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敢在微信上谈恋爱:现在的90后怎么了?

黑羊 书单 2019-06-27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看到身边的朋友给予并收获着爱,而你却只能像个局外人一样旁观这一切,当你也有机会渴求爱的体验时,却总觉得自己的心被包裹着,难以突破那道无形的壁垒。


甚至你会认为,自己是“爱无能”,大概要孤苦终生了。


如果爱是一种能力,意味着它是可以被习得的。那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呢?


今天的文章,来自书单团队的荐书人黑羊。他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种答案。


——书单君



偶像剧《流星花园》里,道明寺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都没有被人家认真喜欢过,他会甘心吗?


渴望获得爱,大概是每个人的本能。然而,这种愿望并非总能实现,其中最可惜的一种原因,是我们没能感受到他人的爱。


这个观点,来自关系心理学专家珍妮·西格尔博士的这本《感受爱》



也许你会反问:如果有人爱我,怎么会感受不到呢?


还真不一定。西格尔博士说,感受被他人所爱对我们的生活有非比寻常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们并不是总能感受到爱的,这种能力会退化,也有可能被阻碍……



感觉被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谈吐风趣幽默,是公认的人缘好。


我以为,她的字典里不会有“孤独”一词。但她告诉我,有时候午夜心里难过,翻遍通讯录,也找不出一个可以任性打扰听她倾诉的人。


尽管朋友们很喜欢她,但在某些时刻,她依然是孤独的。


就像很多夫妻,即使感情不错,也会在半夜想推醒对方聊聊天时,只换回一句“快睡吧”;就像有些孩子几乎很少向父母吐露心声,因为那些家长只会在物质和教育上竭尽所能,却一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可见,被爱与感觉到被爱,是不一样的两件事。



(很多人感受不到被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文末有一个核心心理需求测评,通过这个测评,帮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西格尔博士认为,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双方是否建立了情感上的理解与联结。而联结的方式,并不靠“我爱你”之类的语言表达,而在于非语言线索,包括语气语调,微笑、充满爱意的凝视等面部表情,以及抚摸、拥抱、亲吻等肢体语言。


这一模式从我们还是婴儿起就建立了。因为婴儿没有掌握听说技能,和看护者的沟通方式就是靠非言语的情感交流,通过被轻拍、拥抱、亲吻,以及抚摸、对视,婴儿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也被人珍视,从而建立起安全感。


感受到被爱的人,内心会充满快乐,因为觉得受到了保护,心灵和思维都处于接纳和开放的状态,甚至产生神奇的行为表现。



《感受爱》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邦妮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刚入行,就接手了一个有45名学生的一年级班。然而,要让45个小朋友整节课都安静听讲,对于新手老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出人意料,邦妮做到了。


校长很惊讶,旁听了几节邦妮的课才发现秘密。原来,邦妮在倾听孩子们的问题时,都会带着真诚的兴趣和好奇,给他们全部的注意力,那种深情和眼神别具魔力。很快,孩子们都想体验她所给予的全神贯注,也就格外认真地听课,来获得和邦妮互动的机会。


也就是说,学生们之所以热衷于学习,是因为他们感觉被爱。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邦妮的学生那样幸运。


比如,西格尔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


马丽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当妈这件事上,她做到了能想到的所有事来确保孩子感觉被爱: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组织各种家庭活动,阅读育儿书籍……


但不如她所愿,孩子们对被爱的感受并不牢靠:儿子缺少朋友,沉迷游戏,长大后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真爱。女儿则每天独来独往,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后来又长期抑郁,几乎和家人断了联系。


问题的根源,在马丽的童年经历。因为觉得母亲太过自我中心,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她一直没有感受到母亲的关注和情绪回应。


出于自我保护,她切断了与自己情绪的联结,就像怕心受伤而给它裹上了厚厚的防护。所以,她很少关注或理解自己的感受,做了母亲后,也不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不和她谈论自己的感受,她也认为这很正常。


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爱,就很难让别人感觉到爱。“爱无能”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爱无感”。




是什么在阻挡我们的爱


在获取爱时,我们有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


比如,某些药物会让我们大脑感受愉悦的部分变迟钝。


再比如,对虚拟世界的沉迷也在消耗我们感受爱的能力。


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每天会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前花上至少几小时,甚至90后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来维系人际关系,就连恋爱里的情话,也几乎都存在腾讯服务器里。


但问题是,虚拟沟通无法实现真实的眼神接触,无法生动地传递肢体语言,味觉、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信息,也是虚拟场景中无法重现的。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人与人的情感联结主要是通过非语言线索。我们需要听到关心我们的人在说话时声调发生了什么变化,需要读出他眼神中的情感,需要在悲伤时感觉到朋友的拥抱……


然而,虚拟世界无法给我们这些,甚至,它还会削弱我们线下沟通的能力。“微信聊得哈哈哈,见面没话很尴尬”,中枪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不过,感受爱最大的障碍,还不是药物或虚拟网络。


去年国庆假期,我回了趟家。刚住了两天,我爸就说,你这次回来状态不对。


我问他哪里不对,我爸说:“看着心不在焉,忧心忡忡,始终处在思考的状态,见了亲戚朋友一点也不开心,跟我和你妈也没说几句话。”


当时我就愣住了。他说的对,那个假期我是带着工作任务回家的,要构思书单的内容方案,要思考几个棘手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我以为这些都在我的心里面,自觉没表现出什么异常,没想到还是被发现了。



在《感受爱》中,西格尔博士指出阻碍当代人获取爱的第三大障碍,就是过度思考,也就是“想得太多”


她说,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拥有神奇的能力,能够开阔视野,让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但如果我们过度思考,以致钝化了情绪意识,那么思维就会把我们封闭起来,甚至“杀死”我们。


想想我回家那几天的状态,满脑子都是计划、选题、排期,人虽然在家,心却在一个我自己构建出的时空里慌慌张张地左奔右突,不仅没有觉察自己的焦虑,也没有去感受家人的情绪。


也就是说,我自己关闭了情绪,切断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结。


我相信,与我有类似情况的“书米”一定不在少数。


作为脑力工作者,思考质量往往决定着工作成效。然而,当我们专注于思考时,会不断错过当下,而正是这些当下让我们有机会理解他人的感受、爱他人以及感受到他人的爱。




如何重新感受爱?


我们之所以过度思考,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这归根结底是没有管理好压力。


人类祖先面对的压力多数来自外部威胁,比如猛兽、天灾,所以我们进化出了一些本能反应,比如战斗、逃跑、僵直。


然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压力,并不会危及生命,而是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造成威胁。然而,神经系统还是习惯性地祭出反射性反应来,导致我们无法放松,从而关闭了感觉被爱及让他人感觉被爱的能力。


当压力失衡,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快速调整。


第一种,你可以和一位自己信任的人交谈,他需要保持镇定并且善于倾听。这样你就更容易重新打开感受情绪的开关,感受到爱和安全,从而放松下来。


另一种,则是依靠多种不同的感官来舒缓。你可以通过把注意力放在观赏图像、聆听声音、品尝味道等来减轻压力。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把注意力从思维世界的焦虑中转移到当下,关注自己的情绪及周围环境,激活感受。



第二种调整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冥想


冥想最初与宗教有关,但如今已经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冥想,包括不带宗教色彩的世俗练习,它的目的是让思维安静下来,放松身体,帮助我们对自我有更敏锐的观察和意识。


(西格尔博士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名为“驾驭野马”的冥想法,文末为大家提供了具体方法的试读,帮助你管理压力,快速调整,重新感受爱。)


所有的冥想都是通过让思维平静下来和集中注意来实现其目标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时每刻专注于单一的事物或理念。


总之,既然我们感受不到爱的原因,是因为关闭了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关闭了与他人的情感联结。那要想重新感受爱,就把情绪感知的开关打开,回到此刻和当下,关注自己,关注他人。




✎✎✎


这本《感受爱》,不像那些实用性或工具性强的书,能给你非常明显的收获感。但它关注的,恰恰是太过看重目的、实用的我们经常忽视的另一面:我们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我们能否从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爱。


当代文化往往认为思想是真正有价值的智慧,而情绪不过是些没用且碍事的玩意儿。但《感受爱》可以让你重新认知感受与情绪的价值,它们关乎你的心灵是否宁静,关乎你是痛苦还是幸福地活着。


别忘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感受,而不是思考。



所以,我特别喜欢书里的这一段话:


“人类许多重要的思想都产生于未带着特定目的去思考时……它们出现在梦境、洗澡、攀岩或者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的时候。它们出现在我们感觉平静、专注、安全、放松,并且像了解自己的思想一样了解自己情感的时候。”


电影《白日梦想家》里,摄影师西恩为了拍一只雪豹,在喜马拉雅的山脊上守了一天一夜。然而当雪豹真的出现时,他却迟迟没有按下快门。


一旁的男主问西恩:你打算什么时候拍?


西恩微笑地遥望雪豹出现的方向:“有时候我不拍。如果我很喜欢某个时刻,我不想相机使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其中。”


“沉浸其中?”


“对,享受当下。”


爱也在当下,好好感受,把握住它吧!




如何感受爱?

这里有一个测评

让你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

这里还有一个书中提到的冥想方法

帮助你缓解压力,重新感受爱


书单大课:6个月学好英语


每个人都有一个学好英语的梦:


英语成绩能好一些;可以无障碍看懂英语书和电影;和外国人流畅交流;给孩子提前辅导......


但从小学到大学,学十几年,为什么还在原地踏步呢?


不久前,书单邀请了新东方名师杨萃先老师,给大家讲讲大部分人学习英语的3个重大误区她说,学好英语其实只需要6个月。


点击下图,查看方法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