,二靠坚持,用行动诠释了对科研事业的热忱。从“铁三角”创意先锋队到现如今50余名师生组成的“战狼”团队,他们用二十余载的日夜奋战,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寒暑假全天工作是必须,除夕仍坚持岗位更是常态”,彭东林教授这句话让我敬佩不已。“二十年科研路,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刘小康教授,对科研“用情至深”,每天进实验室,做科研、看数据,多年来坚持每周与研究生召开分析讨论会为了准确获得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走访100余家客户是每年常态。高忠华作为团队产品研发设计“领头羊”,负责公司技术支撑,为了使产品设计紧密结合市场,市场调研是必须的。“一到目的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超强度的产品市场调研,休息和用餐时间基本顾及不上

     从跟跑到领跑,冲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重理工的校训“明德笃行,自强日新”。


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他们见证了重庆理工大学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重理工的辉煌与不凡!小理在记录着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慢慢踱步,时而驻足,听着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部分资料来源于校史馆、校友口述

文案:杨泷  王加政  黄绮晴  刘馨  蒲佳 

 袁艳玲  周嘉雯  张芸靖  吴永茂

排版:何茂竹

封面:郑秋涵

图片:郑秋涵  王加政 何茂竹

校对:邓靖莎

审核:李岚  徐富霜

党委宣传部【士继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精彩推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