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东校长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署名文章《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大学的生命线》
精彩推荐
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大学的生命线
■熊思东
现代大学肇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学的功能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从中世纪大学强调“人才培养”到19世纪德国洪堡倡导“科研”与“教学”并重,再到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 “社会服务”。近年来,国内外有学者还提出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功能。
在大学功能日益丰富之时,大学因何而生、为何而立却变得日益模糊。从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提出“失去灵魂的卓越”到钱学森之问、钱理群之忧,中外教育学者都通过不同方式提醒我们,大学功能越多样,越要坚守本位,越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适应三个维度 明晰培养定位
地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中国大学以公立大学为主,而公立大学分为部属大学和地方大学,其中地方大学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6%,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大学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未来走向。然而,相较于部属大学,大多数地方大学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国际化水平、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往往面临着更大的使命和挑战。
地方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明晰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是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因社会、大学的发展而变化。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有三种尺度:第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主要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称为“内适应”;第二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称为“外适应”;第三种是学习者的评价尺度,主要基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来评价,称为“个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学自主权不断落实到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发展模式,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大学首先要科学分析和预测区域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基础与优势,从内适应、外适应、个适应三个维度找准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此为起点论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等,确保人才培养可规划、可执行、可检查、可分析、可反馈,避免人才培养处于“迷航状态”。
围绕立德树人 推进资源转化
地方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注重推进优质资源转化工作。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内部看,要全面促进办学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立德树人工作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所有的活动都应当围绕育人展开,大学所有资源都应当为育人服务。例如,在知识传授方面,苏州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实施分大类招生和跨学科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在能力培养方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促进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在价值塑造方面,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本领才干。
从外部看,要注重促进地方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由社会来检验。地方大学不仅要基于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善于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如,近年来苏州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共同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双方共同实施“学科产业对接”“教育资源共享”等十大工程,促进学科专业与苏州产业深度融合。学校还加强与地方知名企业合作,聘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并与知名企业共建300多家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为学生成长提供“实战化”模拟平台。学校还将昆曲、园林、苏绣等吴文化引入校园,在传承弘扬吴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通过校内外资源转化,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认可度持续上升,实现了学生、学校、社会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
完善监控体系 评价精准发力
地方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教学质量的多样性、滞后性等特点,传统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证明”功能而忽视“改进”功能,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正加速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学习兴趣和学习者体验。
面对新形势,地方大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构建在校生教学效果评估和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相衔接的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建立全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评估系统,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业预警与改进方案;在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方面,定期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质量追踪调查,检视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地方大学要实施“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化评价,鼓励教学单位、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而精准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需求、风格等状态信息,筛选出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发现表象背后深层次问题。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评价从“经验”走向“数据”,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成长情况;促进评价方式从“总结性评估”走向“过程性评价”,更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促进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以客观、全面、精准化评价,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发力!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报
整理编辑:姚姚
觉得不错,请点赞↓↓↓