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偶然,忠于热爱
2005年,邵军在机缘巧合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遇,家庭教育的影响加之学习过程中的逐渐喜爱,还在读大三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在这一专业继续耕耘。研究生毕业后,邵军面对未来职业道路的多样选择,但多年来他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力量,渴望作为教师播撒知识的种子,于是他坚持初心,来到重庆理工大学成为一名诲人不倦的教师。在邵军看来,教师这个身份是神圣的。社会对于教师有着高标准和高期望,在邵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二字不仅予以了他自豪感,更多让他感受到的是责任和压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将每节课上成“精品课”一直是他的目标。
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邵军的理想信念源于邓小平对如何挺过他那段艰苦岁月的回答——跟党走,因为党中央是邓小平心中的灯塔。这对尚在研究生时期的邵军触动极深,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共产党的理论方略和政策是先进的、是实实在在为了人民的;教师要“有道德情操”,邵军认为作为老师的职责不应当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应当传递正能量,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要求自己;教师要“有扎实学识”,邵军犹记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紧张感,也深知扎实的学识于这份职业而言的重要性,故而每一堂课他都会认真备课,力求最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邵军曾在担任辅导员时接触了许多留级一次又一次的后进生,这些学生面临着被开除学籍的困难处境,他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本着关心关爱的角度出发去做工作,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邵老师当时对自己的教导,让自己在暗淡中感受到温暖,并为未来而启航奋斗。
在邵军心中,成为“四有”好老师不是这一职业的最高标准,而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严字当头,爱字铺路
谈起初入重庆理工大学的面试,邵军至今印象深刻,当面试官问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时,邵军回答到:“严字当头,爱字铺路。”多年来,邵军始终将这八个字当作工作准则。“严”,严格要求既是面向学生亦是对待自身。对学生,邵军希望他们珍惜时光,在最能吃苦的年纪要能够“拼命”;希望他们把好舵,仰望星空时亦要脚踏实地。对自身,邵军不断学习以求更佳,青竞赛是邵军日常课堂的缩影,凝炼出他的严肃认真,如何从14章的20个专题中精简出最有价值的20分钟展示内容,这是一个挑战。2015年版到2021年版的教程课件,他一一浏览比较;选择导入,列举实例,他敢于创新思维;制作课件,关注时事,他深入课前刨析。赛后邵军表示:“这次比赛尽管艰难但收获很大,通过这样一次梳理,我想今后对于如何刨析一个知识点,我应该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了。”“爱”,关爱学生实际问题,立足长远引导前进。邵军秉持的观点是不论上思政课还是做辅导员工作,都需要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要通过课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于课堂中的教学方式,邵军有他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不管是比赛还是日常工作都不能闭门造车,要与自己的同行交流,要十分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真正倾听学生喜欢怎样的上课方式,为学生考虑未来道路的需求。心系教育,力学笃行
邵军多次提到他在初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大环境对这个专业的误解,但他正在用行动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纸上谈兵,更是能够付诸于实践、助力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源泉。2018年,邵军主持重庆理工大学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4+3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他发现如今许多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便想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式激发其实践性,让其产生的思想碰撞真正有益于学生,通过课内实践、课内外衔接、课外拓展三个层面去实施四个方面的工作。自2021年起,邵军立足中央要求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研究》,他以重庆市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把握来看待红色文化资源,揭示历史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散而独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邵军希望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让观之者共筑起宽阔的历史观念和视野,且重庆理工大学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让它只沉寂在校史馆内,更要渗透进校园文化中。“做一名好老师,不能误人子弟。”朴素的话语诉说着邵军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他清楚知晓,也全力扛起,他时刻牢记着为人师表的职责和担当。他怀抱当年在心中埋下的教育热血,始终步伐坚定地前行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