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黄未:坚持以生命影响生命 毕业后回乡创办当地首家社会服务机构
以生命影响生命,助人自助
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帮助社区老人健康生活……这是黄未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2013年,从母校重庆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她便一直扎根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小事,走进每位服务对象的心里。
Part 01
“生命教育”项目初体验
2009年,黄未第一次走进重庆理工大学。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她的回答很简单。“专业介绍上写着‘助人’,感觉比较有意思,能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对于该专业具体要做些什么,黄未起初并不了解。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生事物,令我好奇的是社工怎样运用自身来开展服务的。”大一、大二时,黄未就接受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白社工的核心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给予。
“听起来很美好,可是真的能做到吗?”黄未充满疑惑。抱着求知的心态,大三下学期,她同本专业的十几名同学参加了学院张恒老师领衔的“生命教育”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那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服务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进入到该项目后,张恒老师首先让他们作为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课程培训,再根据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独立设计课程,要求每个小组内分角色预演一遍,看效果如何,课程设计是否合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此时,张老师就会作为一个督导的角色。他会告诉你,这个年龄段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要接纳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思考如何去引导。”
黄未回忆道,张恒老师曾讲了一段话让自己至今仍印象深刻。他说,“当你在带活动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歌手,如果唱完歌后,台下没人鼓掌、欢呼,你会觉得是观众不好吗?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有没有吸引力,说话的方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去不断地总结。”
这些年,张老师的话依然在心头,黄未也一直坚持用心做好社工服务,在服务中感受并践行着“生命影响生命”。
Part 02
毕业后回乡创业
毕业后,黄未一开始在广东实习工作,后因父母希望能够离家近一点,就选择回到了安徽老家六安。2009年,安徽省成立了社工处,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培育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等政策。2014年,安徽省实施了品牌项目“江淮社工行动”和“共享阳光”。
黄未也恰好在同一年创办了六安市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六安市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好赶上了这波机遇。作为六安市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其立足于六安市社会工作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在“精准扶贫,关注贫困儿童心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进村入户,深入到精准扶贫家庭中,详细了解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建立一户一档档案管理资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贫困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需求。
在“乐老助老”项目中,黄未组织志愿者走进六安市3个社区,向1000多名老人进行调研咨询,提供健康体检、老年人讲座、兴趣班、联谊会等各种活动。
尽管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遇到了问题,但黄未和她的社工们从未放弃。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打算进一步深入社区提供公益服务,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性。”创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在黄未心里始终有一个念头:“人一定是曲折上升的,当我跌落低谷,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曙光。”
Part 03
抗“疫”战线的“最美社工”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黄未作为社工及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已持续工作数月,始终坚守在防控战线上,带领社工团队积极搭建线上工作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同心抗疫。
“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足够的食物和口罩、隔离在家会不会心理不适……”疫情期间,黄未心中始终放心不下困难服务对象,她和同事们通过电话询问具体情况,缓解其心理压力,又多方联系爱心捐助,给老人送去口罩及生活物资。
为了能更便利地接听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黄未还主动将电话转接到自己的手机上,保证24小时不断线,为疫情期间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有时在深夜凌晨,都能接到求助者的电话。
“夜晚是人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不是自己扛不住了,也不会这个时候拨打电话。”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黄未都耐心地倾听,默默地陪伴,温柔地安抚,化解他们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与服务对象建立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需要依靠专业知识以及坚定的信念。”从一名社工专业的学生,到一线社工,再到机构负责人,6年的时间里,黄未的身份在改变,但初心未改。
END
资料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编辑排版:熊锋(实习)
校对:文连强
审核:徐富霜
党委宣传部【士继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