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家里没藏书,镇上没书店,农村孩子拿什么追赶这个属于北上广们的时代? | 书单观察

2017-11-04 书单观察 书单


上个月,清华附小学生的苏轼研究在朋友圈刷了屏,书单君还为此写了篇文章


我在文中说,中国教育进入了分层时代,哪怕只是小学,牛校、重点校、普通校的差距已经在变得不可同日而语。


尖端学校的培养水准,想必大家通过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已经有了感性印象,那么农村、山区等落后区域的基础教育状况,又是什么样子?


本期书单观察栏目的执笔人,是书单团队95后的小伙伴小冒力。前不久,她回到了位于湖南的老家,通过走访学校、书店、亲友,并结合成长经历,对家乡的教育现状有了真切感受和深入思考。


冒力从小学到初中都在村镇就读。我相信这份生动的记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以及农村孩子们让人略为忧心的未来。


1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西部一个普通的乡镇。湘西多山,但家乡的地形属于山地平原,经济算是临近几个乡镇中比较发达的。




爸妈都是初中毕业。我妈年轻时倒是个能写会唱、模样精致的文艺青年,可惜被埋没乡间,没能走上文艺的道路,结婚生娃后,再也没了文艺的心思。


所以,家里没什么藏书,只有《知音》和《婚育》。我的阅读启蒙正是从这两本杂志开始的


当我还是个刚进青春期没两年的初中女生时,就开始偷偷翻阅爸妈订的杂志了。


《知音》的内容大概就是小姨子和姐夫出轨,谁谁谁得了绝症,又是一场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婚育》里面则有很多羞羞羞、啪啪啪的文章


看腻了这些之后,我开始迷恋当时很流行的《未解之谜》系列。


然而,要买到这书可不容易。因为,离我家最近的书店在邻镇,坐中巴车在坑洼的路上颠簸半个多小时才能到。


就这样,我12岁读《知音》,13岁看《婚育》,14岁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未解之谜》。


当时,我觉得自己可牛逼了,因为身边的小伙伴们连《未解之谜》都没看过,所以我时不时还会拿里面的知识炫耀炫耀。


后来,我成了镇里为数不多的走出去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读传媒专业。


由此认识了一些优秀的朋友,他们往往出身城市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


当我还在读《知音》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在阅读文青最爱的毛姆,当我连火车都还没坐过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跟父母去过北京、上海甚至东京、巴黎。


尽管这差距时常让我感到自卑,但相比家乡那些十几岁初中毕业去流水线打工,或者在老家开店的同龄人,我还能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就已经是值得珍惜的了。


2


我离家求学、工作至今已经将近8年。这8年来,镇上的主街越来越宽,街道旁的店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了一家只有过年时生意才红火的KTV。


但唯一不变的,是镇上仍然没有书店。其实,附近十几个乡镇只有一家书店,就是邻镇那家我小时候买过《未解之谜》的“三味书屋”。


这个国庆假期,我又来到书店,发现摆设并没有什么变化。进门最显眼的位置是小孩子用的书包、文具,显然,它们是书店销得最好的商品。


再往里走,是《教材全解》之类的教辅。只在一个书架上,有一些儿童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书,比如季羡林、萧红的作品,与风水、方术、棋谱等大众书籍混放在一起。



▲邻镇“三味书屋”的课外书籍书架


老板谌先生还是跟以前一样,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他告诉我,像萧红和季羡林的这些书,有时候几个月也卖不出一本,在城里卖得非常火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和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里几乎没人买。


赶集的时候,有些孩子路过书店,随手翻翻书,看出有点想买的意思,他就跟孩子说:“娃,只要十几块钱,买本看看呗。”旁边的家长赶紧把孩子拉开:“娃,咱别买,十几块钱买本书还不如待会给你买点吃的。”


既然销售这么惨淡,为什么不干脆全部卖教辅,或者只卖书包、文具?


谌先生说:“作为一个书店,应该要有这样的书,万一有人需要,也好告诉他这里有。而且附近这十几个乡镇,也就我这一家书店。生意虽然越来越差,能混口饭吃也就行了。”


不过谌先生告诉我,也不是完全没人买,相比于年长的老师,学校的年轻老师会更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会听老师的话来买课外书籍。


但我知道,在我们这的乡镇和农村,年轻老师真的并不多见。


3


这次回家,我还去了初中母校镇中学。


学校现在没有一名30岁以下的老师,甚至40岁以下的老师也只有4个。


这与8年前我在镇中读书时相比,情况几乎没有改观。而且,老师们往往身兼数科,教历史的兼着教体育,教数学的兼着教美术。


吴老师今年39岁,是学校的音乐兼计算机课老师。当年,我曾在他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夺得县演讲比赛一等奖,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好成绩。


这次来学校才知道,8年过去,我当年的成绩竟依然没有人超越。


吴老师说:“城里的学生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专业了,独舞、乐器演奏那些需要后天培养的项目,我们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声乐、演讲这些比较依靠天赋的,还能去拿个三等奖(参与奖),表现出色能拿二等奖。城里的教师手头资源多,消息更灵通,所以学生的锻炼机会也比我们多。”


最近,吴老师还给学校开了个微信公众号,想把它交给几个文笔好的学生打理,让他们报道学校新鲜事,也写写自己的心声。


他经常带学生外出比赛,看到城里的学校在这方面都有进步了,感觉差距越来越大,想让农村孩子也能锻炼锻炼。无奈学校缺乏懂新媒体的指导老师,仅靠他一人之力,有点举步维艰。


外面的世界在快速变化,资讯和信息像爆炸一样。我很好奇,镇中学生读书和学习新知识的条件有没有好一点,就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了看。


说是图书馆,其实只有一间教室那么大,15个书架还没放满,有些书籍看上去有点老旧,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



▲镇中学图书馆藏书


我看了看图书借阅数据,整个9月的借阅数是742本,而镇中不过500多名学生,这个数据明显是不正常的,于是随机再往前一翻,看到3月份的借出数是47本。


后来我才了解到,上边要来人检查,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借书次数要达到8次,所以9月份才会呈现出这样“喜人”的数据。


在吴老师所带的班里,我问台下这些初二的孩子们平时看不看课外书。


面对我这个从没见过的小姐姐,大家带着兴奋地回答我:“不看!”声音整齐而洪亮。


零星有几个人说偶尔会看课外书,还是探险类的。


只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去买教辅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书店有这两本书就买了回来。


小姑娘说,她最喜欢《城南旧事》里《我们看海去》这一章。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同样梦想着可以去海滩玩,但直到18岁,我才第一次看到广阔无垠的大海。




4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仍不富裕,哪有心思去谈文化建设,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抓住应试教育这根稻草,考上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越来越感到,世界变了,这种观点已站不住脚。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写一篇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可供选择的关键词中,包括“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高铁”等与农村考生的生活距离遥远的事物。


与城市孩子之间日益拉大的认知差距,将越来越成为阻碍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鸿沟。


今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从阶层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城乡教育的差距,那种理性和清醒,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十几岁少年的思想见地。


▲熊轩昂采访视频截图


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学霸赵兰昕的演讲同样获得不少关注。她说自己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两岁的时候,爸爸就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家中还有个简易书柜,自己现在的阅读量已经达到五六百本。


通过熊轩昂和赵兰昕,你会惊讶地发现成功者的面孔和以前不一样了。


与我们熟悉的那些学霸相比,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有更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不仅是努力,更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使他们既达到了应试教育标准的成功,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佼佼者。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让从小就有知识触感的人越来越能适应对知识的学习,他们往往不是能学,而是会学。


即便在我的家乡,这个法则同样起作用。


“三味书屋”老板谌先生的儿子,从小就泡在家里的书店,现在17岁的他在县城一中排名全校前50;镇中学那个读萧红和林海音的初二女孩,考试成绩是全班第2名。


这些个案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


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已经结束,二者正在合流,并且相辅相成。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对本就在应试教育中落后一大截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残酷到可怕的马太效应,正在让那条已经很不宽敞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逼仄。


5


更可怕的是,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9月,学者、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一席的演讲中,给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中国有63%的农村孩子没上过一天高中;

只有4%的农村家长会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听;

超过70%的农村家庭没有或者只有一本藏书。


仅就我的观察,这组数据有相当的真实性。


几年前,家乡小学设置了图书角,鼓励孩子阅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在邻镇小学工作的表嫂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图书角是在上级部门检查前设立的,需要上千本书。当时学校拿不出这么多书,就让低年级的学生每人捐2本,高年级每人捐5本,老师捐10本。


然而绝大多数家庭没有藏书,有些家长又舍不得花钱去书店买,就跑到镇里两元店去买盗版的《弟子规》和《三字经》充数。那几天,两元店人满为患。



▲镇小的简易图书角


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养活的阶段,他们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疏于管教,而留在家中的家长有些则整日坐在麻将桌旁。


“读书无用论”依然非常流行。


经常可以听到大人们谈论,某某某初中毕业,开了个工厂,现在身家几百万;谁谁谁初中毕业,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月入上万……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产业升级后,一夜暴富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未来,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基础性劳动,“去工厂站流水线”可能将不再成为一条出路。


周晓虹在《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阶层的趣味区隔。未来,区分阶层的标准除了财富、职业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准:趣味,也就是文化素养。


近两年,“穷人眼界”和“穷人思维”这样的词很流行。尽管不很喜欢,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有时候局限农村孩子发展的恰恰就是眼界和视野。


而且,如果你不读书,没有文化,那么这种穷人思维和穷人眼界又将会代代相传……


✎✎✎


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改变。


镇小学以前有三栋70年代建的教学楼,地板坑洼,墙皮脱落,我妈、我、我弟都在这几栋楼里读过书。


但是现在,镇小有了两栋新教学楼,只剩一栋旧楼还在使用,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教师工资也提升不少。



▲镇小唯一一栋还在使用的旧教学楼



▲建好的新楼


最近几年,得益于免费师范生和特岗生政策,有一批新鲜血液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镇小的教师“老龄化”并没有镇中严重。


学校30岁以下的老师有20名左右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有时候,一位有眼界的老师,甚至一本书、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们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总之,改变已经在发生,但还远远不够。


我并不想像某些返乡文那样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自己的家乡,我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我只是一个记录者,记下这一切,好的、坏的,不公的,正在改变的。


北上广深和大城市们永远吸引着关注的目光,信息网络最发达,媒体资源也最丰富,再小个体的悲欢命运,都可以找到发声的渠道。


但我相信,仍然有些地方,可能比我的家乡更落后或闭塞,它们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那里的孩子,可能也很努力,但仍然越来越追不上时代的快车。


它们也需要被记录,需要被看见。作为能写东西的人,可能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

--一条让你摆脱平庸的分界线--


这两年书单君感受最深的是:阶层虽然在分化,知识却越来越没有门槛。以前要花费几千上万才能学到的课,现在人人都能接触到。这是时代给好学懂学者的奖赏。


最近,前京东副总裁路骋就在书单课堂开了一堂MBA商学课,你可以用很低成本,拥有高管的见识和智慧。财经作家吴晓波、微软中国前总裁唐骏都大力推荐。(今天是限时优惠的最后一天哦~)


点击下图,马上解锁新技能


本文为书单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封面图片来源:电影《走路上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