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记忆 | 当得了木匠,做得了巨匠!一位传奇的人生角色COSER

2017-03-16 苏州大学

精彩推荐

1.520,让我们一起相约母校苏大!

2.苏州大学2017年双学位专业招生工作即将开始!抓紧报名啦!

3.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熊思东校长接受《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采访


1

中国人民艺术家

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

8岁的他,因家境贫寒而无奈辍学,只能放牛砍柴;14岁的他,学木工手艺,踏入木匠行当;27岁的他,收起了斧锯钻凿,正式学习绘画;53岁的他,背井离乡,操着一口湖南方言,独闯京城;57岁的他,决意“衰年变法”,开创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新风格,从此独步画坛!在近百年的人生中,他从一个乡间的放牛娃到走街串巷的雕花木匠,再从民间画师到一代宗师,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后世津津乐道。他,就是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称号的齐白石。

齐白石作画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半年多的私塾便被迫辍学回家,小小年纪便开始放牛砍柴,分担家务。随着年纪的增长,家里决定让他学一门手艺以便养家糊口,14岁的齐白石,便拜本家叔祖为师,开始学习制作家具的“粗木作”,后来又改学雕花木艺等“小器作”。20岁那年,齐白石外出做木活时,无意间见到了一部当时的绘画教科书《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看的如痴如醉,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临摹这本画谱,这也为他后来的绘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那以后,齐白石便将这本画谱的精华融入到平时的雕花木活之中,创造出很多新花样,很受雇主们的欢迎,渐渐地,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

不同于其他打着赤膊在日头下认命的木匠,齐白石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让当时的一位乡绅画家胡沁园赏识不已,决定收他为徒,还为他取了别名“璜”,号“白石山人”,这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从此齐白石收起了斧锯钻凿,拿起画笔,成为当时看来远不如木匠收入丰厚的民间画师。

齐白石

接下来的岁月中,齐白石在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等名士的指点下,保持着一贯的勤奋和虚心,在绘画、篆刻上一直锐意进取,从未停歇。但即便有了高人指路、贵人相助,齐白石在当时的画坛依然默默无闻。就在他53岁那年,平静的乡居生活却被愈演愈烈的兵匪之乱所打破,迫不得已,齐白石辞别了家人,独自北上,成了一名“北漂”。当时北京画坛盛行吴昌硕一派具有金石韵味的大写意花鸟画,齐白石学习的是八大山人的画风,画作颇受冷遇,鲜有问津,甚至有人还很瞧不起木匠出身的他。这对于依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最艰难的时候,他蜗居在一个胡同里,仅靠白菜充饥,这种窘况直到他遇见此生的伯乐——陈衡恪。陈衡恪,又名陈师曾,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他是著名诗人陈三立的长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哥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校博物馆就馆藏有陈三立、陈衡恪的书画作品。

苏州大学博物馆中展陈的陈三立所书《行书七言》

苏州大学博物馆中展陈的陈衡恪所作《花卉图》

被齐白石视作莫逆的陈衡恪,在当时已是北京画坛领袖,他肯定了齐白石绘画的成就,并在公开的场合大力引荐推扬,但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画作中存在的问题,劝导齐白石走自己的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有了与陈衡恪的知遇,齐白石的画作开始被画坛重新审视,也促使齐白石在花甲之年,开启了“衰年变法”的序幕。他以超出常人的决心和毅力,用十年时间闭门谢客、潜心研究,不断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绘画之路。从刻意追求摹仿前辈大师,到信手拈来任意发挥;从画风的疏朗冷逸到平易近人,他的“衰年变法”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1928年,齐白石绘画新风格已经成熟,从此他进入了一个“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境地,开创了具有强烈个人符号的“红花墨叶”派,独步画坛,终成一代宗师。

《虾》   

《白菜萝卜》

《残荷》

《墨蟹》

1

均藏于中国美术馆

齐白石的作品笔墨凝练,纵横灵动,无论山水、花鸟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动之感,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尤其是他笔下的虾,自然通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我校博物馆就馆藏有齐白石所作的《荷塘鸳鸯图》,这幅画作是典型的“红花墨叶”派作品,笔墨简约浓烈,构图疏密有致,以干湿浓淡的墨色表现出荷叶的形态,以洋红泼出荷花,与墨叶互为映衬,两只羽毛艳丽的鸳鸯浮在水面上,与上部的荷花遥相呼应。整幅画作通过色彩对比,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帧极具美感的景致,既有民间艺术的质朴情趣,又有文人画的清新格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幅《荷塘鸳鸯图》于1924年9月所作,属齐白石早期作品,所以更加弥足珍贵。



苏州大学博物馆中展陈的齐白石所作的《荷塘鸳鸯图》

纵观白石大师的一生,从贫寒农家的放牛娃到走街串巷的木匠,从民间画师到一代巨匠,究其缘由,在于他勤奋笃学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于他师法自然的严谨,废旧立新的创造;也在于他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理念,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他的笔墨和意境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创新也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作品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这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大师,用跌宕起伏的一生,叙写了无数的传奇,留给后世无限的精彩。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博物馆

策划:黄维娟

文字:王皓

图片:朱兰

责编:潘泽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