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还在为了钱而工作吗

2016-08-21 分享智识与见解☞ 书单



本期分享人:书单君书单编辑作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上一期,书单君和“书米”们分享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

生活本可以是打怪升级,我们却把它过得苦大仇深》

(☝点击阅读)


书单君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无论什么爱好,只要变成了工作,做起来就会变得又累又没意思


比如,你喜欢读书,可真做了图书编辑,也许就发现自己下了班什么书都不想再看了。


把创意和乐趣扼杀掉的,真的是工作本身吗?


前段时间,“书米”@Ting 给书单君推荐了一个播放量超过1600万次的TED演讲,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看法。


视频长约18分钟

若不方便观看,可下拉阅读书单君整理的干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8rckeh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先来玩一个智力题

 ▽


房间的桌子上有一根蜡烛,一盒大头钉和一包火柴,现在,请你想一个办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同时,又不能让烛泪滴到桌上


你会怎么做?


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或者,熔化蜡烛的底部,把它黏在墙上?


书单君想,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可能不外乎是这两种方法吧。


实际上,这些都行不通。


不过,只要再思考5到10分钟,许多人就能想出解决办法了:




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只需把大头钉从盒子里取出,将空盒子视为支撑蜡烛的平台,用钉子把固定在墙上,即可。


此题的重点,在于打破“固定功能”的思维:


很多人看到盒子后,通常只是把它当成装大头针的容器——因为,盒子通常被人认为是“容器”,这是它的“固定功能”,从而忽略了它可延伸出的其他功能,比如,作为放蜡烛的平台。


1945年,利用这个“蜡烛问题”,心理学家们做了这么个实验:


他们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成A、B两组。

告诉A组: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看看你们要用多长时间。

告诉B组说: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如果你是前25%最快解决问题的,那就能拿到五块钱;而最快解决的,能拿到20块。(按照通货膨胀,这个奖金的诱惑不小)


结果,你猜哪个组更快地给出了解答?


答案是:被告知有奖励的B组,比未被告知有奖励的A组平均用了三分半钟才解出来。


你没看错——有奖励,但多花了整整三分半钟——这个小小的实验,简直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因为我们印象中的情况是这样的——


公司会设立一些特别奖金,奖励解决特定问题的员工——所谓绩效激励;

父母会告诉小孩子:如果你这次考试考了前5名,就给你买XXX——所谓的物质奖励;

……




蜡烛实验VS我们的经验常识,到底谁错了?


哪些问题不能靠钱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一次实验的结果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在过去几十年间被重复进行了多次,而且结论很明显:


外部奖励在某些情况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外部奖励的手段不仅没作用,更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那么,哪些情况适用外部奖励,哪些情况不适用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Glucksberg曾做过一个山寨版的“蜡烛实验”


依然是要求参与者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不让烛泪滴在桌子上。


而且,参与者同样被分为有奖励和没奖励两组。


不同的是,大头钉被从盒子里拿出来了。



结果如何呢?


有奖励的那组远远地胜过无奖励的那组。


这是不是证明了,奖励依然是有效果的?


没错,但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把大头钉留在盒子里时,需要参与者动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意性的任务

而从盒子拿出大头钉后,参与者不需要动脑袋就能发现那个孤零零的盒子的作用,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机械性的任务




也就是说,当人们处在规则简单、目标明显的情况下,奖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要机械地工作,奖励就能让人更有劲地向前冲。


但当人们需要真正开动大脑潜力寻找解决方案时,奖励反而会让人们眼光狭隘,限制了想象力。


可是,在如今的商业机制中,人们还是用奖励那一套老方法来对待所有类型的工作:无论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还是创意工作室里的设计师,考核奖惩机制实质上都差不多。



但问题是

21世纪的工作更要求创造性


如今,很多公司会把常规的机械性工作外包。


而像会计、财务分析、电脑编程等工作,将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也很容易变得自动化、边缘化。




所以,未来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米”们可以想想,你的工作,是有清楚的规则和简单的解决方案的吗,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就能解决的吗?


如果不是,那你的工作就是创意式的工作,你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真正的“蜡烛问题”。


所以,如果仅靠奖惩来提升这类工作的绩效,是远远不够的。


再举个栗子

经济学家Dan Ariely和他的三位搭档,曾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些研究。他们给这些学生设计了两种游戏:


一种要求创造力

一种仅要求专注


然后,他们给这两种游戏都设置了奖励组别:高奖励组,中奖励组和低奖励组。


结果发现:


在要求专注的机械性工作中,奖励越高的小组,表现得越好;而在要求创造力的创意性工作中,高奖励组却往往表现得最差。


好吧,如果你觉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太笨,或者美国的国情不适用于我们发展中国家,那也可以参考他们在印度做的相同实验的结果:


九个创意性游戏中,有八个高奖励组的表现是最差的。


多个实验都证明了,对于21世纪的创意性工作,传统的绩效奖惩机制已经不好使了,反而容易出现反效果!


但在现实中,管理者们还是扭转不了传统的思路。




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学家曾汇整了51个关于企业内部绩效薪酬的研究,结果明显地表明:金钱的诱因会对整体绩效带来负面效果。


幸好,研究人类动机的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

内在的动因更能改变世界


什么是内在动因?


主讲人丹尼尔·平克认为,内在诱因可分为三点:


1)自主性:人们想要把控自己人生的需求;

2)掌握力:想在举足轻重的事情上做得更好的欲望;

3)使命感:希望所做之事能促进更高、更远的理想。

 

这里,我们详细地谈谈自主性。


雇主首先要给员工合理与足够的工资,让金钱不再是问题,然后再给他们很大的自治权。




这种调动员工自主性的做法,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有趣的工作趋势,获得了不小的成效。


举几个栗子

➀ Atlassian


这是一家估值超3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独角兽”公司。


每年,他们都会尝试几次很酷的实验:跟公司里的软件工程师说: “接下来的24个小时,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和你每天的工作无关,随便你要做什么都行。” 


然后,这些工程师便利用这24小时写出一套套有趣的编程,实现自己平时工作以外的想法,第二天再集体上交。


结果,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计划为Atlassian在创新上带来极大的帮助。


➁ 谷歌 Google


Google允许工程师可以用工作的五分之一时间去做所有他们想做的事情,自由地分配工作时间、任务、团队、做法......


这种完全的自主权为Google带来了很多新产品:Gmail、Orkut、Google News......



(以自由、放松著称的Google办公室)


➂ ROWE


所谓“ROWE”,即“只论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 Only Work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这种方法强调:工作不需要日程表,不需要到公司打卡或坐班,员工不需要在特定时间到公司,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


这由两个美国分析师所创造的工作方法。他们把这个方法在北美十几家运用后,结果,几乎所有公司的工作生产力、员工满意度都提升了。


➃ 维基百科 Wikipedia


上世纪90年代,如日中天的微软开始制作网络百科全书,他们制定了一个叫Encarta的计划,而执行的奖励方式就是金钱——他们付钱给专业人士,让他们编辑每个词条的文章,并安排收入颇丰的主管们监督着整个计划。


而另一个百科全书计划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它开放让每一个网民都有权利来自行编辑词条,所有人都是为了兴趣而作,没人从中拿到一分钱。


后者,就是现在公认的互联网第一词典——维基百科(Wikipedia)。


如果在十年前,你去问一个经济学家:我有两种撰写百科全书的模式,一种以金钱为奖励,一种靠别人的内在驱动力来执行,谁会赢?


相信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支持维基百科的模式。


但现在呢?



(微软词典Encarta之死)


更远地看,未来呢?


内在驱动和外部奖励之间的战争,谁会赢?


书单君相信,内在动机,即自主性、掌握力和使命感,将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目前,科学知识和商业行为之间有条尚未弥补的鸿沟:


20世纪遗留下来的奖惩机制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有效,它们对人们的创造力更是有弊无利;而真正高绩效的秘密,不在于奖惩,而是人心中看不见的内在动力。


在将来,如果我们能撇弃“萝卜和大棒”的想法,用更自由的、更先进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公司、改善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环境,或许,我们能进一步改变世界。


书 单 君 说

看完演讲,书单君想起了一个笑话:


“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的确,可别以为有了高上大的职位名称和办公环境就称得上创意性工作了,谁敢说自己工作的第一动机不是为了钱呢?


很多看起来很光鲜的工作,本质上还是二十世纪的那套老古董。


但是,除了钱,我们是否能从耗费大量生命的工作中得到其它东西呢?


比如,那些以内在驱动为动机的工作能赋予我们的:尊重、自由、兴趣、成就感、使命感,以及人性的光辉


演讲者丹尼尔·平克写过一本书叫《驱动力》,里边有句话说得很好:


“服从让我们能够撑过白天,但投入能让我们撑过晚上。”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少些单调的白天,多些有趣的夜晚。


📝


P.S.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了。这两天,我们后台的订单越来越多,看得出来,很多人都是买来送给最好的朋友或是最亲的人的。


感谢大家的有心。这两天有很多“书米”问是否可以加大产量,需要特别和大家说明下,由于容月是全手工制作,每天最大的产量真的只能做到100份…不是我们不想做更多,是手工确实做不到。


老师傅们这几天正在全力赶工,从明天开始,我们会按照下单顺序发货,请大家耐心等待…美好的事物,需要大家更多的耐心。


还想提前订购的“书米”

可点击下图,进入专属购买链接


另:前段时间卖断货的那款风靡全球的充电神器,昨天到货了。


上次没抢到的“书米”

可点击下图进入购买链接



商务合作 请发邮件至:gulimedia@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