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记忆 | “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大师——吴昌硕

2017-06-07 苏州大学

精彩推荐

1.那年高三,带不走的只有你

2.苏大@东大,你有一封祝福等待查收!

3.学无止境|一周讲座概览(6.5-6.9)

4.倾听 | 吴侬软语话康桥

5.苏大的夏日,或许可以这么穿

吴昌硕,这个潜行仕途半个多世纪的“酸寒尉”,仕途上从未有过任何风光,却因中国现代书画艺术长卷开笔,而结束了一个时代。


吴昌硕于1844年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17岁那年,太平天国的战火波及到鄣吴,吴昌硕背井离乡,外出逃难。长达五年的逃难流浪生涯使他锻炼了坚忍的心志和刚强的人格,在日后长时间的逆境里能始终保有一份豁达的心境。战乱平息后,吴昌硕在其夫人的支持下,走出安吉,先后辗转于湖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城市,接触诗文书画与金石界的名流。游历生涯不仅使他眼界大开,学养猛进,更为后来定居苏州、上海及宦游、鬻画生涯打下了丰厚基础。



这是著名画家任伯年为吴昌硕画的肖像。肖像中吴昌硕上扣无顶戴红缨帽,身着葵黄色官袍,刚刚交差归来,袍服未脱,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一副寒酸相被任伯年看到了,于是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

受祖辈及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吴昌硕怀有入仕的心,但生不逢时,屡与愿违。辛亥革命前夕,吴昌硕悄然退隐上海,以艺林为归宿,专心致力于诗书画印,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诗文——奇崛古朴意味深长

       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吴昌硕在诗文上的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他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吴昌硕三十始学诗,苦吟数十年,所作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书法 ——“石鼓篆书第一人”

       他的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尤其是他的石鼓篆书,风格以斜险取势、左低右高,用笔苍劲,体态流美,圆劲中富方折,透出浓郁的金石气。苏大博物馆就藏有吴昌硕为其好友沈成伯所题的“师米斋”匾额。匾额中“师米斋”浑朴厚重、饱满鼓荡、结字茂密紧凑,左低右高的规律十分突出。仅仅三个字,便将吴昌硕的书法风格体现无遗。

苏州大学博物馆藏


绘画 ——金石气息弥满

       吴昌硕的画,外在淳朴浑厚,内在阳刚健拔,具有浓郁的生命力。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也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风格的表现形式。吴昌硕生平酷爱梅花,梅花也是他着墨最多的题材之一,在苏大博物馆艺苑菁华展厅就藏有吴昌硕所作《梅花图》,画作中的红梅红紫相间,笔墨酣畅,捭阖纵放,疏密有致,横枝纵丫,曲直苍劲。

苏州大学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


篆刻——自创残缺刀法

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吸取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残缺刀法。他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正是这些残缺给人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老夫无味已多时 

破荷亭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融入上海这片土地,博采众长,最终凭借自己积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传统文人在大时代中的转型。他以非凡的成就和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书中有画印的自己独特的风格超迈前人,雄视宇内,蜚声海外,为世人所瞩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愧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博物馆

策划:黄维娟

文字:王皓、郑晓芬

图片:朱兰

责任编辑:姜漫

 觉得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